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汽湃 13小时前

从猛士 M817 到五菱宝骏:“含华量”还在狂飙

总编 | 张克环

编辑 | 张俐

作者 | 桑田

来自汽湃(GREATAUTO ) 的报道

今年夏天,车圈的流量并不在 " 价格战 ",而在一个新鲜却又带点调侃意味的词—— " 含华量 "。

8 月 17 日,东风猛士 M817 正式开启预售。起售价 32.99 万元,这台硬派 SUV 却被称为 " 华为元素最完整的越野车 "。几乎华为能提供的所有智能化技术,都被塞进了这台车里。短短半小时,订单突破 5000 台。

而另一边,市场上又传出宝骏正与华为商讨合作的消息。未来不排除会推出一款 15 万元级别的 SUV,搭载鸿蒙座舱和乾崑智驾——如果说猛士 M817 是把华为的智能化推向硬派高端,那么宝骏的动作就是试图把 " 华为智驾 " 拉入主流家庭市场。

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新闻,却有一个共同点:" 含华量 " 正在成为消费者和行业的新话题、从问界的爆红到尚界的登场,再到猛士和宝骏的试探," 含华量 " 这个词汇已经从玩笑逐渐变成一种真实的衡量标准。

华为的三重棋局

要理解 " 含华量 ",就必须先弄明白华为究竟是怎么和车企合作的。几年的摸索下来,华为的合作方式已经形成三种层次:

最浅的是零部件供应。就像给不同厂商提供屏幕、雷达、MDC 计算平台,车企依然是整车主导者,华为只是 " 卖零件 " 的。广汽、吉利、奇瑞等,都曾在个别车型上使用过华为零件。

再往深一步,是所谓的 "HI 模式 "。这时,华为不只是提供零件,而是整套智能解决方案:鸿蒙座舱、乾崑智驾、车云车控,几乎是打包交付。车企只管造车,智能化全权交给华为。极狐、岚图、阿维塔,都是这种合作模式的代表。

最彻底的,是智选车模式。华为不仅定义智能,还要参与产品规划、营销和渠道。消费者眼里,这几乎就是 " 华为的车 "。问界就是这样火起来的,后来又衍生出智界、享界、傲界,现在轮到了尚界。

这三条路径,就像三盘不同的棋。零部件模式让华为广撒网,HI 模式帮一些传统车厂补齐短板,而智选车则直接改写品牌认知。也正因为有这三层合作,才会有今天 " 人均华为 " 的行业景象。

事实上," 人均华为 " 的现象在今年上海车展就已初露迹象——从 30 万级的问界 M8 到百万级的尊界 S800,从奥迪 A5L 的激光雷达到宝马 iX3 的车机系统,华为的 " 技术毛细血管 " 几乎向着汽车行业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尽管地平线等智驾和芯片企业一直占据着不小的市场份额,但华为通过乾崑智驾 ADS、昇腾芯片、鸿蒙座舱三大技术模块,如今已经覆盖了一大半的自主品牌首发车型。

此外,车企大佬们也扎堆去华为 " 取经 "。长安刚刚成为新央企,朱华荣就拜访任正非深化合作,此外还有广汽的冯兴亚,还有小鹏的何小鹏。" 排着队拜访华为 " 虽然是一些网友的戏言,但也确实有着一定的事实基础。

握手宝骏,补全华为最后一块拼图?

五菱在中国汽车史上向来是个独特的存在。从 " 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 " 的微车,到街头巷尾的宏光 Mini EV,它几乎每一次都踩中了市场节奏。但到了新能源转型的中高端阶段,五菱和宝骏的处境就不那么轻松了。

15 万元以上的市场,是它们一直没能真正打进去的区间。KiWi EV 和悦也虽然有过热度,但都没能形成规模销量。与此同时,比亚迪、长安、吉利这些品牌正在主力区间快速上攻,留给宝骏的空间越来越窄。

在这种背景下,和华为合作推出一款智能 SUV,几乎成了宝骏的 " 必选题 "。对于华为而言,这也正好解决了一个关键难题:乾崑智驾已经在中高端车型里建立了口碑,但要想走向规模化,就必须进入 20 万元以下市场。宝骏,刚好是最佳试验田。

这无疑是一次 " 双向奔赴 "。如果一台 15 万元级,乃至更便宜的车能搭载鸿蒙座舱和乾崑智驾,甚至配备华为激光雷达,它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它会改变整个市场的预期:智能驾驶辅助不再是 30 万以上的专属,而可能成为十几万元级别车型的标配。这对同行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因为一旦这种下探成功,消费者就会反问其他同价位产品:为什么,你的车没有这些功能?

