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指南者学员 Z 学长
本科:东南大学 机械工程
(点击查看学长录取背景、个人经历)
选择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年制硕士,对我而言是理性规划与偶然机遇的结合。2022 年我从东南大学本科毕业,进入了一家制造业私企,内卷严重、加班成常态且无补贴,看不到发展方向,身心俱疲的我决定跳槽。
然而,失去应届生身份,我发现自己无法通过校招进入心仪企业,多数公司更倾向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社招求职,又因仅一年的工作经验,达不到企业对岗位的要求,难以直接上手工作。
这让我进退两难,于是考虑读研深造,既能提升学历,又能重获应届生身份通过校招进入心仪公司。国内考研内卷严重,部分学校还在缩招,竞争激烈,且国内研究生三年毕业,时间成本高,毕业后也会失去年龄优势。机缘巧合下,了解港新一年制硕士,我的本科背景尚可,与家人沟通后,决定出国留学。
在指南者老师的帮助下,24fall 我成功拿到几所 QS 前 50 大学的 offer,其中就包括我后来入学的 NUS。
Singlish 给了我当头一棒
来新加坡之前,我对这里的留学之旅充满了美好的想象。
我对新加坡的想象被两种滤镜笼罩:一是旅游攻略里 " 花园城市 " 的精致印象,整洁的街道、高效的公共交通、多元文化交融的和谐画面;二是学术宣传中 " 亚洲哈佛 " 的精英图景,全英文授课环境、与国际接轨的教学体系等等。
我以为新加坡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生活和学习都会是轻松惬意的,学习之余能尽情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畅快交流。
可真正踏入这片土地后,才发现现实和预期有着不小的差距。紧凑的学习节奏、陌生的生活环境,都让我有点措手不及。
在新加坡的语言环境里," 听懂 " 只是第一步," 会说 " 则需要更微妙的智慧。虽然官方语言是英语,但日常交流中,"Singlish" 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人们会自然地在英语中夹杂闽南语、马来语词汇。初期我常因听不懂而尴尬,后来发现本地人很包容,只要坦诚说 "Could you explainth at again?",他们会耐心用标准英语重述。
同时再加上东南亚特有的炎热,以及时不时就倾盆大雨的天气,与我想象中的新加坡还是存在一定的出入。精致的咖啡馆与市集,在现实中化作价格标签上令人咋舌的数字,一杯拿铁抵得上国内三餐的开销,合租房的租金几乎吞噬大半生活费。曾幻想在乌节路悠闲逛街的午后,最终变成在巴刹里的精打细算。
深夜趴在书桌前赶 due 时,窗外的雨淅淅沥沥落下来。透过玻璃看楼下亮着的灯光的,突然明白这座城市的精致与粗糙从不是对立的两面,就像 Singlish 里的语法错误与真诚笑意,高温下的汗湿衬衫与冷气房里的西装革履,都在同一个时空里真实地共存着。
而我坚持 1 年毕业
我所就读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机械工程硕士是 1-2 年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安排进行选课,在 2 年内修满学校要求的 40 个学分并且成绩达到要求的绩点即可毕业,我是选择的一年内完成所有课程毕业。
24fall 这一届约有 30% 的同学选择了延毕,把 1 年制读成 1.5 年,甚至 2 年制。这样就可以把课程和项目安排在 3-4 个学期,同时还能在入学第二年再参加一次秋招,甚至有些同学可能会选择在第一年修完 8 门课,在最后的半年或一年里修最后的两门课,这样会有更充足的时间准备求职招聘的相关工作。
而我选择一年完成学业,主要有两个因素。首先,时间就是金钱,选择一年制能帮我节省至少 12 个月的时间成本,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早一年毕业也就意味着早一年抢占职业赛道。第二个原因是经济性价比,新加坡的生活成本肯定是高于国内的,一年制的总开支,学费 + 生活费大约需要 35-40 万人民币,虽然相较英美同层次院校不值一提,但也是需要真金实银往外掏的。
我的体会是学业的主要压力来自于,既要完成课程作业的要求,又要兼顾项目的进展,还要面临入学即秋招,开学就要进行求职简历的投递和准备面试,此外还要兼顾生活,有自己的课余活动。
这对于没有工作或者实习经验的同学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我在这一年中也是经常熬夜到天亮赶课程论文的 ddl 或者项目进度,现在回想起来也并不轻松,我没有见过洛杉矶凌晨四点的太阳,却很多次见过新加坡早上的太阳。
所以这里建议大家能够提前思考,希望在留学过程中收获什么以及更看中什么。如果和我一样,是为了更快毕业,拿到应届生身份,那可以选择一年制。如果大家留学更多的想出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享受生活,那我建议选择 1.5 或 2 年制。
NUS 氛围更为纯粹
NUS 课程最鲜明的标签是 " 实战导向 "。机械专业主要分为先进制造和控制两个方向,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课,课程更贴合于实战就业,与目前世界上先进的技术为导向。很多课程都会邀请行业内的资深专家来授课,他们会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我们能更直观地了解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而且,课程设置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会及时纳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动态,保证我们学到的知识不过时。每门课程的考核不同,有论文,考试,汇报各种不同形式相结合。这种 " 分散式考核 " 意味着不能完全依靠考前突击。
