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增程技术准制定者的身份,重新定义增程技术的性能高度,这是别克旗帜鲜明的口号。通过软硬件全面升级," 真龙 " 增程系统直击增程车型 " 亏电性能衰减 "" 续航焦虑 "" 噪音与抖动 "" 电池寿命与安全 " 等核心痛点,通过打破现有技术壁垒,实现了 " 满电亏电一条龙,亏电无感知的千里‘真’电感体验 ",也为增程技术贴上新的标签。
合资品牌代表、增程技术应用的先锋、本土研发团队定义新技术参数,这三大特征,使别克 " 真龙 " 增程技术的竞争力备受关注。今年 4 月的上海车展上,上汽通用发布了包括逍遥架构、" 真龙 " 新能源技术体系、高端新能源品牌 " 至境 " 在内的一系列研发成果和新战略。" 真龙 " 增程技术正是在新品牌、新架构基础上落地的新技术体系,也是别克重塑技术竞争力的关键筹码。
更重要的是,别克真龙增程技术的研发过程,提供了一种 " 全球资源 + 本土创新 " 的新范式——既依托通用汽车的全球工程经验,又深度结合中国用户的使用场景进行定制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借此为合资品牌解锁全新的发展模式,也是别克 " 真龙 " 增程技术的另一层价值所在。
再次定义 " 增程 "
与在诸多新技术领域所拥有的启蒙地位一样,通用汽车早在 2010 年就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推出了量产增程电动车—— Volt(沃蓝达),随后的凯迪拉克 ELR 也继承了这项技术。在只认可纯电动技术的新能源转型初期,给纯电动车加上一个内燃机来发电的增程式设计并不受欢迎。随着技术多元化成为理性选择,增程技术凭借综合续航长、无充电焦虑、使用成本低等优势,在近年来的高端车市场迅速升温。
由于在增程技术上的持续投入与创新,通用始终保持着对增程电动车的清晰定义,即 " 纯电优先、高性能电驱系统、稳定高效的电池性能与寿命,以及用户驾驶体验不断优化 ",并以这四项性能表现作为衡量增程技术优劣的标准。这种明确的产品定位与技术定义,深刻影响了别克的产品开发理念:从实际用车痛点出发,一步步 " 升级打怪 "、突破技术瓶颈,构成了 " 真龙 " 增程系统的研发思路。
而目前,用户对现有增程式车型的诟病,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亏电状态下动力明显下降;纯电续航里程短、需要频繁充电;电池频繁充放导致寿命加速衰减并带来安全隐患;以及发动机介入时产生的抖动与车内噪音。
针对这些痛点," 真龙 " 增程系统全面升级了硬件设计和开发标准,以三项核心技术创新—— 1.5T 混动专用增压发动机与 252kW 行业最大功率增程单电驱的黄金组合、奥特能 2.0 增混电池、动力域集中式架构——率先实现了满电与亏电状态下的性能一致性。彻底改写了增程车 " 有电一条龙,亏电一条虫 " 的技术标签。
电池性能直接决定增程技术的优劣。在这一方面,上汽通用展现出少有的直率,指出 CLTC 工况(中国轻型乘用车测试工况)虽然是行业通行标准,并被多数车企采用,但整体更接近 " 理想化场景 ",与真实用车环境存在明显差距。基于 2000 万用户、20 年实际使用数据,上汽通用旗下泛亚技术研发中心提炼并开发出更为严苛的 "PRC06 工况 ",以模拟极端且贴近现实的用车条件,专项考核电池电芯的耐久性与安全边界。在其技术逻辑中," 好的增程电池 = 专属电芯设计 + 海量开发数据 + 优秀制造品控 "。
依托 " 真龙 " 增程技术,至境 L7 用户可获得如下体验:302 公里纯电续航,可实现城区通勤一周仅充一次电;在喝咖啡的时间内即可完成近 80% 充电。配备近 60 升大油箱,综合续航超过 1400 公里,可轻松应对长途旅行;纯电续航可行驶 43 年仍保持低衰减。即便在亏电状态下,0-100 公里 / 小时加速与高速超车的时间差异均小于 0.1 秒,几乎无感知。借助 Silentium 静驱技术,车内可达到图书馆级静谧。在上汽通用的测试中,这些指标不仅领先同级增程车型,甚至超越部分插电式混动车型。
