作者|吴华秀
编辑|彭孝秋
硬氪获悉,中科清能已完成数轮融资,投资方涵盖国家级产业资本及战略资源型机构。云道资本担任公司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金额主要用于 30 吨 / 天级液氢系统、20kW 托卡马克主机制冷系统、第三代量子低温感知系统的研发和工程化交付,以及第二期智能制造中心的建设。中科清能计划于 2025 年— 2026 年在多个国家级场景中完成核心系统的研发和交付,以推动公司商业收入持续增长。
中科清能成立于 2022 年 6 月,由中国广核集团联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河南投资集团等产业链优势资源方共同发起设立,前中广核研究所所长潘伟伟任首席执行官。中科清能致力于为聚变、绿色氢能、航空航天等领域提供氦液化、氢液化等低温装备及产业链运营,目标是为中国未来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据介绍,中科清能核心技术传承于李建刚院士所领衔的磁约束核聚变低温体系,核心团队成员曾深度参与 EAST、CRAFT、ITER 等多个全球知名的重大聚变项目。这一背景让中科清能在深低温系统的设计、工程交付能力以及长期运维能力上具备显著先发优势。
深低温技术是氢能、聚变、量子、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支撑,长期以来,液氢储运、托卡马克制冷、量子计算低温平台等场景的相关装备依赖国外进口。从行业看,氢能领域正加速绿氢替代,中国 2025 年绿氢项目招标规模同比激增 8 倍;核聚变赛道投资热度攀升,全球总投资额超 97 亿美元,中国 " 东方超环 "" 中国环流三号 " 等装置持续突破,商业化试点进入倒计时;量子计算领域,超导路线对深低温环境需求迫切,全球技术竞争聚焦底层设备自主化。
在此背景下,中科清能通过从整机到核心零部件、从硬件到软件、从单机到生态的全面深度国产化,构建了深低温装备从设计到交付的完整本土技术解决方案。
2023 年,中科清能向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交付了我国航天领域首套 1 吨 / 天氢液化装备,该装备作为火箭燃料的关键保障设施已投入使用。此外,中科清能还中标多个国家级大科学装置(CRAFT、散裂中子源二期)的招标项目,承担关键低温系统建设,成为国内少数具备顶级工程交付能力和运营经验的深低温系统供应商。
2025 年,中科清能年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客户覆盖五大六小、三桶油等能源央企、中科院等客户群体;在手订单数亿元,业务范围覆盖液氢储运、聚变低温系统、量子低温、航空航天四大方向,此外,公司正在积极推进 BEST、CFEDR 低温系统关键装备的研发工作,力争为我国国家级聚变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助力。
中科清能 CEO 潘伟伟表示:" 我们要做造风者。中科清能专注于深低温平台技术,支撑着诸多产业发展。例如,聚变产业依赖它,氢能产业需要它,量子芯片也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运行 "。
在他看来,氢能源、聚变、量子、航空航天四条路径不只是四项业务,而是同一套低温系统能力在不同物理场景下的迁移。中科清能的定位是做 " 未来能源与算力系统中的冷端基础设施平台 ",从核心部件入手,逐步走向系统定义与标准建立者。
深低温系统长期被外资厂商垄断,法液空、林德等企业占据绝大部分中高端市场。中科清能的做法是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以工程化需求为主轴,搭建底层通用能力,并通过氢能源、聚变、量子、航空航天等多场景交付不断验证系统能力与平台可迁移性。本轮融资完成后,公司将进一步推动技术模块的标准化与产品平台化,并与国家级科研单位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深低温行业的产业标准与国产替代路径落地。
潘伟伟提到,中科清能并非依靠单一明星产品发展,而是通过工程验证逐步构建系统能力。他坚信,在系统重要性高、门槛严苛的领域,需要有人专注打造坚实的技术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