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真有人把《王者荣耀》的匹配机制告了。
前些天,一起 " 律师玩家诉《王者荣耀》匹配机制案 ",宣告即将于 8 月 12 日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进行开庭审理。
根据新闻消息,发起诉讼的孙女士是一位律师,同时也是一名玩《王者荣耀》七八年的老玩家。在她的游戏过程中,时常感受到游戏的匹配机制并不公平——连胜之后总会匹配到很弱的队友与更强的对手,从而输掉游戏,直到胜率趋近 50%。
说白了,就是孙女士想解决解决这个 " 系统局 " 的问题,也就是非常常见的—— " 我打游戏老是输,是不是被系统安排了 "?。
这是一个你几乎能在所有类型的竞技游戏玩家口中听到的抱怨,可能 RTS 和格斗类这种 1V1 的游戏除外,反正我至今没有见过星际或者街霸玩家输比赛怪匹配机制的。
她在社交平台上公开发表的质疑游戏匹配机制的言论,同样吸引了玩家的广泛关注,导致这次案件本身,也以 " 中国游戏算法诉讼第一案 " 的词条登上了热搜。
而抛却故事性的因素,单就案件本身来看,它其实具备相当的讨论价值:这不仅关乎一名玩家的个人体验,更触及了数字时代游戏玩家作为消费者的核心权益问题。
比如孙女士的主要观点,即匹配机制操纵了游戏胜负,玩家的游戏体验受到不透明算法的严重影响,所以要求公开匹配机制,消除玩家疑心。
她主张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而游戏匹配机制是构成游戏服务核心体验的一部分,玩家理应拥有知情权(具体的法律依据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
但问题来了——孙女士曾在公开发言中将游戏的匹配机制算法类比美团、抖音,甚至表示游戏算法像美团算法剥削骑手一样剥削玩家,甚至直接用到了 " 困在游戏里 " 这种隐含 " 让你输是为了延长你的游戏时间 " 的说法。
换句话说,在第一点上,孙女士需要寻求一些扩张解释。而在第二点上,按照《民事诉讼法》的一般规则,原告需要提供足以证明匹配机制存在不公且直接导致损害(如决定对局结果)的证据。
其实按一般大众玩家的朴素认知,这个第二点已经很难举证了。
在充满变量的 PVP 游戏中,影响游戏胜负的因素有太多太多,在完成对局匹配之后,阵容搭配、战术沟通、局内出装,以及玩家本身的竞技水平、网络连接状况,都可能改变战局的胜负。要说能单纯通过匹配操控胜负,可能有点高看了游戏公司的技术手段,也低估了玩家本身的不稳定因素。
所以 " 胜负结果 " 和 " 算法不公 " 之间难以建立起必然的因果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承认算法和胜负之间即便没有因果性也是有相关性的,就好比斗鱼 DOTA2 名宿、主播 Zard 的一句名言:
" 就算我有百分之九十九的锅,这个马尔斯难道就没有百分之一吗? "
不过据我所知,Zard 到目前为止没有因为某些 " 百分之一 " 的因素起诉过 V 社或者这个操作马尔斯的队友。
而第一点,且不论具体的匹配机制,广义上的算法实际上包不包含在消费者知情权的范围内,也还真的有既往案例可以参考。
虽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中并没有提及 " 算法 " 在不在这个范围内,但我们可以在稍微相关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中看到,监管规定只是鼓励服务提供者 " 优化算法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 ",并未强制要求公布具体细节——更何况后者针对的是内容平台的推荐算法,而非游戏的匹配机制。
因此也有法律人士对此事持强烈否定态度,认为要求游戏公司公开算法,就像要求餐饮企业公开菜谱、秘方,比较不符合常理。
2022 年,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就有一起涉及《王者荣耀》代练的不正当竞争案,明确认定匹配算法属于可保护的竞争优势,代练行为破坏该机制构成侵权。
根据过往的司法实践来看,法院对技术信息的商业秘密属性持积极保护态度,至今已有多起判例明确将特定算法认定为受法律保护的商业秘密。
所以总体来说,站在原告角度,孙女士的诉求是比较难立住脚的,更何况在举证角度,孙女士还面临着巨大的证据缺口。
但作为专业律师,孙女士不可能不明白自己的胜诉机会有限,这样辛苦一遭,有什么意义?
从孙女士在社交平台的公开发言来看,她诉求的话题范围也不再局限于《王者荣耀》,而是扩展到其他知名游戏产品。不少玩家在评论区表达了对众多游戏机制和条款的质疑与不满,并希望她能继续推动讨论。
站在玩家的角度,其实也很好理解不少玩家对孙女士的举动表示支持。
有这样一位勇士,不惜耗费自己的时间精力,顶着重重困难发起胜算无几的挑战,让游戏公司见识到玩家群体的不满,有什么道理不支持她呢?
