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autocarweekly 49分钟前

曾经很不看好小鹏的我,会如何夸全新 P7

文|萝吉

在以 " 米黑 " 和 " 蔚黑 " 的角度,分别夸了小米 YU7、乐道 L90 之后,ACW 编辑部的老师说,要不咱一鼓作气,再以小鹏黑的角度聊聊全新 P7 吧。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不做铺垫了,咱们直接入正题。

我之前为什么不看好小鹏?

看过我之前嘲讽小米、蔚来的朋友都知道,我之前是绝对算得上 " 米黑 "、" 蔚黑 " 的,至于小鹏,我自认并不算黑粉,更多的只是对这个品牌无感,并且一度很不看好它的前景。

当然,这种看法也确实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让我这个曾经的 " 准小鹏黑 ",开始积极地跟朋友推荐小鹏的车。这个转变的契机也并不是刚刚发布的全新 P7,而是已经上市半年多的 P7+。

还是那句话,粉丝可能最了解一个品牌的优点,但对于一家车企取得的进步,黑粉的感知往往会更加敏锐。而要把全新 P7 给夸到位,还是得说清楚之前我为什么不看好小鹏。

简单一句话,就是过于迷信、跟随特斯拉。

初代新势力车企的创始人,或多或少都是马斯克、或者特斯拉的粉丝,其中何小鹏对这点最不避讳,不管是早期的言论还是产品风格,都能体现出这一点。

初代主力车型 P7,表面看跟特斯拉没多少相似度,但是对比同期的蔚来、理想就能看出,小鹏当时就是想复刻特斯拉 Model S 这种以高端轿跑树立品牌,辅以自研智能化技术的形象,再推实用走量车型的路线。

对于当时的新势力来说,初代 P7 算得上成功,但是月销大几千的巅峰期,仅仅持续了一年左右。从 2022 下半年开始,P7 月销量就很少能过 5 千了,此时的理想在更高的 30 万元以上市场,已经有了稳定过万的产品。

2023 年中上市的 G6,把小鹏对特斯拉的跟随性彻底暴露,这款尺寸、造型比例几乎 1 比 1 复刻 Model Y 的产品,在续航、动力、配置方面也高度对标,明显是遭遇瓶颈后,期望以 " 廉价版 Model Y" 的定位,多少蹭一些 Model Y 的成功。

当然,结果也很不理想。

定位 10 万级家轿的 MONA M03,总算让小鹏走出了销量困境,而真正代表小鹏获得新生、也是让我对其刮目相看的,是 P7+。从这款车开始,设计风格、产品定义、以及销售策略,小鹏都彻底走出特斯拉的阴影、摆脱了路径依赖,并找到了一条真正适合自己、也真正符合人民需求的路线。

P7+ 让我对小鹏这个品牌的印象大大改观,而全新 P7 这款车,则让我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小鹏粉丝。

全新 P7,和小米 SU7 截然不同的美

说实话,在小米 SU7 爆火后,我很担心一些中国品牌,会从跟随特斯拉、转变为跟随小米,并在造型设计上再次退化到山寨阶段。庆幸的是,起码小鹏没有走上这条歪路。

和初代 P7 一样,全新 P7 依然坚持了运动轿跑的定位,但两者的差异之大,已经很难看出是 " 一家人 "。不夸张地说,全新 P7 称得上对人们眼中四门轿车(不仅仅是轿跑)的印象,实现了一次颠覆。

全新 P7 外观的创新点实在太多,以至于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其实不管懂不懂车,都能一眼感受到这款车整体气质、以及细节造型上的与众不同。中文的 " 惊艳 " 二字,已经不足以恰当描绘我看到它的感受,我能想到最贴切的是一个英文词—— strikingly beautiful,一种具有冲击力的美。

其实近两年,国内车市并不缺造型原创、且大胆的产品,但它们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大多只做到了 "striking" 的冲击力,但很少能真正做到具有冲击力的美。

至于小米 SU7 和 YU7,我可以承认它们是美的,且对于一些不熟悉保时捷、法拉利设计的人,可能也会感到惊艳,但这种美是在我们常规理解之内的,能做到 "surprising",但没有 "striking"。

说实话,单从审美层面,我对汽车设计的重视度并不高,更让我关心的,是一款车的设计风格,能反映出一家车企开发产品时的核心思路。

以小鹏的 G6、G9 和初代 P7 为例,这些车型的造型要么缺乏特点,要么就是特斯拉的等比复刻。审美层面这些车型绝对不丑,P7 也收获了不少颜值粉,但对于一个造纯电动车的新势力品牌来说,对于纯电这么一个和传统燃油车有本质区别的动力类型,在造型上没有颠覆性的转变,本身就意味着这家车企在产品定义上的能力欠缺,这是我此前不看好小鹏的根本原因。

