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张俐
作者 | 桑田
来自汽湃(GREATAUTO ) 的报道
今年夏天,车圈的流量并不在 " 价格战 ",而在一个新鲜却又带点调侃意味的词—— " 含华量 "。
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新闻,却有一个共同点:" 含华量 " 正在成为消费者和行业的新话题、从问界的爆红到尚界的登场,再到猛士和宝骏的试探," 含华量 " 这个词汇已经从玩笑逐渐变成一种真实的衡量标准。
要理解 " 含华量 ",就必须先弄明白华为究竟是怎么和车企合作的。几年的摸索下来,华为的合作方式已经形成三种层次:
最浅的是零部件供应。就像给不同厂商提供屏幕、雷达、MDC 计算平台,车企依然是整车主导者,华为只是 " 卖零件 " 的。广汽、吉利、奇瑞等,都曾在个别车型上使用过华为零件。
这三条路径,就像三盘不同的棋。零部件模式让华为广撒网,HI 模式帮一些传统车厂补齐短板,而智选车则直接改写品牌认知。也正因为有这三层合作,才会有今天 " 人均华为 " 的行业景象。
此外,车企大佬们也扎堆去华为 " 取经 "。长安刚刚成为新央企,朱华荣就拜访任正非深化合作,此外还有广汽的冯兴亚,还有小鹏的何小鹏。" 排着队拜访华为 " 虽然是一些网友的戏言,但也确实有着一定的事实基础。
五菱在中国汽车史上向来是个独特的存在。从 " 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 " 的微车,到街头巷尾的宏光 Mini EV,它几乎每一次都踩中了市场节奏。但到了新能源转型的中高端阶段,五菱和宝骏的处境就不那么轻松了。
15 万元以上的市场,是它们一直没能真正打进去的区间。KiWi EV 和悦也虽然有过热度,但都没能形成规模销量。与此同时,比亚迪、长安、吉利这些品牌正在主力区间快速上攻,留给宝骏的空间越来越窄。
这无疑是一次 " 双向奔赴 "。如果一台 15 万元级,乃至更便宜的车能搭载鸿蒙座舱和乾崑智驾,甚至配备华为激光雷达,它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它会改变整个市场的预期:智能驾驶辅助不再是 30 万以上的专属,而可能成为十几万元级别车型的标配。这对同行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因为一旦这种下探成功,消费者就会反问其他同价位产品:为什么,你的车没有这些功能?
如果宝骏的华为故事是 " 下沉 ",那么东风猛士 M817 则是 " 向上 "。
更让人意外的是价格。32.99 万元的起步价,比新一代普拉多低 12 万,比路虎卫士更是便宜一半。对于那些想要越野又想要智能体验的消费者来说,这几乎是一台 " 全能型 " 新物种。
从行业角度看,M817 的重要性不只是销量,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智能化并不是城市 SUV 的专属,它同样可以和硬派越野结合,甚至创造新的卖点。过去,硬派越野车往往意味着 " 原始粗犷 ",但 M817 告诉大家,越野也可以有智能辅助,也可以有流畅交互。它不只是东风猛士的一款产品,更像是中国车企冲击高端市场的一次新尝试。而华为,也因此达成了更广泛的覆盖。
和前几 " 界 " 不同,尚界的核心不只在于产品,而在于渠道。它一出场,就吸引了超过 1500 家经销商报名,其中甚至包括原本卖保时捷、沃尔沃、路特斯的豪华品牌经销商。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种焦虑:传统豪华燃油车的日子越来越难过,经销商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而华为显然是最有流量的合作方。
这种不同选择,本质上反映了整个行业对同一个问题的反复思考:和华为的关系,到底应该走多近?华为的技术与渠道固然强大,但合作深度越深,意味着车企自主性越少。
传统车企纷纷选择与华为深度绑定,看似热闹的背后,还折射出智能汽车时代残酷的技术门槛。在 " 来不及自研 " 的表层原因之下,更本质的驱动力在于:高阶智驾辅助的研发已演变为一场需要持续百亿级投入的军备竞赛——历经十余年技术迭代,智能驾驶算法体系已迈入 " 数据驱动 + 知识驱动 " 的双螺旋进化阶段。以数据闭环建设为例,单个车企要实现全流程覆盖,至少需要组建千人级专业团队,搭建覆盖百万公里级道路场景的数据库。而算力消耗更堪称无底洞。华为车 BU CEO 靳玉志今年初曾透露,其云端智驾训练算力规模已达 10E FLOPS,即便享有内部云计算资源的价格优惠,年度算力投入仍高达 40 亿元。
而在消费者层面,情况似乎更直观:他们关心的不是这些战略考量,而是开上车之后的体验。如果鸿蒙座舱比手机还流畅,如果乾崑智驾能在城市里稳定辅助,消费者很自然地会用 " 含华量 " 来判断一台车值不值得买。或许再过几年,购车时的第一句问话,真的会从 " 零百多少秒 "" 续航多少公里 " 变成 " 含华量多少 "。
而一个更灵魂的发问是:家家都有 " 华为 " 了,华为还有意义吗?" 人均华为 ",使得车企在设计上的自由度减少,造成产品同质化。此外,车企过度依赖华为,还必然提升华为的议价能力,进而影响车企的利润空间——这就像现在的中学生,人人都在卷,最后并没有提升 985 的录取率,提高的,只是分数线……
结语
" 含华量 " 能成为中国车市的热词,折射出一个事实:在智能化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华为已经从一个单纯的供应商,变成了一个能左右行业格局的变量。
猛士 M817 证明了全栈华为可以塑造新品类,宝骏的合作说明华为方案正在渗透主流甚至入门市场,而鸿蒙智行在尚界亮相后,更是展示出一种横跨高端到中端的完整帝国。
这也让更多车企在面对华为时既渴望又警惕。渴望的是技术和流量,警惕的是被品牌光环掩盖,乃至 " 丢掉灵魂 " ——最终每家车企都会做出不同的取舍,而这种取舍,正是未来三到五年中国汽车竞争格局的分水岭。
而 " 含华量 " 这个原本带点玩笑意味的词,很可能会真的成为行业里的一个标准答案。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法律顾问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 姜磊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