但可能很多人都忽视了,是不是公开了游戏的匹配机制算法,玩家就能迎来更为公平公正的对局。
作为王者的资深玩家,孙女士 " 被匹配机制所操纵 " 的郁闷乃至愤怒再真实不过,实际上这也是 PVP 游戏玩家最普遍,最有共鸣的游戏情绪。
但于此同时,一个略显矛盾的客观事实是,几乎所有市面上主流 PVP 产品的玩家都对自家的匹配机制表示不满意。
再细究下去,玩家对于匹配机制的指控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各式各样的阴谋论,别说《王者荣耀》这样的多人竞技了,就连《炉石传说》这样的单人卡牌对战,都有不少玩家怀疑是否有系统监视游戏对局,不仅控制玩家对战遇到的卡组,还微操玩家究竟哪回合摸到哪张牌。
大概四五年前的时候,我在 NGA 的 DOTA2 板块见过一次持续数个月的 "V 社到底有没有控制 50% 胜率 " 讨论,那时有位玩家(@WaterEast)跑了个模型,从数学角度论证了一下 " 为什么连胜之后接连败(以及连败之后接连胜)都是正常的数学现象 "。
如果你认为自己比同分段的队友更加优秀但被系统针对就是上不去分,那请考虑以下事实:由于你已经占据了己方的一个位置,假设你比当前分段水平高,那坑逼在你这边的概率永远小于在对面的概率,同时己方坑逼比对面多的概率也不会 >50%,所以你获胜的几率是稳定大于 50% 的,不可能在一个长期的过程 ( 比如 200+ 盘 ) 中始终上不去分。
所以这种坑逼总在你这边的解释说不通,只能是前提假设出了问题,即上不去分的原因是你不比这个分段的其他人更优秀。你当前只是无法认知 / 理解自己菜的事实罢了,等你有朝一日上到了其他分段再回来看自己今日的比赛 Rep,绝对会认为自己当年是个菜逼。
题外话:坑逼在你这边,你会认为他是傻逼,而在对面的时候你则会认为是自己厉害,把对面打爆了。这是另一个典型的认知谬误:防卫性归因,即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内在因素,如自己的能力、品质、努力等;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外在因素,如运气坏、环境恶劣、任务困难等。
当然,怪队友属于人之常情,这也是 MOBA 受众比 RTS 受众多的原因(毕竟后者怪不了匹配机制总不真去怪系统操作你延迟吧),玩家作为消费者,也没有理解 " 匹配机制 " 的义务。
这个时候,游戏运营方也确实有一定义务去做解释,去持续优化玩家的对局体验。
但若是真因此公开游戏的匹配机制算法,对加速这个过程并无实际效益,甚至可能产生反效果。就像前面提到的案例,如果真的公开游戏的匹配机制算法,获益最多的无疑会是代练工作室等灰产——他们能够轻易凭借更大的规模,获取更多的对局优势,产品也将更难维持相对公平的对战环境。
所以说,孙女士的做法真的是在推动实质性的制度变革吗?可能到头来,她只是在制造一个高度可见的舆论事件。
证据不足、法律基础薄弱,使得她的行动在实践层面几乎不可能带来匹配机制的实质性调整。问题也正出在这里——当舆论场成为主战场,玩家的支持和诉求,就可能被引向一个注定无法兑现的目标。
结语
不过,在这次事件中,其实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良性的变化。
比如说,可以明显感受到,近些年游戏在国内的社会舆论地位稳步提升,过去那种对游戏 " 喊打喊杀 " 的氛围已难再成主流,挑游戏说事,得聚焦在更技术性的内容上了。
现在以玩家立场发声、直指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更容易获得关注与讨论——以《王者荣耀》的体量,孙女士在一众 " 可以告算法机制 " 的游戏挑了个高个下手,也属顺理成章。
但在这股浪潮里,我觉得大家还是得尊重一个现实:游戏行业的运行有它自己的节奏和物理规律,也受各种力量拉扯。不是说网上声量大了、监管部门来个文件,就能立刻把事推到理想状态。类似的故事,这些年已经上演过很多次,热闹一阵,最后不了了之。
归根到底,如果对行业的运行逻辑没有足够了解,最后的结果既达不到目标,还容易引发更多事端。孙女士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 我们广大的玩家是很喜欢王者荣耀这款游戏的……虽然是在法庭上相见,但实际上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希望这个游戏越变越好。"
怎么说呢,我觉得中国玩家可能从小到大都没少听 " 我是为你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