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汽湃 2小时前

吉利半年报:“一个吉利”跑出加速度,利润新周期开启

总编 | 张克环

编辑 | 张俐

作者 | 桑田

来自汽湃(GREATAUTO ) 的报道

2025 年,在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吉利汽车交出了一份超预期的半年答卷。

这是中国车市竞争愈发白热化的半年,几乎所有自主品牌都在寻求破局:有的试图以价格换市场,有的则押宝高端化和出海……

但在这个节点上,吉利汽车的半年成绩单显得尤为特别。销量增长、利润翻倍、现金充沛,技术叙事也逐渐成型。它不仅在讲述一份漂亮的数据,更在试图证明:规模与利润、组织协同与技术创新,能够在一家公司身上同时发生。

销量突破:

双位数市占率背后的 " 多线作战 "

140.9 万辆,这是吉利 2025 年上半年交出的销量数据,同比增长 47%,首次将集团市占率推高至 10.4%。在一个自主品牌竞争者众多、市场增速放缓的环境里,能够实现这种量级的增长,本身已经带有很强的信号意义。

从细分品牌看,这份增长并非依赖某一个单点爆发,而是多条战线同时发力。银河品牌的表现尤其亮眼,上半年卖出 54.8 万辆,同比增长 232%。星愿、星耀 8、A7 等车型迅速形成梯队,覆盖了从入门到中高端的主流新能源市场。可以说,银河是推动吉利新能源渗透率提升的关键引擎。

与此同时,燃油车的基本盘也没有丢,中国星系列销量达到 61.6 万辆。在新能源汽车潮水般涌来的当下,仍能在传统市场稳住阵脚,这意味着吉利并没有在转型过程中失去既有用户,而是在新旧赛道上双线并进。

领克与极氪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 " 多线作战 "。这两个新锐品牌在完成合并之后,其定位反而更加清晰:领克主攻中高端市场,极氪则向豪华新能源进军。上半年,领克销量 15.4 万辆,同比增长 22%;极氪则售出 9.1 万辆,同比增长 3%。虽然极氪的增速明显放缓,但在高端电动车市场,它依旧是不可忽视的玩家。更重要的是,合并后带来的协同效应才刚刚显现,这种 " 品牌 + 产品 " 双重组合,有望在下半年释放更大势能。

吉利的多品牌策略曾被质疑 " 太散 ",如今逐渐形成了主次分明的格局:银河稳新能源,中国星护燃油基本盘,领克承接潮流与个性,极氪冲击豪华与海外。正如安聪慧所总结的:吉利和极氪的整合,使得品牌方面更加清晰。如今的吉利,多条线并不再是资源消耗,而是互为补充的生态。这也是吉利销量突破背后的真正逻辑。

利润回升:

协同效应下的财务 " 修复力 "

销量的提升固然重要,但真正让市场为之瞩目的,是吉利利润的回升。2025 年上半年,吉利实现核心归母净利润 66.6 亿元,同比大涨 102%。单车利润达到 4724 元,较去年明显提升 37%。要知道,在竞争激烈、价格战频发的汽车行业里,能够在扩张同时保持甚至提升盈利能力,本身就很难得。

这背后,最关键的因素同样是 " 大合并 " 带来的协同效应,由此也凸显了 " 台州宣言 " 的高瞻远瞩与正确性。2024 年末,吉利完成了领克与极氪的整合,形成 " 一个吉利 " 的大格局。发布会上披露的数字印证了这种变化:销售费用率降至 5.6%,研发费用占比也从 5.1% 下降到 4.9%。研发投入总额从 60 亿元升至 73 亿元,但研发效率在提升。

换句话说,过去那种各自为战、重复投入的状况正在被改写。无论是采购规模的扩大、供应链成本的降低,还是研发资源的集中、平台技术的共用,协同效应都让吉利在同样的规模下获得了更高的利润回报。这种财务上的 " 修复力 ",是许多竞争对手在激烈竞争中所缺乏的。

