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银河 A7 首秀之际,编辑部围绕 " 吉利银河 M9 与吉利银河 A7 的重要性 " 展开探讨,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资源投入,还是技术高度,首秀选在意大利米兰的吉利银河 M9 都似乎更受内部重视。
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像朗逸、辉昂之于上汽大众的意义,前者筑基,是一个品牌赖以生存的根本,没有前者,后者代表的品牌向上、尖端技术根本无从谈起。
这或许也是吉利银河 A7 重回贵阳的原因,代表着它的使命与吉利银河 E5 一样,承载着内部对改写最主流家轿市场游戏规则、格局的期盼。
甚至吉利银河 A7 的责任之重更胜吉利银河 E5,毕竟吉利银河 E5 面对的只是国内家用 SUV 市场面临产品形态的切换,而吉利银河 A7 需要在全球家轿市场 " 改朝换代 " 的关键时刻一马当先。并非全球市场就大于国内市场,而是全球化的大背景以及插混的能源形式和家轿这一品类更符合全球市场需求的现实,决定了吉利银河 A7 身上不容有失的重要责任。
" 朗逸 + 途观 " 的组合一度将上汽大众送上中国汽车市场品牌销冠的宝座," 全球经典 " 卡罗拉助力丰田成就世界第一车企的历史经验,无不证明那些掌握了家轿定义权的品牌,都成了市场的绝对领跑者。
理想很丰满,往往对应的是 " 现实很骨感 ",对于吉利银河 A7 而言,它的目标客户并非那些充分享受物质资源的时代先驱,更多是求稳、从众的主流家庭用户,他们不追求尝鲜,多数时候面对新消费选择的第一反应是排斥。
因此,想让他们勇于 " 尝鲜 ",吉利银河 A7 唯有对症下药,且需要 " 下猛药 " 这一条路可走。
物美价廉
" 六边形 " 放大一圈
显然,前有秦 L DM-i 成功经验做参考,吉利银河 A7 诞生之时对用户消费心理早已了如指掌,因此在打磨产品时也早已胸有成竹。
需要纠正的一点是,一众观点都认为吉利银河 A7 的诞生进一步证实了吉利 " 摸着比亚迪过河 " 的产品打法,但个人认为并非如此,市场经济的规律也决定了大家终究会回到统一的正确路线上。
就像吉利最开始坚持的 3 挡混动与比亚迪固定传动齿比的单挡路线的比拼,本质上代表的不过是路线的不同,吉利代表的是能耗与体验之间的平衡之道,而比亚迪代表的是极致能耗,二者互有取舍。
市场表现只不过证实了对于十万级产品而言,用户对于能耗的重视程度胜过体验,仅此而已,倘若市场更倾向 3 挡电混,反之比亚迪也可能会迅速调整策略。
3 挡电混结构的系统复杂程度和技术难度以及成本都要更高,对于吉利这样一家全球性车企而言,技术层面的向下兼容绝非难事,没有尽早开发更多是对技术的过度痴迷和对体验有自身的执念,而市场的投票结果只是教会了吉利,不同价位段的产品对于技术有不同的要求,3 挡没错,单挡也无妨,只是需要遵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规则。
因此,说谁模仿谁,跟谁走的观点在笔者看来不过是某些媒体用于吸引眼球、制造热点的手法,又或者是为自身想为看衰吉利找个理由罢了,事实是,吉利对 3 挡电混的坚持并非失败,而是更适用于要求更高的用户,如今的吉利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领克、极氪的浩瀚 -S 架构便是很好的证明,所谓谁摸着谁过河,只是市场校正技术路线、产品形态的必然过程,仅此而已!
事实上,另一层面也佐证了这一点,首发搭载雷神 AI 电混 2.0 其中包含了首个基于 AI 场景引擎的动力域智能体 " 星睿 AI 云动力 2.0",这一点在比亚迪随后的 OTA 中也有跟进,那是否意味着比亚迪也在跟进吉利?答案并非如此,只是产品进化的路径往往都有迹可循,而其中的领头企业更多都会有 " 英雄所见略同 " 的默契。
对于预算十万左右的家用轿车受众而言,价格是永远无法脱敏的存在,哪怕是几百块的区别,而吉利银河 A7 则给出了又一次突破认知的定价!