合资品牌重拾市场话语权的第一步,就是重塑消费者对合资品牌的技术认知。目前来看,通过用 1400km 续航、0.5L 油耗等硬指标," 真龙 " 增程技术确实有望刷新市场对增程式电动车性能极限的认知。
完善技术矩阵,打造合资技术新标签
此次增程系统的推出,标志着别克品牌完成了在混动、增程两大主流新能源路线的全面覆盖。2024 年发布的 " 真龙 " 插混技术目前已在市场站稳脚跟。借 " 两条腿走路 " 的 " 真龙 " 技术品牌策略,使别克能够灵活应对不同区域市场的能源政策与用户需求 —— 在充电设施完善的一线城市主推纯电与增程车型,在三四线市场则以插混产品满足长途出行需求。
历时十年之久,别克的新能源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系统性布局的战略成果。" 逍遥 " 架构作为别克电气化转型的技术基座,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了动力形式的快速迭代。真龙增程系统作为架构下 " 动力域 " 的新成员,与此前的插混技术共享 70% 以上的核心组件,这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更提升了生产效率。
这种技术布局的完整性,正在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数据显示,2025 年 1 - 7 月别克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增长 120%。随着真龙增程车型的入市,别克将进一步撬动增程市场份额,使新能源整体销量占比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全栈自研掌握核心技术,别克摆脱了对外部供应商的技术依赖,尤其在电池管理等关键领域建立了自主可控的技术壁垒。
对新能源汽车而言,靠讲故事吸引尝鲜者的阶段已基本结束,真刀实枪的技术参数比拼成为主流,而参数竞争的背后是研发的比拼,没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和产业链资源,技术竞争力的塑造如无源之水。" 真龙 " 技术体系 " 聚焦真实场景、满足真实需求 " 的能力背后,是丰厚的用户大数据和有 " 车界黄埔 " 之称的泛亚研发实力的托举。这也是别克品牌重塑技术体系的主要底气。
手握合资车企中最大的产品定义权,上汽通用在上海车展宣告以新品牌、新架构、新技术的 " 三新 " 体系冲刺新能源第一阵营。仅仅三个月后,别克品牌就发布了商业化成果:逍遥架构上车、" 真龙 " 增程技术落地以及至境品牌首款高端新能源轿车至境 L7 进入新车目录,这一速度被业界解读为 " 合资反攻大戏正式开场 "。
对增程市场的份额争夺,是这一反攻的主要思路。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时代的集体式微,很大程度上源于 " 全球技术中国适配 " 模式的失灵。针对此,别克 " 真龙 " 增程选择了 " 全球资源 + 本土创新 " 的开发路径,既实现 " 技术积累 + 自主创新 + 用户数据 " 的完美融合和定制开发,也反击了 " 全面否定合资技术 " 的片面认知。
这种融合在 Silentium 静驱技术以及泛亚 "PRC06 实验工况 " 的研发上清楚展现,事实证明,本土化创新并非对全球技术的简单修改,而是基于中国市场特性的再创造。通过全栈自研的 " 真龙 " 增程技术,别克为整个合资阵营的技术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如何在保持全球技术标准的同时,真正做到以中国市场为中心。
在新能源技术叙事中从 " 跟随者 " 变为 " 引领者 ",这是所有合资品牌的目标——此次别克 " 真龙 " 增程技术的推出,显著提高了这一目标的可实现性。这种转变或许才刚刚开始。根据已披露的信息,今年下半年,更多合资品牌的增程车型将陆续亮相,合资车企的本土创新成果能否获得用户认可,很快将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