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后,京东交出了首份成绩单,大超预期。
美东时间 8 月 14 日盘前,京东发布了业绩公告。2025 年 Q2 京东营收 3567 亿元,同比增长 22.4%。
这比市场预期的 15.1% 增速还要高出不少。京东交出了近三年多来,增长最快的成绩单。上次这么快的增长还是在疫情期间。当然京东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利润腰斩。归属于本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62 亿元,同比下滑 50.8%,非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下滑也高达 49.0%。
为什么京东的业绩突然暴增?利润大幅下滑是因为外卖业务吗?京东未来的业绩还会持续增长吗?
曾经的京东又回来了
在今年 6 月的内部分享会上,刘强东谈到," 很遗憾,最近五年是京东失落的五年、走下坡路的五年。这是京东没有创新,没有成长,没有进步的五年。"
可以看到,刘强东回归之后,带领京东四处出击,开放 POP 商家、打过价格战、做外卖、投入 AI、国际化上买入海外公司。在今年 Q2 的成绩单上,可以看到京东业绩有了明显变化。
京东的几大业务板块都有大幅增长。最核心的驱动力还是带电品类,京东一直是国补最大的受益者。
商品收入 2824 亿元,同比增长 20.7%。其中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商品收入 1790 亿元,同比增长 23.4%;日用百货商品收入 1034 亿元,同比增长 16%。
服务收入 742 亿元,同比增加 29.1%。平台及广告服务收入 285 亿元,同比增长 21.7%;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 457 亿元,同比增长 34.3%。
在京东原有的供应链基础下,成本端增加的并不多,和业务的增速是匹配的。营业成本 3000 亿元,同比增加 22.2%。
履约费用 221 亿元,同比增加 28.6%。营销开支 270 亿元,同比增加 127.6%,该增加主要是由于用于新业务推广活动的支出增加。研发费用 53 亿元,同比增加 25.7%。一般及行政费用 33 亿元,同比增加 53.2%,该增加主要是由于股权激励费用增加。
最终经营利润层面,京东直接进入亏损。经营损失为 9 亿元,去年同期经营利润为 105 亿元。经营利润率为负 0.2%,去年同期为 3.6%。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经营利润率为 0.3%,去年同期为 4.0%。
好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保持净利润,为 74 亿元,去年同期为 145 亿元,同比下滑 49.0%。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本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率为 2.1%,去年同期为 5.0%。
过去几个季度,大厂一直都是 " 利润暴涨,营收微增 " 的状态。核心还是找不到新的增长点,花钱也买不来增长。现在京东的业绩重回高速增长,至少外卖这场仗带来了流量和人气,叠加国补红利,盘活了电商基本盘,京东找回了曾经的状态。
重点是 Q2 之后,当国补趋近尾声,外卖补贴也趋于理性,今年后半段,京东又该怎么应对呢?
外卖:亏 148 亿换用户,值不值?
先看京东的今年主攻的外卖业务。外卖这场仗打的究竟值不值?
结论是,外卖在用户增长方面的效果太好了,这招比京喜、价格战、POP 商家好用多了,甚至大于去年国补红利。
数据上,Q2 季度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超过 40%,用户购物频次同比提升超过 40%,明显高于前几个季度。
从几大维度上去比,京东的流量在 Q2 都是一个新高峰,去年同期国补实施的时候,管理层表示用户是双位数增长,不明确披露具体数据,潜台词就是 10% 以上。今年 Q1 的时候,管理层口径是增长 20%,连续 6 个季度的双位数增长。
但是京东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和去年同期没做外卖的时候比,京东多亏了一百多亿。
包含外卖在内的新业务,营收 139 亿元,成本 144 亿元,费用 144 亿元,亏损 148 亿元。几乎相当于,卖多少就亏多少。这让原本战略收缩的新业务,又重新回到巨额亏损。京东外卖虽然带来了用户暴涨。仅从现在的财务情况来看,京东外卖本身不是一个很好的生意模式。
其他数据上,京东 618 期间外卖业务日单量突破 2500 万。截至 Q2 末,京东外卖全职骑手规模已突破 15 万人。入驻的品质商家已超过 150 万。七鲜小厨首店上线一周日均订单超 1,000 单,复购率高于行业 220%,带动周边 3 公里商圈数千餐厅总体订单环比增长 12%。
在外卖市场上,京东占据的份额短期不会很高。摩根士丹利预测,外卖上美团占 66% 的订单份额,阿里占 29% 的订单份额,京东仅占 5%,即时零售美团占 58%,阿里占 38%,京东维持 4%。
作为流量的增长引擎,外卖完成了战略使命。
电商主站:被 " 盘活 " 的基本盘
京东的电商主站被盘活了。
今年 618 大促期间,购买用户总数同比翻倍,订单量超过 22 亿单。京东零售板块的收入 3101 亿元,同比增长 20.6%。在外卖流量的引入下,利润也改善了,经营利润率 4.5%,去年同期为 3.9%。
归结原因,还是带电品类吃到了国补的红利。今年 1 月和 4 月国家分别下达了两批 1620 亿元的中央资金,后续有 1380 亿元中央资金在三四季度分批下达。Q2 是国补带来的增速高点。
国补利好整个消费大盘,京东能持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靠的还是供应链基础和本地化团队。
首先是强大的供应链体系,确保商品供应稳定,并提供可靠的履约和配送服务。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品类是电视,在国补利好下,电视加速向大尺寸买进。数据显示,75 英寸及以上的电视在 618 期间占据了行业 48.2% 的份额,有高能效和大尺寸的 Mini LED 电视今年销量预计同比增长高达 142%。
这是一片新增的市场,但是大尺寸也让运输和安装变得更加困难。京东自营的安装人员能保证时效,也可以提供专业的安装服务,所以能稳定地吃到利好。
其次是线上线下的运营协同能力,能够快速与地方政府对接,推动各地项目快速落地。国补需要平台方先垫资后结算,需要有强大的现金流实力。
点外卖的用户和主站买 3C 及家电的消费者不是完全重合的。用户的画像也有差别。Q2 的日百品类也在增长,很可能是受益外卖大战。有数据显示,京东京喜自营官方店内宠物凉席销量环比增长 12 倍。被外卖吸引来的新用户,也会购买更加的日常品类。管理层也表示,用户在外卖和商超两个业务之间有交叉购买。
一场不能只算财务账的战役
对京东来说,外卖这场流量仗打赢了。短期利润腰斩换季度 40% 的强劲增长还是很值得的。
后续的双线作战压力也不小。
首先是明年国补政策有不确定性。今年部分省份的国补政策也出现过暂停的现象。这两年的国补也会透支用户的消费力,后续京东的带电品类缺少新的推动力。特别是国补带来了现金流的压力,国补下,京东过去十二个月的自由现金流为 100 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 560 亿元。这只是短期的,后续结算后,京东的现金流也会回归正常。外卖同样需要投入,对现金流是个挑战。
当互联网进入存量时代,京东用亏损换来的不只是用户数据,更是一个高频打低频的生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