当然,也正是相同的原因,在看到 P7+ 和全新 P7 之后,我对小鹏的看法就发生了根本转变。不夸张地说,小鹏通过这两款车型的造型设计,已经展示出了自己在设计风格上完全实现自主独创、在拓展个性的同时高度兼容大众审美,以及基于平台特点和市场需求,独立开辟新品类产品的能力。

做到这一步,是打造爆款的基础,产品造出来能不能卖得好,还得看具体的销售策略。

摆脱家用桎梏,在全新 P7 上是优点

P7+ 的成功,除了自身在设计、质感、空间、舒适性等方面的产品力够硬外,就是小鹏对这款车的配置和定价策略了。

放弃双电机四驱,舍弃激光雷达,不搞空气悬架,将价格门槛和主销价位,都控制在 20 万元以下,续航保持起步 600km+ 高标准的基础上,功能配置一视同仁,前后排加热、通风、按摩直接配齐。

城区为主选长续航,常跑长途选超长续航,这台定位大空间家用纯电轿车的产品,让家用型客户选得很舒服。

相比之下,全新 P7 延续了 P7+ 精简的 SKU 策略,全系同样是三个配置,但是由于本身定位、以及所面向目标客户群体的差异,全新 P7 和 P7+ 的配置安排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全新 P7 的侧重点不是舒适、家用,而是运动、操控和个性。除此之外,全新 P7 还承担了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小鹏的主销区间,重新回到 20 万元以上市场,这款车的成败,直接决定了小鹏重返高端的进程。

中低配依然是单电机后驱,起步续航从 P7+ 的 615 公里增加到 702 公里,大电池后驱版续航进一步提升到 820 公里,而对于追求极致性能的客户,全新 P7 的顶配也再次给到了双电机四驱。

配置方面,全新 P7 标配了总计 2250 TOPS 算力的 2 颗图灵芯片,就连座舱芯片也在 8295P 芯片的基础上,得到图灵芯片的加持。另外类似电吸门、隔音玻璃、电动方向盘调节、HUD 抬头显示器等等 P7+ 没给到的,在全新 P7 上都是标配。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 P7+,全新 P7 的配置并非全面碾压,例如在后排体验上,P7+ 除了标配通风、按摩外,还支持靠背的角度调节,而这些在全新 P7 上,都没配备,只有最基础的加热功能。

对于这种差异化,我认为是非常恰当的,P7+ 和全新 P7 有着完全不同的产品定位,侧重运动的全新 P7,虽然尺寸相较初代 P7 大幅提升,已经从 B 级升级到了轴距 3 米 +、车长 5 米 + 的 C 级中大型轿车,但后排头部、腿部空间都没有本质提升。

很明确地说,全新 P7 就不适合经常后排坐人的家用场景,如果在后排继续坚持标配通风、按摩之类的舒适配置,就只能额外增加目标客户的购车成本。

P7+ 已经证明了小鹏营造大空间、舒适性方面的能力,对于全新 P7 这款车,他们不希望再为了兼顾后排舒适性,去对造型、成本进行妥协,而是全身心地为自己、也为小鹏颜值粉们造一台没有遗憾的车。

全新 P7 会如何定价?

虽然开启预售时,全新 P7 各方面的参数、配置都已经悉数公开,但小鹏却罕见地没有给出任何的价格参考。

如果参考初代 P7 的话,目前这款车指导价是 24.99 到 28.99 万,大幅优惠之后,价格区间在 18.5 到 22.5 万左右。对于这种情况,一个全新换代产品的定价,很可能会处于现款指导价、终端价的中间范围。

更有参考意义的,其实是 P7+。

P7+ 的超长续航版,续航和全新 P7 入门版相当,配置方面,全新 P7 多了空气悬架、图灵芯片、电动方向盘、前后电吸门,以及和华为合作的超大尺寸 HUD。另外,再考虑到全新 P7 在尺寸、质感方面的优势,全新 P7 价格的价格门槛,最少要比 P7+ 的超长续航版(19.88 万)高出 3 万元。

以此推测,全新 P7 最低配的价格,预计不会低于 22.68-22.98 万这个档位,四驱顶配的价格,最少会在 26.98 万左右。整个价格区间,都将直接面临小米 SU7 的竞争压力。

总结

销量方面,全新 P7 基本不大可能复制小米 SU7 的成功,但只要它的销量能看齐 P7+,或者月销稳定在 5 千辆以上,小鹏就算是成功踏回了高端市场。

而从个人情感出发,我非常希望全新 P7 能够卖爆,因为它的成功,影响的不仅仅是小鹏,更能为其它中国车企证明一件事:高端新能源市场,不是只有 " 致敬 "+ 营销才能成就爆款,努力原创的好产品,同样能收获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