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消费电子圈,有一个让人略显无奈的规律——只要国产品牌推出设计出彩的新产品,「抄袭」二字总会在评论区出现。无论是外观相似度的截图对比,还是各种「谁先谁后」的争辩,舆论总是先盯住外形,再去谈功能,更别说深挖底层技术了。
2025 年 5 月,徕芬正式发布了迭代了 12 版的线性电机,以及运用这一电机的首批产品——徕芬 T1 Pro 和 T3 Pro 剃须刀。其中 P3 Pro 靠着双电机的强劲剃净效果收获好评,但 T1 Pro 却因为「一体无缝机身」和「压感按键」与某款产品相似,被推到风口浪尖。
专利文件揭露谁才是先来后到
T1 Pro 和某国际大牌剃须刀的「撞脸」争议,主要围绕其铝合金 CNC 一体无缝机身与压感按键设计。
根据徕芬方面的说明,这些设计和核心电机技术,早在 2022 年就已完成多项专利申请,并进行了公开登记。这一时间节点,是目前网络上可查到的最早记录;与其说徕芬「抄谁」,倒不如说徕芬「启发」了谁。
再说了,剃须刀的价值,从来都不是由外观决定的。与其纠结外观的相似与否,不如将讨论的重点,放在它所搭载的电机、刀网等核心部件,以及背后的研发与制造能力上,这才是决定产品竞争力的关键。
行业门槛从来不在外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个护小家电高端市场都被戴森、飞利浦、松下等国际巨头牢牢占据。平心而论,国产品牌并非没有能力做产品,而是多数停留在代工或低价销售的模式中,缺乏投入巨资自研的动力。
徕芬选择走一条更难的路——核心部件自己做,工厂自己建,销售链条自己打通。网上一直有人说徕芬没有自己的工厂,但在 5 月份发布会后的媒体沟通环节,徕芬 CEO 叶洪新就直接对此作出澄清——「徕芬的注册地址就在的工厂里」。
说回正题,从企业运营的角度看,徕芬「一切靠自己」的做法,必然会带来研发成本高、回收周期长等负面影响。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徕芬可以在电机、工艺、结构设计等核心环节彻底摆脱供应商的限制,带领行业共同创新:
2019 年前,高速吹风机几乎等同于「进口奢侈品」,徕芬用自主研发的三相高速无刷电机,把售价从三千元直接打「三位数」,顺便带火了整个高速吹风机市场;如今高速吹风机已经占据整个吹风机市场 70% 以上的份额,而徕芬则是吹风机行业连续两年的销量、销售额双第一。
2023 年,徕芬把伺服电机用到牙刷上,实现大摆幅扫振功能,并用一体式金属无缝机身提升质感。更关键的是,徕芬用 9.9 元的替换刷头,打破了电动牙刷行业「自古以来」的高溢价刷头耗材路线,让电动牙刷的商业路径「返璞归真」,越用越实惠。
剃须刀补全了「个护三件套」的最后一环
至于电动剃须刀品类,徕芬的贡献同样不容小觑。作为「个人护理三件套」的最后一环,剃须刀的竞争并不比吹风机和牙刷简单,而其核心同样也在电机技术上。
此前市面上主流高端剃须刀电机厚度普遍在 15mm 以上,而徕芬 T1 Pro 用线性往复式结构将厚度压到 11.6mm,小巧机身的同时还能在 P3 Pro 里塞下两颗电机,输出双倍动力。
针对传统往复剃须刀剃不干净和扯须的情况,徕芬还用上了专利穹顶刀网结构和「不锈钢网冲压」工艺;搭配回旋金属弹片设计,让电机寿命延长至 500 小时,发热也明显降低。
对于徕芬来说,这些技术领域的投入从来都不是为了堆配置,而是为了在国际大牌的价格和性能之间,找到国产品牌的突破口。
自研路线,贵但值得
有人质疑徕芬的模式会推高成本、压缩利润。但叶洪新的逻辑很直接:依赖公模和现成方案,不可能诞生有竞争力的产品,也没法改写行业规则。成本问题随着规模化和供应链成熟自然会改善——吹风机和牙刷的迭代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今,徕芬在珠海的第三家超级工厂已投产,自动化水平更高、产能更大,正为未来更多新品铺路。
央视曾评价徕芬高速吹风机的意义:打破国际品牌技术垄断,把高端产品价格带到百元级,实现全民普及。
至于 T1 Pro 和 P3 Pro 的故事,在我看来也像是徕芬高速吹风机产品精神的延续——其本质上并不是「撞脸」或「原创」,而是国产品牌在全球化竞争中,能不能凭解决用户痛点的硬实力站住脚。外观争议可能短期内吸引眼球,但长期价值,一定来自技术积累和产业推动。
当国产品牌不再依赖「像谁」,而是用「解决了什么问题」来说服用户,中国创造才真正有了被世界记住的理由。
徕芬的路还很长,但它至少已经走在正确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