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传媒1号 昨天

漫威失去新鲜感?迪士尼如何赢回年轻男性观众

1 号出海 · 第 157 篇

从绝地武士到钢铁侠,迪士尼曾牢牢抓住全球男孩的心。然而,今天这个坚固的「堡垒」开始瓦解:Z 世代男性不再无条件为「超英们」买单。面对这一代孤独、迷失的年轻人,迪士尼开始向好莱坞发出呼吁——请给我们原创 IP。寻宝冒险故事、瞄准万圣节黄金档的「创新菜」,正被摆上餐桌。对于习惯依赖经典 IP「续命」的迪士尼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内容策略的转向,也是一场能否重新赢得 Z 世代男性青睐的豪赌。

过去二十年,迪士尼依靠收购的两大内容引擎——漫威与卢卡斯影业——几乎「喂饱」了全球男性观众。但如今情况正在改变:迪士尼正在向好莱坞编剧、制片人抛出新需求:打造原创 IP,目标受众瞄准 13 至 28 岁的 Z 世代男性。

这一代人孤独、沉迷游戏,他们的青春经验被疫情切断,也很难再被传统超级英雄或科幻神话吸引。迪士尼希望通过全新的冒险、寻宝题材,以及季节性档期作品(如万圣节档期影片),重建与他们的连接。

这项任务主要落在大卫 · 格林鲍姆身上。他在 2024 年接手迪士尼真人电影业务,此前长期深耕艺术电影,而他的合作者达莉亚 · 塞尔塞克,则在《刺猬索尼克》《寂静之地》等项目上拥有面向年轻观众的成功经验。

漫威的最新尝试《神奇四侠:初启》口碑尚可,却未能带动票房热潮;《星球大战》系列已有七年未推出院线新片;而去年《印第安纳 · 琼斯》的重启更以票房亏损收场。相比之下,华纳《我的世界》、环球《小黄人》却能在年轻男性群体中制造「社交狂欢」。

尽管迪士尼仍是票房霸主,近 16 个月内已有四部影片票房突破 10 亿美元,但 CEO 鲍勃 · 艾格明确表示,未来不再只倚赖既有 IP,而是「要推出好电影」。这意味着,迪士尼正准备为 Z 世代男性打开一个新的内容实验场。

《我的世界》大电影演变为了一场全球粉丝的「社交狂欢」

迪士尼的「男孩困境」折射出一个核心事实:超级 IP 的魔力正在退潮,而新的代际入口尚未确立。对于 Z 世代男性来说,钢铁侠或绝地武士不再是天然的情感锚点,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社交媒体和短视频之中。过去十年里,迪士尼依靠 IP 重启「续命」,却收效甚微。今天他们押注原创,是出于对市场逻辑的重新认知:没有新的叙事入口,就没有新的商业周期。

对中国内容产业而言,同样是一个警醒。我们在出海中往往习惯以「降本增效」的逻辑理解技术,把 AI、虚拟制作当作压缩成本的工具,而很少去思考如何借助技术打造观众愿意相信和参与的「叙事宇宙」。迪士尼的问题在于如何重建与年轻男性的联系,而我们的问题则在于如何避免陷入「渠道驱动」的短期红利,真正建立能跨文化、跨世代传播的原创内容。

破局的方向并非复制一个「中国版漫威宇宙」,而是找到属于 Z 世代的文化入口。米哈游的全球爆红证明了这一点:《原神》并非简单依赖视觉奇观,而是通过开放式玩法和社区共创,把游戏做成了一个持续可参与的文化场域。相比之下,中国影视出海乏力恰恰在于缺乏这种代际共鸣。《我的世界》电影和「绅士小黄人」现象本质上已经成为社交仪式,而不只是内容消费。只有当内容具备这种「事件属性」,它才能真正抓住 Z 世代的注意力。

短剧的崛起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它的价值不在于成为内容终端,而在于扮演代际雷达。国内团队已经在北美和东南亚通过英文短剧测试了「题材—角色—转化」的快速循环,验证了内容可以被当作「产品」来运算。若把这种短剧模式升级为长视频的前期孵化机制,那么影视出海就能在投入之前先找到真正能打动年轻观众的核心角色和故事内核。

归根结底,迪士尼的困境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大的产业逻辑:内容产业的竞争,不是延续旧 IP 的能力,而是创造代际共情的能力。谁能让技术成为利润杠杆,而不是单纯的降本工具;谁能把观众的参与感变成内容的传播引擎,而不是宣发手段;谁能把内容做成社交仪式,而不是一次性消费,谁就可能掌握下一轮全球叙事的主动权。对中国内容产业而言,这不仅是挑战,更是机会——因为我们从未被绑定在旧 IP 的辉煌里,真正的突破,恰恰可能出现在如何为 Z 世代创造一个全新的入口。

《原神》举办的游戏社区活动

译者|小塞

编辑|分味

文章来源|Variety

原文作者|Matt Donnelly

原文发布日|2025.08.21/ 周四

《主编浅度》视频号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传媒1号

传媒1号

中国传媒业产学研先锋新媒体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