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通社评论 在保定这座看似平凡的城市里,藏着一个足以让中国汽车工业挺直腰杆的秘密。长城汽车用 35 年时间,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蜕变成了在能源和智能化两大领域均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布局的巨头。它就像一位对技术偏执到骨子里的 " 狂人 ",把每一份执拗都凿进了筋骨里。
从财报可以摸到长城汽车的发展脉搏,2025 年第二季度,其营收 523.48 亿元,同比增长 7.78%,环比增长 30.81%;净利润 45.86 亿元,同比增长 19.46%,环比暴增 161.91%;销量 31.30 万辆,同比增长 10.07%,环比增长 21.87%;新能源销量 9.79 万辆,同比增长 33.7%,环比增长 56.4%。
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是长城汽车全新产品周期的发力,更是自主研发体系厚积薄发的结果。
汽车产业的竞争,本质是核心技术的较量。长期以来,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垄断,如同悬在中国车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长城汽车深谙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核心技术领域持续攻坚,最终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在动力系统领域,长城汽车的突破堪称硬核,其动力测试中心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发动机试验室之一,配备 70 套试验台架,可模拟 120 种极端工况,从 -40 ℃极寒启动到 85 ℃高温爆震,从 5500 米高原环境到全地形倾斜测试,覆盖全球 100% 用车场景。
以 3.0T V6 发动机为例,这款被誉为技术皇冠的产品,在 1000rpm 即可输出 340Nm 扭矩,1750-3500rpm 区间峰值扭矩达 560Nm,叠加 P2 电机后巅峰扭矩更是突破 800Nm,实现全转速段动力澎湃输出。而 38.5% 的热效率与 70% 以上的低油耗区占比,又使其在强悍动力与经济效能间找到了完美平衡。
为验证可靠性,这台发动机历经 60 万公里超长耐久测试,考核强度达国标的 3 倍,在排气系统温度升至 950 ℃的炼狱级考验中依然稳定运行,这种极致测试理念,正是长城汽车对可靠性的最佳诠释。
长城汽车在变速器领域的突破同样令人瞩目,蜂巢传动徐水分公司打造的 7DCT 变速器生产线,年产能力达 100 万台,其自主研发的 9DCT 变速器斩获 " 世界十佳变速器 " 称号,打破了采埃孚、爱信等外资品牌在高端 DCT 领域的垄断。
以坦克系列为例,通过变速器与 3.0T 发动机的协同调校,其低速扭矩放大功能完美适配越野场景,较外购方案缩短验证周期 6-12 个月,这种垂直整合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愈发凸显。
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曼德 - 睿博感知的毫米波雷达微波暗室,以 10.5m × 6m × 4.5m 的空间规模与多频段兼容能力,支持 20 余项雷达测试,其日测试能力达 20 台,较传统实验室提升 200%-400%,年均节省研发经费数百万元。
目前,基于该实验室研发的雷达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哈弗、魏牌等系列车型,为智能驾驶提供精准感知能力。而蜂巢能源推出的短刀电池,以高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立足市场,其无钴正极材料研发更是打破资源依赖,2024 年动力电池出货量跻身全球前十,印证了其技术实力。
全链协同 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
独行快,众行远。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单一企业的技术突破难以形成持续竞争力,唯有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生态,才能在风浪中站稳脚跟。
长城汽车以 " 森林生态 " 理念为指引,实现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全产业链覆盖,这种集团军作战模式,不仅筑牢了自身发展的根基,更带动了中国汽车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在热成型领域,其首创的水浴热成型技术,使钢板强度达 2000MPa(为普通高强板的 5 倍),防腐性能提升 2.7 倍,这种技术不仅应用于长城全系车型,更出口至宝马、奔驰等国际品牌,出口业务占比超 60%,实现了从 " 进口依赖 " 到 " 技术输出 " 的逆转。
氢能领域的布局,则彰显了长城汽车的前瞻视野。特嗨氢能检测中心投资 5.7 亿元,配备国内首座 105MPa 高压氢气循环测试设备、液态储氢加氢站等尖端设施,具备储氢安全、燃料电池性能等百余项检测能力,累计测试经验超 60 万小时,获得 CANS、CMA 双重认证。
其自主研发的 IV 型储氢瓶质量储氢密度达 6.1wt%,100% 国产化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打破国际垄断,已在雄安新区氢能重卡、上海公交等场景实现示范运营,这种 " 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 " 的全链条能力,让中国氢能产业摆脱了 " 卡脖子 " 困境。
生产制造环节的智能化,同样是长城汽车的亮点。徐水智慧工厂总投资超 300 亿元,焊装车间以 644 台机器人实现 100% 自动化生产,白车身骨架精度合格率达 96%,媲美世界级工场;总装车间采用 SPS 配送与 AGV 小车物流,生产节拍达 52 秒 / 辆,配合 3D 激光四轮定位仪等检测设备,确保每辆车的品质可控。
靠谱底色 以责任铸就品牌长青
35 年的发展历程中,长城汽车始终以 " 靠谱 " 为底色,这种 " 靠谱 " 体现在对国家战略的响应、对消费者权益的守护,更体现在对产业升级的担当。
在安全领域,长城汽车的投入不计成本,其多角度碰撞试验室总投资 5.1 亿元,建筑面积 5.7 万平米,为亚洲最大安全实验室,配备 8 条微型牵引轨道,可模拟 50 公里对碰、64 公里小重叠碰撞、高速护栏撞击等 200 余种场景。
实验室采用自主研发的牵引系统,打破德国麦斯瑞恩等企业的技术垄断,成本仅为外购的 1/3;高速相机 1 秒拍摄 4000 帧画面,6 万 lux 照明系统(相当于家用灯的 260 倍),确保碰撞瞬间的 0.1 秒被精准记录。
正如魏建军所言:" 为了安全,不要考虑投入产出比,没有任何东西比人命更贵。" 这种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从零部件到整车的 " 九道安全防线 ",从 C-NCAP 到 Euro NCAP 的五星成绩,长城汽车用数据证明,安全不是选装配置,而是必达标准。
更可贵的是,旗下蜂巢能源、精工模具等企业已为国际一线车企供货,3 家子公司跻身全球零部件百强,这种 " 中国舰队 " 式的出海模式,为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制造提供了突围样本。
结语
从保定的简陋厂房,到全球布局的产业帝国,长城汽车的 35 年,是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缩影。它以技术自主打破垄断,以全链协同筑牢根基,以责任担当赢得信赖。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浪潮中,这家企业依然保持着 " 每天进步一点点 " 的初心,或许正如其 35 周年短片《年方 35》所传递的:真正的强大,不在于一时的领先,而在于对长期价值的坚守。
长城汽车的故事证明,当一家企业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产业升级的浪潮,将技术创新扎根于自主可控的土壤,终将在全球舞台上绽放属于中国品牌的光芒。
(图 / 文 网通社 奚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