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autocarweekly 21分钟前

理想,是时候甩掉高利润率的包袱了

文|萝吉

理想的决策效率,是真的快。

记得去年 MEGA 上市,订单表现不达预期、加上遭遇舆论风波,仅仅一个月左右,理想就决定放弃先前针对 MEGA 的销量目标,撤掉一线城市之外的主推地位,并对当年的 i 系列纯电战略全部推迟。

时隔一年多,在上个月底 i8 上市后,理想又一次展现了策略转变的雷厉风行。

上市刚一周,最初推出 3 个配置,指导价 32.18 到 36.98 万的理想 i8,就全部缩减为一个 33.98 万的配置。表面看,这只是理想对一款车型的价格调整,但是和一年前相比,此时理想本身的处境、和所处的市场环境,都已经大不相同。

调价,还是降价?

单从价格来看,理想 i8 这次价格调整,门槛没有下降,反而抬高了 1.8 万,但是稍微对比下配置就知道,i8 这次就是不折不扣的降价。

此前的入门 Pro 版,续航短 50 公里、电池为二线欣旺达,搭载低规格的征程 6M 智驾芯片、不具备城区 NOA、没有车载冰箱、没有铂金音响。这样一个 32 万多的车型,基本就是拉低门槛的陪衬。

理想真正要卖、消费者也更愿意买的,是 Max 和 Ultra 版,调价之后的 i8" 标准版 ",虽然比此前的 Pro 版贵了 1.8 万,但配置却比此前 34.98 万的 Max 版还更高,只需要加价 1 万元配上 " 大彩电 ",基本就能看齐此前 36.98 万的 Ultra 版。

也就是说,这次 i8 的调价,其实就是将真正要卖的版本,降了 2 万元。

对于调价的原因,理想的解释是 98% 的用户选择了 Ultra 版,但此前配置设置过于复杂,容易让消费者产生选择困难。这个说法只有一半道理,我相信此前 Ultra 版的订单占绝大多数,但理想 L 系列的配置安排一向如此,为什么只在刚刚上市的 i8 上做了调整?

很简单,多数客户选择 i8 的 Ultra 版不假,但订单总量肯定远低于预期,以至于新车刚上市一周,理想就做出了紧急补救。

从一开始,理想对 i8 就很没底

说实话,如果不是紧跟 i8 上市的乐道 L90,给出过大压力的话,i8 可能不会、或者至少不会这么快就调价。其实除了 L90 的影响,i8 最开始的定价,已经反映出理想对这款车缺乏信心。

作为同级别(中大型)、同类别(6 座 SUV)的车型,采用纯电动力的理想 i8,成本肯定要高于增程的 L8。按照成本越高、定价越高的常理来讲,i8 的定价也理应要比 L8 更高一些。

而 i8 最初的定价,Pro、Max 版和 L8 完全看齐,顶配 Ultra 版甚至比 L8 要便宜 1 万元。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电池成本不断下降,同级别纯电和增程车的成本差距,已经不像前些年那么大了,市场上有一些车型,纯电版本甚至比增程版还更便宜。

没错,现在部分车型的纯电版本,已经能和增程版看齐、甚至更低,例如零跑的 C10、深蓝的 S05 等,但这其实是因为它们纯电版本都是小电池起步,工况续航普遍在 500-600 公里之间,大电池长续航版本,普遍依然比增程版更贵。

而理想 i8 调价前,入门 Pro 版就给到了 90.1kWh 的大电池,工况续航 670 公里,Max 版续航达到 720 公里,而它们都和同等配置的 L8 同价,再加上 Ultra 版比 L8 便宜 1 万,这就相当反常规了。理想依然选择这么做,足以看出其对 i8 的前景是没底的。

而在乐道 L90 的冲击下,理想打乱了自己一贯的定价体系,放弃了 i8 和 L8 的同价策略,相同配置下,i8 已经比 L8 便宜了 3 万元,这对价格体系一直比较稳固的理想来说,是艰难的一步。

可惜的是,即便理想走出了这一步,依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这次调价,没解决 i8 的根本问题

如果说 i8 上市后订单不佳的原因是定价,那么调价之后的 i8,依然不足以换来预期中的销量。

从厂家角度出发,纯电车型成本高,定价理应更贵,而在消费者眼里,对于 30 万的大尺寸 SUV,我需要的就是舒服、舒心,相比增程,纯电并不是优势,而是短板。

抛开纯电、增程 / 插混谁更好的争论,从 30 万元以上腾势 D9、问界 M9 的客观销量数据已经证明,相同价位下,消费者就是更青睐增程 / 插混。

当然,解决这个问题是有办法的,第一是价格,如果纯电车型比同级别增程车便宜很多,那就可以考虑。

第二是换电,蔚来的纯电车型销量不佳,不是换电没用,而是溢价太高,相比其它品牌同级车型,普遍贵 20% 以上。而如果像乐道 L90 这种,性价比在非换电车型面前依然给力,那人们对换电的看法就不是鸡肋,而是真香了。