初期的学业适应,主要来自于语言,我发现对英语能力的考验远超预期。课堂上,印度裔教授的卷舌音、本地讲师的 Singlish 缩略语,都需要时间适应。除了语言以外,更多的是 " 思维模式的转换 ",国内更注重知识的接收与复现,而 NUS 的课程更注重自身的理解和探索(自由发挥的可能性更多),教学方式也和国内有很大不同,更强调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一开始我不太习惯这种模式,经常感到无所适从。
至于 nus 的学习氛围,相较于国内的 " 内卷 ",则更加纯粹并且依赖自觉。
我认为,衡量一年制硕士的性价比,需要建立 " 三维坐标系 ":时间、金钱与回报。
从时间维度看,一年的学制比国内硕士节省 2 年,比两年制硕士节省 1 年,以更加年轻的硕士身份投入工作。
金钱成本方面,NUS 一年制硕士的总支出约 40 万人民币,对比其他留学国家,性价比优势明显。但同时,为了适应高强度学习,可能需要牺牲旅游等娱乐支出——这些 " 机会成本 " 虽难量化,却真实存在。
性价比的核心其实是 " 个人选择 "。我见过有人把一年过得像 " 观光游 ",上课划水、考试混过,最终只能拿着文凭回国;也见过有人把每个周末都用来参加行业讲座,把时间都投入实习,毕业后顺利进入目标公司。
就像买了一张高价健身卡,能不能练出好身材,永远取决于你去了多少次。
一些名厂大厂通过校园招牌进入是相对容易的,一年制硕士恰好为我重新获得了这个身份。但这层价值有 " 时效性 ",毕业 6 个月后," 应届生 " 的标签会逐渐淡化,这也就是一年制硕士压力大的地方,入学即秋招,如何在学业,求职,生活中取得平衡并处理压力就非常关键。
说到底,一年制硕士的本质是 " 压缩版的成长加速器 ",它不会凭空赋予你能力,而是通过高强度的环境,逼迫你在短时间内适应,完成知识更新、思维转型等。就像新加坡的 " 组屋政策 ",政府提供框架,但最终住得舒不舒服,全看自己怎么布置。
而留学的前提是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考虑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要因为单纯的不满现状,想要逃避就选择留学。如果是 " 职业转型者 ",想通过留学进入新行业,建议先研究 NUS 的课程设置是否匹配目标岗位的技能要求,询问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避免 " 盲目跟风 "。
如果是 " 学历提升者 ",想通过名校光环增强竞争力,建议评估 " 投入产出比 ":如果本科背景普通,NUS 的学历能带来显著的 " 跃升效应 "。
如果是 " 体验派 ",想感受多元文化,新加坡绝对不会让你失望。但要做好心理准备:这里的学术压力不算小," 轻松留学 " 更像是传说。
平淡中亦有光亮
NUS 硕士想住校内宿舍基本没戏,都得自己租房,这事儿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反正特别能锻炼人的独立生活能力。
租房就组屋和公寓俩选择。组屋是政府盖的,比公寓便宜三成,大多和同学合租。
租房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点,比如:看区位,优先选地铁红线、绿线沿线的,这样通勤时间能控制在 30 分钟内;看朝向,新加坡常年都热,西晒的房子会更闷热;看配套,得看看有没有空调、洗衣机这些基本家电。
问的话,要问清楚租金包不包含水电费、网络费,问问邻居都是些什么人,尽量别和作息混乱的租客住一起,还要问清楚退租条款,比如要不要复原墙面、家具坏了怎么赔偿。
合租的话,最好找同专业的同学,这样方便共享学习资料,而且上课什么的作息时间也能保持一致。
我个人的话租房是在 Jurong East 附近,离工学院大概公交半小时以内,也有地铁到市中心大概半小时左右,周围有商场超市食阁等满足日常需求的场所,房源是在小红书上找到的,各位学弟学妹一定要注意,要视频或者线下看房,不要只看图片。
我合租的室友都是 NUS 工学院其他专业的同学。大家可以通过咱们指南者的行前群找到合租的室友,或者通过小红书等平台,但是一定要擦亮眼睛注意甄别,并且提前说清楚自己的作息习惯,找到和自己作息大致相符的室友。
至于新加坡的餐饮,学校食堂(Canteen)是性价比之王,而且种类较多,大多数有课的时候我都会选择在学校解决,经济又便捷。
校外则丰俭由人,很多同学会选择在相对便宜的食阁解决或者自己做一些简单的饭(btw 麦当劳真的是每一个留子的第二故乡,会经常在学校附近的几个住宅区的麦当劳遇到各个专业的留子)。
公交(Bus)线路更灵活,但需要适应 " 不报站 " 的习惯。上车前一定要在谷歌地图上设置 " 到站提醒 ",下车前需按扶手上的按钮示意司机。公交的优势是能到达地铁覆盖不到的组屋区。
很多同学关心假期的事儿,除了 12 月的寒假,平时还有不少公共假期,不过都比较碎片化。另外,学校还有期中及期末的 recess week,到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情况,选择复习或者去附近的国家旅游。
文化方面的主要差异,就是新加坡人特别注重 " 规则意识 "。排队加塞、在公共场所吸烟这些行为,会遭到大家的公开谴责。所以一定要提前了解新加坡的规则和法律,不然很可能会被高额罚款。
而即将入学的学弟学妹,我建议做好 " 三维准备 "!
学习准备: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及练习英语听力和口语。
生活准备:带一些 " 中国特色 " 物品,比如常用的药品;提前下载好必备 APP:Grab(打车)、Singbus(查公交)等。
心态准备:接受 " 不完美适应 ",前三个月听不懂课、交不到朋友都很正常;学会 " 主动求助 ",保持 " 开放心态 ",找到自己的解压方式。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一年内,既经历学术的淬炼,又感受文化的碰撞,最终找到更清晰的人生方向。祝所有留学生都能在异国他乡,既有风雨兼程的勇气,也有抬头见星的幸运。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