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夜的微风拂过社区广场,一块块白色银幕在暮色中悄然亮起,这不仅是光影的流转,更是西安对 "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 的生动诠释——让国家的文化关怀,通过银幕化作看得见的温暖、摸得着的便利,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在街巷乡间织就一张普惠共享的精神文化网络。
探索,从 "2131" 工程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公益电影放映正是践行这一要求的重要载体——它既是唤起文化传承与乡愁归属的媒介,也是连接邻里情谊的情感场域,更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文化纽带。
据世纪长安院线总经理解选社回忆,西安是全国较早开展公益电影放映的城市,从一开始就注重标准化建设,在各区县设服务站,搭建起规范的放映体系,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世纪长安院线公司也因此荣获中宣部 " 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 称号。
2019 年,是西安公益电影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西安在全国率先探索公益电影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融合路径。在西安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世纪长安院线公司和区(县)宣传部门合力开创了公益电影放映融入 "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 " 的新模式,模式首先在蓝田县进行试点,获得广泛认可。有了成功的样板后,2021 年向全省推广了西安市的经验,进而推向了全国。
2008 年至 2024 年间,西安全市范围内,公益电影放映超 61 万场,观影人数达 7900 万人次,仅 2024 年,西安全市放映公益电影 3.97 万场,观影人数达 186 万人次。西安公益电影,已成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N" 惠民服务模式
2025 年,西安市公益电影放映又迎来了新变化。市委宣传部推出 " 微光计划观影相伴 " 系列活动,将公益电影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绑定,核心是 "1+N" 惠民服务模式——以公益电影放映为核心,嵌入 N 种文明实践活动,为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全新活力。
形式上,拓展 " 电影 + 服务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与公益电影放映互融互通,通过依托阵地共享、资源互通将公益电影放映与理论宣讲、微光如炬、志愿服务、文艺文化等文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让银幕成为传播新思想的生动载体,使观影空间转化为文明实践的能量场。
技术上,强化数字化赋能。聚焦市民群众需求,依托大数据平台分析观众偏好,实现不同区域、不同社区需求的精准放映,确保每一场放映都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先进技术转化为惠民服务的实效。
社区夜晚的文化新景
" 社区想得太周到了,孩子开心,我们也放心!" 莲湖区牡丹庄园社区创新启动 " 暑期公益小影院 " 暑期托管班特色项目,为孩子们打造集文化体验、品德教育、社区参与于一体的暑期成长平台。
活动现场,孩子们化身 " 小小检票员 ",在引导同伴入场时学会责任与担当;银幕上的小英雄冒险动画短片,则将品德故事融入剧情。特色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更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灞桥区联盟社区将 " 文明义剪 "" 建党知识问答 " 搬进观影现场,秦孟街社区用《游龟山》《铡美案》等秦腔经典剧目表演点燃文化热情,九珑湾社区的《潜艇总动员》让亲子家庭共享欢乐 ……
城市邻里间的疏离感,在讨论剧情、抢答问题的互动中悄然消融。" 不仅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也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 一位社区居民说。
电影放映现场,爱心义剪摊位前,志愿者为老人修剪头发;县秦保局的宣传摊位上,工作人员用精美海报讲解保护鸟类的重要性;医保咨询台边,工作人员详解报销流程;义诊摊位上,医护人员为居民量血压、测血糖 …… 这些摊位如同散落的文明火种,将温暖传递到居民身边。
银幕不仅是邻里情感的连接纽带,更成为文明传播的生动课堂,让点点微光汇聚成炬,照亮城市夜空,也映亮市民的精神家园。
来源 / 文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