理想 i 系列没有换电,但有 5C 超充,速度其实远超乐道 L90 的快充,理想也在积极拓展自家的超充设施,这点很大程度上能够打消客户对里程的顾虑,但前提是,i8 的价格要足够低。

需要多低呢?很简单,乐道 L90 就是一个样板。挑明了说,理想 i8 的门槛就不该超过 30 万,即便目前的标准版价格保持不变,理想也应该通过各种办法,推出至少一个消费者愿意买、且价格不超 30 万的版本。

当然,真这样做的话,理想目前的价格体系,就有彻底崩溃的风险,但是换句话说,如今的理想,其实也已经到了抛弃现有价格体系的时候了。

理想躺赚的好时光,已经结束了

2023 年,是理想汽车最 " 理想 " 的时光。

2022 下半年上市的 L9、L8,到 2023 年开始彻底释放,再加上首款 5 座车型 L7,理想在 23 年 8 月创下 3 车月销均过万的奇迹,且在之后一直持续到年底,3 款车都保持在了万辆以上。

之所以称其为奇迹,主要原因不是销量,而是 L7/8/9 这 3 款车,起步价全部在 30 万元以上。也就是这一年,理想狂揽 118 亿净利润,成为首个全年盈利的新势力车企。

之后的 2024 年,随着首款杀入 30 万元内的入门级车型 L6 上市,理想全年销量成功跨过 50 万辆大关,同比大涨 33.6%。但是这一年的理想,过得并不轻松。

回顾一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时间段:

2023 年第一季度,理想上险量 5.4 万辆,售价均在 30 万元以上,6 座车型占比 83.8%。该季度理想净利润 9.3 亿。

到了 23 年 Q3,理想总销量 10.4 万辆,均为 30 万元以上车型,6 座车型占比下降至 62.6%。理想季度利润 28.2 亿。

一年后 24 年 Q3,理想总销量增至 15.2 万辆,但 30 万元以上车型下滑至 7.7 万辆,占比从一年前的 100%,骤降到 50.7%。而此时理想 6 座车型的销量占比,萎缩到了 28.3%。2024 年 Q3,理想净利润 28.1 亿。

到了 2025 年,理想的销量结构已经基本稳定,入门级的 L6,销量占比保持在接近 50% 的比例,6 座车型的销量占比,维持在 30% 左右。今年一季度理想的净利润,是 6.5 亿,相较同期的 5.9 亿,依然是上涨的。

从最表面的整体数据看,不论销量还是盈利,理想的总体数据一直是稳健的,但是深入到销量结构,理想主力车型早已不是人们印象中的大六座,30 万元以上车型的销量占比,也大幅萎缩。

虽然盈利层面,理想目前还没有出现明显下滑,但这已经是理想勒紧裤腰带、努力节约开支之后的结果,随着 i 系列在今年铺开,如果销量规模没有明显的扩大,理想的高利润率时代,就很难持续下去了。

相比之下,被视为理想最大对手的问界,势头明显不同。在 M8 上市后,今年 6 月份 30 万元以上车型的销量占比高达近八成,50 万级别的 M9,销量 1.35 万辆,比理想 L8、L9、MEGA 加到一起还多 2 千辆。

而在全新 M7 上市后,理想目前贡献一半销量的 L6,将面临最严重的冲击,而在问界绝大的阴影后面,领克 900、极氪 9X、银河 M9、深蓝 S09、乐道 L90,乃至于特斯拉的 Model Y L,都是理想最核心的价格区间里,不容忽视的对手。

甩掉高盈利的包袱,理想依然有很多后手

说了很多消极的信息,当下的理想,其实还是有很大的腾挪空间的。

起码在账面上,目前理想的盈利率依然是行业顶级水平,这意味着如果理想在面临竞争压力时,完全有能力进行以价换量的操作。且这里的以价换量,指的不仅仅是现有车型直接降价。

李想曾表达过,为了安全性的考虑,四驱应该是一台优秀家用车必备的配置,所以迄今为止,理想所有产品都坚持标配双电机四驱。而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老板的话都是可以改的。

以 i8 为例,如果理想像乐道 L90 那样推出单电机版本,且入门版续航里程缩短到 600 公里以内,再砍掉并非刚需的空气悬架,在保持其它配置不变的前提下,这款车的价格门槛,可以轻松杀入 30 万内。

同样的道理,理想 L 系列的价格门槛,都能以相似的操作,在现有定价基础上下探 3-4 万元,这样 L7 将逼近 25 万,L6 直接就变成 20 万出头的产品。这样操作的话,理想均价势必继续下滑,盈利率也会受到挫折,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销量规模会有明显的上涨,且在规模效应进一步放大后,拿到手的净利润,也可能不减反增。

当然,这样一来,理想的目标客户群体,以及整个品牌的调性,都会发生很大转变,但正如上面对销量结构的分析,理想早已不是两年前那个三四十万、大六座 SUV 的形象了。

对于如今的理想,高利润率已经变成了束缚其手脚的包袱,且这个包袱会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沉重。

是继续背着这个包袱,保持表面的光鲜,还是甩掉它奋力奔跑,已经到了理想应该做出抉择的时候了。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