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对 MG 而言,新款 MG4 不仅是一款新车,更是品牌重塑的战略支点。
提起 MG,你还能想起这个被上汽收购的英国品牌,何时闪耀过高光?有人说,作为上汽乘用车用于出海的金字招牌,MG 能热销海外,就够了。但眼看中国品牌在国内越战越勇,上汽真的愿意止步于此吗?
答案嘛,显然不是这样的。今年,作为 MG 最重要的产品,全新 MG4 选择在 8 月面对国内市场开启预售,其目的就在于,MG 不甘心只活在海外。尤其是在预售开启的那一刻,当镁光灯聚焦在 MG 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身上,此种期待变得愈加突出。
全新 MG4 的下场无论是对 MG 品牌,还是对陈萃来说都至关重要。于前者,新款 MG4 是今年的重磅产品,有着相当重的销量担子;那对于陈萃而言,刚履新总经理不久,今年 MG 的销量表现与否和品牌影响力提升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他的未来。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陈萃从开场预热到对新车产品亮点的讲解上自信满满。但当他讲述到上汽为名爵投入研发资金和攻克半固态电池等技术壁垒时,这位中国汽车界最年轻之一的品牌掌舵人声音突然哽咽,转身悄悄抹去泪水。
在哽咽声中,陈萃透露了团队如何砸下 5 亿元、耗时五年突破特斯拉技术壁垒的故事。但从事汽车行业的人士大都知道,泪水的背后,有对技术进步的动容、有对工程师团队的致敬、有对上汽集团大力支持的感恩、也对合作伙伴的致谢,同时,也有压力使然。
我们都知道,当前 MG 品牌在全球版图呈现出奇特的分裂景象。
2025 年上半年,MG 在欧盟加征超 30% 关税的背景下,仍逆势同比增长 18.6% 至 15.31 万辆。要知道的是,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 47% 关税,对于依赖欧洲市场的 MG 而言堪称重击,用陈萃的话来说就是:" 欧盟 47% 的关税,压得人喘不过气。"
但即便如此,MG 依然展现出了品牌韧性和出挑的销量表现。MG 在欧洲市场销量不仅首次超过特斯拉,今年 6 月,MG4 在德国纯电车型销量榜排名第二,超过大众 ID.3。而作为对比,特斯拉同期销量近 11 万辆,同比下滑 33.2%。
在国内市场,虽然和往年相比有一定的回暖,但前 5 个月国内销量只有 4.28 万辆。这诉说着 MG 在国内还有很大上升空间,也诉说了为什么新款 MG4 要这个时候到来。
反观新款 MG4 这款新车,整体上亮点确实不少,包括即将上车的半固态电池、和与 OPPO 联合开发的智能手车互联系统、独特的设计、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三电系统的突破以及还不错的价格等,都有可能成为吸引新一批消费者的重要部分。
在这其中,让陈萃擦拭眼泪的热管理系统的技术突围也是新车产品亮点的重要一环。
陈萃表示,为突破特斯拉在热管理系统的专利垄断,400 多名 MG 工程师耗时五年,研发出熔点 630 ℃、抗拉强度 200MPa 的合金。而这项耗资 5 亿元的成果使整车电耗低至同级最低的 10.4 度 / 百公里,-7 ℃环境续航达成率 75%,冬季制热效率提升 30%。
另外,半固态电池上车在新款 MG4 上也算得上是一次突破。因为这种电池液态电解质含量降至 5%,能做到通过三向穿刺测试不冒烟不起火,-25 ℃仍可正常充电。按理说,得放在更高端的二十万元级别例如智己的车型上才符合市场规则。
在 MG 领导看来,MG 的主要核心竞争优势有两点 -- 其一,是坚持材料的底层创新;其二,是坚持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
但正是背靠上汽集团,有清陶能源等做技术加持,MG 也因此拥有越级打击的能力。加之大力宣传的搭载与 OPPO 联合开发的智能手车互联系统,进一步提升智能化表现,新款 MG 的产品力有了保障,也让陈萃可以在台上台下自信发挥他作为领导层的能力。
从后续的订单量突破 2 万辆来看,消费者还是很认可这款新车的。
当然,这只是新车阶段性的胜利,真正的竞争力是经久不衰而非一炮而红。
随着新款 MG4 即将上市,企业将与比亚迪海豚、大众 ID.3 等同级精品小车展开竞争。能否脱颖而出还需要市场的检验,但目前来看,MG4 确实在几个关键维度展现出独特竞争力。
例如在空间上,新款 MG4 定位紧凑型两厢车,车长高出同级车 100mm,轴距长个 50mm 左右,这种尺寸优势直接转化为更宽裕的车内空间,其后排腿部空间可媲美 B 级车。
对于这些产品点,陈萃表示:" 我以那些表现出色的产品为标杆,向他们看齐,并且力求超越他们。但并不是简单地将配置对齐,然后降低价格。采取这样的策略,竞争永远没有尽头。"
这种从产品点的匹配到品牌价值的匹配,对于现阶段的 MG 来说甚至是更重要的东西,因为对 MG 而言,新款 MG4 不仅是一款新车,更是品牌重塑的战略支点。所以,当我们看到聚光灯下,90 后汽车品牌掌舵人突然哽咽转身,新款 MG4 也正缓缓驶向台上。
一场新的竞争正悄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