正如桂生悦所强调的:" 随着下半年销量进一步提升,规模效益会进一步释放,随着大合并最终的落地所带来的在经营成本上的大幅度降低,单车净利润也将进一步提高。" 吉利这种财务上的 " 修复力 ",是许多竞争对手在激烈竞争中所缺乏的。

现金流同样稳健。上半年,吉利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到 150 亿元,期末现金余额 588 亿元。这意味着在新一轮技术投资、产能扩张甚至海外布局上,吉利都有充足的 " 子弹 "。在行业普遍面临资金压力的时候,现金就是最大的安全垫。

技术驱动:

从电混到智驾,吉利的 " 第二张牌 "

如果说销量和利润是阶段性成果,那么技术叙事则是吉利为未来准备的 " 第二张牌 "。这场业绩会上," 智能化 " 是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事实上,吉利在过去几年之所以能够成功实现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反攻,核心原因正是 2021 年发布 " 智能吉利 2025 战略 ",即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 2000 亿元,整车架构、三电技术、AI 智能、安全等科技创新突破与成果逐步落地,构建了汽车、手机、芯片、卫星、AI 等天地一体化科技生态的布局——凭借在智能驾驶、座舱系统、人工智能和车载芯片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的进展,在智能架构、高性能三电与安全科技领域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并逐步落地到产品之上,吉利已经逐步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和销量裂变。

在电混领域,吉利推出的雷神 EM-i AI 电混,热效率达到 47.26%,在行业里处于领先水平。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配合银河等主力车型迅速放量,把技术优势直接转化为市场销量。

在智能驾驶上,吉利则推出了 " 千里浩瀚 " 家族,从 H1 到 H9,覆盖了不同层级的辅助驾驶能力。背后依托的是星睿智算中心 2.0,算力达到 23.5 EFLOPS,足以支撑大模型和端到端算法的运行。换句话说,吉利正在把 "AI+ 车云协同 " 作为自己的长期技术底座。

车机座舱同样值得关注。新一代 Flyme Auto 系统,结合大模型语音交互,已经率先落地在极氪和银河部分车型上。吉利试图通过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的 " 双轮 " 发力,把用户体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些技术未必能在短期内直接转化为利润,但它们是未来竞争不可或缺的筹码。毕竟,新能源车的竞争,最终拼的还是智能化的深度。吉利在这方面的投入和节奏,显示出它不愿仅仅依赖价格与规模,而是要通过技术建立新的护城河。

淦家阅在发布会上也点明:吉利的技术优势不仅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还在于全产业链的协同与跨界创新,这将是未来竞争的关键。他举例说明:" 比如 GEA 全球智能新能源架构,吉利是模块化、架构化的造车体系,模块化、架构化就决定着我们在很多零部件具有很大的通用性。通过整合后的模式,我们可以将零部件的黑盒直接打散到要素级,再把底层的零部件进行统一规模化招标,从全价值链上让产品得到巨大的竞争力。"

全球化挑战:

短期波动与长期路径

当然,吉利的半年报虽然足够出色,但并非所有数据都完美无缺——上半年,吉利出口销量 18.4 万辆,同比略有下滑,是财报中为数不多的负指标。但细分来看,新能源出口却增长了 146%,达到 4 万辆。这说明短期的下滑主要受制于吉利出口产品短缺、部分产品销售的结构性问题,以及部分区域市场波动。

总体来看,吉利旗下新能源车型在海外的接受度,其实正在加速提升。上半年,吉利的下滑主要发生在东欧市场,而在其他所有市场,吉利增速超过 40% 达到了 42%。更关键的是,吉利管理层已经为此给出应对方案。淦家阅专门介绍说,为了调整出口,吉利在过去几个月调整了组织架构,布局了大量的渠道。从区域架构上,吉利也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设立五大海外区;在产品结构上,吉利提升出口产品的差异化,推进出口产品当地化,形成全部资源的统一和调度,并强化渠道与售后服务。下半年,出口目标是环比提升 30%。从战略角度看,这种 " 本地化 + 新能源 " 结合的路径,是吉利出海的必然选择。

