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6 月份,华为 Pura 80 系列迎来上市,作为影像旗舰代表之作,华为以敢为人先的创新能力打造出了一镜双目技术,为手机行业的影像创新带来了新的思路,一时间震惊行业,同时也让不少消费者津津乐道。8 月 14 日,华为手机影像技术大咖熊谌飞与先看评测创始人王亮以《长焦十年之路对谈》为主题展开直播对谈,回顾华为长焦技术十年的同时,也深度揭秘了华为 Pura 80 系列一镜双目长焦镜头背后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直播中,熊谌飞提到,华为最早关注长焦技术在 10 年前,自此华为 P 系列的发展史也成为了移动影像的发展史。从华为过往旗舰产品来看,在长焦望远阶段,华为 P9 就采用的黑白加彩色双摄架构设计,开创了移动影像技术发展的新篇章;华为 P20 Pro 业界首次搭载 3x 光学镜头,进一步提升了望远能力;华为 P30 Pro 首次搭载潜望长焦,至今仍是行业旗舰标配。华为 P40 Pro+ 首次搭载 10x 光学变焦,将长焦影像带到新的高度。
而到了长焦拓展阶段,面对长焦 " 远视眼 "," 夜盲症 "," 小眼睛 " 三个问题,华为 Mate50 RS 保时捷设计首次实现长焦微距功能,催熟了马达和模组产业链,赋予产业链有了潜望式长焦的微距能力。华为 P60 Pro 首发超聚光夜视长焦,带来了业界最强变焦能力。
熊谌飞提到,当时把华为 P30 Pro 的潜望式长焦图纸给到工厂,当时工厂根本造不出来。而华为 P30 Pro 潜望式模组造出来后技术快速赋能供应链,让整个行业开启了潜望长焦时代。而在一代又一代长焦研发背后,余承东始终是站在背后的那个男人,他给内部定制了目标," 甩对手一条街 "、"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也正是在这样的目标催动下,华为影像每一代都付出了几乎 200% 的努力。
而在最新发布的华为 Pura 80 Ultra 上,一镜双目技术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也是华为在长焦领域创新的一颗明珠。熊谌飞提到,华为的目标是登顶技术珠峰,所以这次的创新非常大胆,把多个模组整合在一起,于是就有了 Pura 80 Ultra 的一镜双目。而这次前无古人式的创新,华为再次像当时 P30Pro 时一样,再次进入了一片技术盐碱地去拓荒。
每次在切换长焦镜头时,华为 Pura 80 Ultra 咔哒咔哒的切换效果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这也是技术难点所在。一镜双目要解决模组的制造精度问题、使用步进马达驱动高精度的齿轮传动机构、可靠性、传感器防抖机构等一系列的难点问题。熊谌飞介绍道 " 一镜双目动用了几百位工程师分工协作,经过大半年通宵达旦的思考、设计、辩论、仿真、验证、局部打样等环节,才最终敲定模组设计 "。
直播中熊谌飞透露了一镜双目的很多技术难题,一是精度问题,需要达到微米级精度,难度提升几百倍;二是马达问题,单前棱镜重量达上代的 3 倍,移动行程长达 9.36mm,超出行业的 3 倍;三可靠性问题,经过好几个月反复迭代,极端情况下会导致方案推倒重来。
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当华为拿着设计图纸找供应商生产时,没有供应商接单,大家的一致回复是 " 这玩意儿没法量产!" 为了让一镜双目顺利量产,华为工程师直接入驻供应链,协助供应链完成项目,经过双方一年多的努力,最终完成了华为有史以来难度极高、结构极其复杂的手机摄像头模组量产工作。
而且,之前余承东也为网友们进行过华为 Pura 80 Ultra 一镜双目设计的科普,满足了网友们的好奇心。常规潜望式镜头模组只有 60+ 零件,而一镜双目技术经过 593 道工序,零件数达到 143 个,是传统潜望式镜头的 2 倍以上。除此之外,负责移动棱镜的步进电机,直径只有 3.4mm,包含 16 个更精密的零部件,并且在工作时,需要使用主动对准技术,把精度控制在 8 微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这种高精尖的设计不仅考验着设计,同时也在考验着生产制造,一镜双目能够落地并且上市,背后是无数研发和制造人员的汗水。
而从产品的角度来看,越难的事情越有必要去做,这样做成了才能够实现人无我有,人无我优的效果。有了一镜双目技术,华为 Pura 80 Ultra 的内部可用空间进一步扩展。而在成像上,一镜双目拥有更好的防抖能力和夜拍能力,长焦夜景轻松出片。人像模式更是首次拓展到 240mm,是行业首次达到 200mm 以上拍人像的手机摄影能力。另外在长焦视频录制上,支持 4K HDR 拍摄,进一步拓宽了用户的使用场景。正如熊谌飞在直播中提到,一镜双目长焦体验效果上,可以说是六边形战士,在夜景、微距、舞台、人像、望月、望远六个场景下表现都非常优异。
从最初构想到方案落地,华为始终能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不断向上攀登,直到抵达技术珠峰,带给行业独属于华为的创新时刻。华为 Pura 80 Ultra 上的一镜双目长焦技术从不可能的硬件,到不可能的设计以及不可能的工艺,华为工程师联合供应链的伙伴一步一个脚印向困难说 " 不 ",正是在影像技术不妥协,最终实现了行业无法实现的夜景、微距、舞台、人像、望月等场景的优异表现,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移动影像之王。向创新致敬,也向每一位创新路上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