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36氪 10分钟前

聊模型的王兴兴

《智能涌现》制图

王兴兴表示,宇树虽然对于模型的投入保持谨慎状态,但其实 " 模型团队人数算多的 "。

文|邱晓芬

编辑|苏建勋

当行业里都认为,宇树是一个做机器人本体的公司,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世界机器人大会(WRC)期间的一番言论,打破了这刻板印象。

WRC 上,王兴兴在他的主题演讲中,将大段篇幅留给了模型、算法和数据,其中不少观点引起了行业广泛讨论——

比如,对于当前机器人大火的 VLA(Vision-Language-Action)路线,王兴兴直言,他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他甚至认为," 这是一个相对傻瓜式的架构 "。

原因是具身领域的现存数据量不够。王兴兴认为,当 VLA 模型与真实世界交互的时候,背后的数据质量、数量,并不太够用。

这已经是个共识,但不少具身公司都疯狂用堆真机数据、仿真数据、甚至建数采厂的方式来弥补。

王兴兴对此也直言不讳——" 大家对于基础数据的关注度太高了 ",相反,他认为应该把焦点放在具身机器人的模型架构上,因为现在的模型 " 不够好、也不够统一 "。

" 宇树的模型团队其实不算小 "

此前王兴兴在公开场合中多次强调,宇树的核心优势在于机器人本体硬件而非大脑,过往的种种表述,很容易让外界产生," 宇树不做机器人大脑 " 的印象。

而在 WRC 期间,王兴兴向《智能涌现》等媒体表示,宇树虽然对于模型的投入保持谨慎状态,但其实 " 模型团队人数算多的,但相比于 AI 大厂算少的。"

△王兴兴接受媒体采访中 《智能涌现》拍摄

但是,他也坚信,在模型上部署人员数量多寡,与最终的结果并不强挂钩——至少,从过去 AI 领域的经验来看,创新不一定在大厂中发生。

" 不是资源多、钱多、人多,就能做出全球最好、最早的技术,一个中小型团队,也是有概率做出更好的模型,只是压力也会很大。" 王兴兴对《智能涌现》等媒体说到。

在大脑的路线选择上,王兴兴选择多方下注,他的另一个引发行业热议的论点,有关当下最热门的 "VLA"。

王兴兴并不认同行业里在 VLA 模型还不够好的情况下,就疯狂堆一大堆数据去训练。因为,对于一个能力更强的具身模型来说,或许只要很少的数据,就能以更高的成功率做训练。

当然,宇树不是完全不使用 VLA,在演讲中,王兴兴也提到,宇树也在尝试在 VLA 模型上,加 AI 进行训练。

不过,在大脑路线上,宇树显然会更倾向于视频的路线。去年,谷歌已经发布了视频驱动的世界模型,王兴兴说,早在去年,宇树已经尝试了类似的方法。

具体而言,就是先让视频生成模型生成一个「机器人整理房间」的视频,再用这个视频去驱动机器人,完成整理房间的任务。

△王兴兴演讲截图

王兴兴判断,这种视频的路线,未来或许会比 VLA 的路线发展更快、收敛的概率更大。只是,这种视频的路线也不是 100% 完美。由于对视频质量要求过高,会导致 GPU 消耗过多。

但未来机器人的算力问题如何解决,王兴兴也有了一定的预期。

他判断,未来机器人领域,需要搭建低成本、大规模、分布式的算力集群。他认为,未来如果一个工厂里有 100 个机器人,那工厂里面大概率可以搭建一个分布式的服务器集群,因为机器人需要更低的通讯延迟。

宇树机器人,只表演,不干活?

从今年春晚的机器人扭秧歌丢手绢,再到今年 WAIC、WRC 大火的机器人格斗,这让很多人以为,宇树的机器人不干活,只做表演。

尤其是,一众新入局者,都在费尽心思把机器人送进工厂拧螺丝、叠衣服、叠被子,形成了对比。

王兴兴直言,现阶段要让机器人进工厂、进家庭干活,并不太现实,而在当前,表演则是机器人相对容易落地的方向

相反,在宇树的内部,思考如何让机器人干活的员工,也是最多的。

他也解释了为什么宇树很少对外宣传机器人干活的场景—— " 机器人干活,对于 AI 模型的挑战很大,目前我们的实现也并不理想。"

对于 " 干活 " 这件事,王兴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希望,机器人不应该只做单功能性的事情,比如整理衣服、烧菜,而应该是通用型、多功能的,比如能在工厂端茶倒水,又能做表演。

王兴兴这次也对机器人的节点下了判断:机器人的 ChatGPT 时刻,最快可能 2-3 年实现,最慢可能是 3-5 年。他认为,这波具身智能浪潮,不会超过 10 年。

不过,ChatGPT 时刻长啥样?

王兴兴设想了一个画面——在一个场馆里,人形机器人随意走来走去,你随机吩咐一个机器人做点事情,他都能帮你完成时,这才达到了机器人的 " 临界点 "。

封面来源|作者拍摄

欢迎关注

36氪

36氪

让创业更简单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