2025 年上半年,吉利的全球化布局全面提速,新能源出口数据尤为亮眼。其中,银河 E5 和 e.MAS7 出口量突破 2.2 万辆,拿下马来西亚纯电市场和哥斯达黎加紧凑型 SUV 市场的冠军;极氪 009 则在中国香港、泰国和马来西亚,分别夺得豪华纯电 MPV 销量第一。

与此同时,吉利的多元化布局也在不断深入。今年下半年, 极氪品牌将进入瑞士、丹麦、比利时等市场; 领克品牌也将进一步拓展经销商体系,进入捷克、奥地利及瑞士市场,领克 08 EM-P 已在 6 月正式登陆欧洲市场;吉利品牌则步子更大,将挺进巴西、英国、意大利、波兰、南非等多个市场,同时热销车型星舰 7 和星愿的出口车型也将登陆多个海外市场。

合资合作同样是吉利海外战略的重要一环。马来西亚宝腾汽车上半年销量达到 7.7 万辆,其中纯电 SUV e.MAS7 热销 4000 辆,成为当地纯电车型销量冠军;雷诺韩国则交付 4.7 万辆,其中大科雷傲 SUV 销量达 2.6 万辆,在韩国混动 SUV 市场跻身前三。

长期来看,海外市场是自主品牌冲击更高天花板的必经之路。比亚迪已经在欧洲、东南亚开花结果,奇瑞在南美站稳脚跟。吉利若想保持领先,就必须在全球市场建立新的增长点。随着下半年吉利诸多新能源产品在海外各个市场的上市,未来随着极氪、银河等新能源车型的加速输出,吉利的海外版图有望继续加速扩张。

反内卷:

吉利的价值战

在行业内卷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吉利对于 " 内卷 " 和价格战所给出的回答同样耐人寻味。李东辉直言:" 吉利是汽车行业第一个公开表态和呼吁反内卷的企业。" 对于行业频繁爆发的价格战,他进一步强调:" 吉利坚持不打价格战,而是打价值战、技术战、品质战、品牌战、服务战和企业道德战。通过自身坚持价值取向,坚持打造吉利的综合实力,提升我们的竞争力,来推动行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李东辉还介绍,吉利已经响应国家有关部门的倡议,同意把供应商的付款期降到 60 天以下,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对行业良性发展的带动作用;此外,吉利更持续稳健运营,在《台州宣言》的指引下回归一个吉利,坚定和持续推动内部资源的深度融合和高度协同。吉利的稳健经营,也对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有着直接的贡献。

这不仅是一种战略态度,也是一种企业价值观。反内卷并不意味着放弃竞争,而是强调以技术、服务和品牌力取胜。吉利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行业竞争拉回到健康的轨道上。

" 内卷不仅仅是简单的价格 ", 桂生悦的补充同样耐人寻味,他表示,作为吉利汽车来说,我们要做到学习友商的长处、不说友商的坏话、做好自己的事情。如果中国每一家车企都做到这三句话,就是响应了国家的反内卷。

结语

综合来看,吉利这份半年成绩单的价值,不仅在于销量的跃升,更在于利润和现金流的回升,以及技术和组织的双重转型。它证明了一个关键命题:在车市内卷的深水区,一家车企完全有可能同时做到规模扩张与盈利改善。

当然,挑战仍然存在。品牌价值的塑造需要始终长期投入,单车价格和毛利率的修复也需要新产品带动,海外市场短期波动尚未完全解决。但至少在当前阶段,吉利已经具备了从 " 追赶者 " 向 " 领跑者 " 转变的条件。

" 销量第一不难,利润翻番不易,真正难的是两者同时发生。" 这或许是市场对吉利上半年最直观的评价。下半年,随着新车型集中上市和出口市场逐步回暖,吉利能否完成全年 300 万辆的目标,将成为检验它能否真正从 " 阶段性胜利 " 走向 " 长期优势 " 的关键。

在喧嚣的中国车市,吉利的这份答卷给出了一个启示:真正的赢家,不只是跑得快,而是能在风浪中保持平衡,既能冲刺当下,也能筹谋未来。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法律顾问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 姜磊律师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汽湃

汽湃

首家汽车内容原创社群MCN平台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