如果宝骏的华为故事是 " 下沉 ",那么东风猛士 M817 则是 " 向上 "。

" 猛士 " 这个名字在国内汽车圈本身就自带光环,它承载着军工基因和越野精神。而这一次,华为几乎把自己能拿出来的所有智能化技术都装在了 M817 上:乾崑 ADS 4.0、鸿蒙座舱 5.0 ……亮点中的亮点正是华为乾崑智驾 ADS 4。它采用全新升级的 WEWA 技术架构,乾崑智驾 ADS 4 具有 27 个高感知辅助驾驶传感器,包括 1 个 192 线激光雷达,3 个高精度 4D 毫米波雷达,相较于 ADS 3,端到端延时降低 50%。这让车辆反应更快,变道更丝滑,通行效率提升 20%,重刹率降低 30%。

更让人意外的是价格。32.99 万元的起步价,比新一代普拉多低 12 万,比路虎卫士更是便宜一半。对于那些想要越野又想要智能体验的消费者来说,这几乎是一台 " 全能型 " 新物种。

从行业角度看,M817 的重要性不只是销量,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智能化并不是城市 SUV 的专属,它同样可以和硬派越野结合,甚至创造新的卖点。过去,硬派越野车往往意味着 " 原始粗犷 ",但 M817 告诉大家,越野也可以有智能辅助,也可以有流畅交互。它不只是东风猛士的一款产品,更像是中国车企冲击高端市场的一次新尝试。而华为,也因此达成了更广泛的覆盖。

" 人均华为 " 背景下的未来博弈

在 " 含华量 " 的持续发酵下,鸿蒙智行的版图还在扩张。问界打开局面,智界、享界和傲界补齐细分市场,如今第 " 五界 " ——尚界即将登场。

和前几 " 界 " 不同,尚界的核心不只在于产品,而在于渠道。它一出场,就吸引了超过 1500 家经销商报名,其中甚至包括原本卖保时捷、沃尔沃、路特斯的豪华品牌经销商。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种焦虑:传统豪华燃油车的日子越来越难过,经销商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而华为显然是最有流量的合作方。

但行业的态度并非一边倒。有人愿意把 " 含华量 " 做到极致,推出几乎被视为 " 华为车 " 的产品;也有人更谨慎,担心被华为光环掩盖掉自己的品牌。长安就是一个例子:一边让阿维塔与华为深度绑定,另一边却在自有品牌上坚持自研智驾与座舱。比亚迪和吉利则走得更坚决,它们认为只有全栈自研才能守住核心竞争力。

这种不同选择,本质上反映了整个行业对同一个问题的反复思考:和华为的关系,到底应该走多近?华为的技术与渠道固然强大,但合作深度越深,意味着车企自主性越少。

传统车企纷纷选择与华为深度绑定,看似热闹的背后,还折射出智能汽车时代残酷的技术门槛。在 " 来不及自研 " 的表层原因之下,更本质的驱动力在于:高阶智驾辅助的研发已演变为一场需要持续百亿级投入的军备竞赛——历经十余年技术迭代,智能驾驶算法体系已迈入 " 数据驱动 + 知识驱动 " 的双螺旋进化阶段。以数据闭环建设为例,单个车企要实现全流程覆盖,至少需要组建千人级专业团队,搭建覆盖百万公里级道路场景的数据库。而算力消耗更堪称无底洞。华为车 BU CEO 靳玉志今年初曾透露,其云端智驾训练算力规模已达 10E FLOPS,即便享有内部云计算资源的价格优惠,年度算力投入仍高达 40 亿元。

这对普遍面临利润下滑、转型承压的传统车企而言,显然是难以承受之重。换句话说,不是传统车企们 " 喜欢 " 华为,而是面对利润、成本、自主性的不可能三角,它们不得不拥抱华为。

而在消费者层面,情况似乎更直观:他们关心的不是这些战略考量,而是开上车之后的体验。如果鸿蒙座舱比手机还流畅,如果乾崑智驾能在城市里稳定辅助,消费者很自然地会用 " 含华量 " 来判断一台车值不值得买。或许再过几年,购车时的第一句问话,真的会从 " 零百多少秒 "" 续航多少公里 " 变成 " 含华量多少 "。

而一个更灵魂的发问是:家家都有 " 华为 " 了,华为还有意义吗?" 人均华为 ",使得车企在设计上的自由度减少,造成产品同质化。此外,车企过度依赖华为,还必然提升华为的议价能力,进而影响车企的利润空间——这就像现在的中学生,人人都在卷,最后并没有提升 985 的录取率,提高的,只是分数线……

结语

" 含华量 " 能成为中国车市的热词,折射出一个事实:在智能化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华为已经从一个单纯的供应商,变成了一个能左右行业格局的变量。

猛士 M817 证明了全栈华为可以塑造新品类,宝骏的合作说明华为方案正在渗透主流甚至入门市场,而鸿蒙智行在尚界亮相后,更是展示出一种横跨高端到中端的完整帝国。

这也让更多车企在面对华为时既渴望又警惕。渴望的是技术和流量,警惕的是被品牌光环掩盖,乃至 " 丢掉灵魂 " ——最终每家车企都会做出不同的取舍,而这种取舍,正是未来三到五年中国汽车竞争格局的分水岭。

而 " 含华量 " 这个原本带点玩笑意味的词,很可能会真的成为行业里的一个标准答案。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法律顾问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 姜磊律师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汽湃

汽湃

首家汽车内容原创社群MCN平台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