也就意味着一款 " 配置一点不丐版 " 的吉利银河 A7 的落地门槛可以做到 10 万元以内。作为参考,直接竞品比亚迪秦 L DM-i 的售价为 9.98 万元 -13.98 万元,即便是一贯以 " 价格屠夫 " 著称的零跑,不久前上市的零跑 B01 售价区间也为 8.98 万元 -11.98 万元。
现阶段,一款新能源插混家轿的门槛下限基本就在 9 万元左右,已经是开发的边际成本、生产成本都压缩到极限的结果,而吉利银河 A7 在这条标准线下的每一分让价都是从自身为数不多利润中扣出来的,而这对于 " 一分一厘都得在意 " 的家轿受众而言都是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或许有人要说比亚迪秦 L DM-i 有一定的终端让利,而吉利银河 A7 的入门版仅有基础辅助驾驶,但事实是即便带千里浩瀚辅助驾驶 H3 方案的入门版,限时售价也仅为 8.78 万元,也一样比零跑 B01、比亚迪秦 L DM-i 低上几千元,对于一个月收入 1 到 2 万元的家庭而言,省下的几千元足以改善家庭数月的伙食标准,已有不俗的吸引力。
对于家庭用户而言,最为重要的便是需要在有限的成本空间最大化车内的 " 铜墙铁壁 ",以保障一家人的出行安全。而吉利银河 A7 作为首款基于 GEA 全球智能新能源架构打造的电混轿车,完整继承了吉利的安全基因。
吉利银河也深知家庭用户对于 " 省钱 " 有着近乎偏执的执念,其首发搭载的雷神 AI 电混 2.0,集成全球量产热效率最高 47.26% 的电混专用发动机,以及行业首个基于 AI 场景引擎的动力域智能体 " 星睿 AI 云动力 2.0",还有综合效率高达 93.1% 的 11 合 1 混动电驱,CLTC 工况下百公里馈电油耗仅为 2.67L。
加速家轿市场 " 从油向混 " 的切换
与其说吉利银河 A7 的目标是 " 摸着比亚迪过河 " 的一步棋,倒不如说它是得力助手,拥有一个共同目标:宣告朗逸、轩逸、卡罗拉等主导家轿格局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不管各位是否承认,比亚迪可以尽可能壮大自身的产品矩阵,可以尽可能多的建立多渠道,甚至产品差异可以细分到售价仅差几千元便有不同姓名和取向,却也无法做到对某一价位段细分市场的绝对占领。这一点由市场规律、用户多元化的消费习惯所决定。
以秦 L DM-i 为例,上市已有不短的时间,即便加上如秦 PLUS DM-i、海豹 06 DM-i 等产品的补强,其销量表现可以维持在不错的状态,但再想往上却是难如登天,这便是用户消费习惯不同的具象化,对于毫无来由就是对比亚迪无感的用户,市场也得对他们的消费习惯和需求保持尊重态度。
事实上,7 月家轿市场销量排行榜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在秦 L DM-i、海豹 06 DM-i 以及零跑 B01 等产品的围剿之下,根据权威机构的数据统计,轩逸以 26337 辆的表现依旧位居紧凑型轿车销量排行榜首位,而朗逸则以 23081 辆的表现紧随其后。
从宏观来看,消费多元化的趋势则更为明显。据统计,单单是上半年,国内车市上市的新款汽车(包含年改、中改以及换代、全新品种)产品数以百计,而整体市场的更是有高达数百款产品在售,但根据某专业汽车网站的数据统计,刚刚过去的 7 月,仅有 2 款产品月销突破 3 万,分别是吉利星愿以及特斯拉 Model Y。仅仅在五年前,月销超 3 万的产品数还可以轻易超过 10 款,甚至在部分特殊时刻可能还存在某些豪华品牌产品上榜。
也充分说明了如今的国内汽车市场,无论是基于市场竞争的因素,还是用户消费习惯的不同,都很难再出现一款产品绝对占据某一片细分市场的状况,这是产品形态、市场百花齐放带来的必然结果。
用户的选择在难以达成绝对统一,但却无法忽略的用户需求正在朝着新能源化狂奔。有机构预测,未来 5 年中国市场的插混车型销量将增长至 1080 万辆,其中家轿市场 " 从电转油 " 的存量市场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