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与社保基金连续两季 " 同框 "98 只个股
沪指迭创十年新,仍有 94 只主动权益基金十年未回本
股债天平震荡:基金开启接券模式
美联储 7 月几乎全体决策者支持暂不降息
韩国股民狂买中国资产成为热点话题
2. 公募与社保基金连续两季 " 同框 "98 只个股。A 股上市公司 2025 年半年报正在陆续披露中,社保基金与公募基金作为资本市场重要力量,其持仓布局引人关注。截至 8 月 21 日,二者连续两个季度共同持有的个股为 98 只,集中分布于医药生物、化工等高成长领域。上述 98 只个股截至二季度末的流通 A 股市值较一季度末整体增长 3.64%。
3. 沪指迭创十年新,仍有 94 只主动权益基金十年未回本。沪指迭创新高下,仍有部分基民陷在亏损泥沼中。据 Wind 数据,截至 8 月 20 日,全市场共有 1046 只主动权益基金成立时间已满 10 年,其中有 203 只近十年累计回报超 100%,占比达 19.41%。另有 94 只主动权益基金目前尚在回本的路上,其中有 18 只产品过去十年收益亏损超 30%。随着市场赚钱效应的恢复,主动权益基金的净值下跌与赎回卖出 " 负循环 " 也在逐步走出。
4. 股债天平震荡:债市情绪快速修复,基金开启接券模式。股债跷跷板效应持续,债市近日正经受急速调整压力。多位专业人士称,现阶段债市企稳态势还未确立,股债跷跷板效应仍是主导因素。在缺乏重大利好支撑的情况下,权益市场波动成为影响债市的最大变量,市场整体情绪仍显脆弱。尽管短期内仍受股债联动效应制约,但长期来看,随着市场情绪逐步修复,股债市场终将回归各自基本面的定价逻辑。
2. 韩国股民狂买中国资产成为热点话题。中国市场已成为韩国的第二大海外投资目的地。截至 8 月 20 日,年内投资于中国香港股市的累计交易额已超过 58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市场。年内韩国基金对中国股票净买入约 4.99 亿美元,此前 3 年累计为净卖出 9.85 亿美元。韩国投资者尤其关注港股及 A 股市场的高成长行业龙头企业,包括电动汽车、电池、人工智能和科技板块。
最近一周(2025 年 8 月 18 日至 8 月 22 日),国债市场表现不一。1 年期、5 年期、10 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分别上涨 0.42 个 BP、3.76 个 BP、3.53 个 BP;10 年期美国国债收益本周累计下跌 7 个 BP。
最近一周(2025 年 8 月 18 日至 8 月 22 日),万得基金指数基本呈上涨态势。具体来看,万得全基指数累计涨幅为 1.98%,万得股票型基金总指数涨幅最佳,累计上涨 4.18%,万得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万得灵活配置型基金指数、万得可转债基金指数累计涨幅均超 3%;纯债基金指数表现不佳,万得中长期纯债型指数、万得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均出现小幅下跌,累计跌幅分别为 0.14%、0.04%。
最近一周(2025 年 8 月 18 日至 8 月 22 日),银行理财子公司在理财产品市场中占据核心地位,期间新发产品数量 454 只,占比达 75.04%;规模达到 544.13 亿元,占全部统计规模的 97.24%。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在产品数量上表现活跃,但规模相对较小。外资银行和其他类型银行市场参与度较低。
Northlight 资产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克里斯 · 扎卡雷利指出:" 现在,美联储若要在下个月维持利率不变,必须有非常强的理由。市场已经‘抢跑’,不接受观望。"
华泰证券研报称,鲍威尔讲话释放了较为明确的 9 月降息的信号,维持年内再降息两次的预测,美联储降息路径最关键的参考指标将是非农数据。
A 股方面,嘉盛集团表示,整体而言,对本轮中国股市的上涨保持乐观。A 股的估值重估大周期背后的核心驱动要素主要包括: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中国企业长期竞争力与长期可持续盈利能力的提高、地产等系统性风险的缓和,以及政策强托底 ( 其中包括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增强股东回报的相关政策 ) 。同时,长期机构投资者持续入市,包括社保、保险资金等,主流资金也起到了托底作用。
中金公司表示,高频数据显示,8 月 A 股日均成交额达 1.95 万亿元以上,两融规模回升至 2.1 万亿元以上,为 2015 年 6 月以来最高。开数及 MAU 回升趋势明显,显示潜在资金流入空间充足。目前,IPO 及再融资规模仍处低位,但市场回暖有望带动投行业务增长。这对于券商业绩而言,也是增量。
高盛 8 月 22 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根据机构经纪数据,对冲基金以 7 周来最快速度净买入中国股票,既有多头买入也有空头回补。中国目前是 8 月以来机构经纪业务中获净买入最多的市场。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股票策略师王滢发表最新研报认为,本轮 A 股上涨得益于流动性改善,资金从债券和存款转向股市。但与过去几轮短暂冲高有所不同的是,在岸长期国债收益率自 6 月以来持续走高,这表明投资者对长期宏观经济前景持更为积极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