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相继发布经济运行数据,2025 年上半年城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0 强排行榜出炉。数据显示,城市经济 30 强发展保持稳中向上态势,但格局迎来 " 大洗牌 "。作为经济活力的重要载体,GDP30 强城市榜单的变迁,折射出区域竞争的新格局。其中,西安以第 22 位的成绩稳居榜单中游,在承压前行的全国经济版图中,展现出独特的定力与潜力。
01
分化加剧
30 强继续扮演 " 领头雁阵 "
总量及集中度而言,30 强上半年 GDP 合计 28.6 万亿元,占全国 43.3%,继续扮演 " 领头雁阵 "。前 16 位城市座次完全没变,16 位以后出现 " 大洗牌 ",说明头部格局趋稳、腰部竞争白热化。
区域分布而言,南方 20 城、北方 10 城;东部 22 城,中西部仅 7 城(重庆、成都、武汉、长沙、郑州、合肥、西安),其中 6 个是 " 强省会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分析,中西部城市普遍依托 " 强省会 " 战略,用省级资源集中投入换取规模与排名,但首位度过高也带来虹吸争议。
增速梯队而言,全国上半年实际增速 5.3%,30 强中 17 城跑赢,中西部 7 城里仅成都、武汉、西安、合肥 4 城在列。烟台、徐州、唐山、合肥等 " 准万亿 " 城市增速领先,显示万亿后备军正在集体 " 起跳 "。
具体来看,2025 年上半年,上海、北京携手突破 2.5 万亿元,继续领跑全国。深圳以超 1.8 万亿元位居第三。重庆与广州的 " 第四城贴身战 " 持续胶着。
西安以 6358.2 亿元居第 22 位,增速 5.5%,既保住了 " 中西部 7 席 " 之一的位置,又处在腰部混战的 " 边缘区 ",前有福州、合肥,后有泉州、东莞,差距均在百亿量级,稍一松懈就可能被反超。
第一,区域分化持续深化: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城市群引领作用愈发凸显。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依托完善的产业链和强劲的创新动能,增速领先;深圳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持续突破,巩固其创新高地地位。北方城市中,北京依靠科技创新和总部经济优势保持领先,但部分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压力依然显著。
第二,新质生产力加速竞逐:新能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城市排位跃升的核心变量。合肥、常州、无锡等城市凭借前瞻布局和产业集群优势,增速亮眼。依赖传统资源型产业或低端制造的城市,面临更严峻的转型挑战。
第三," 双循环 " 格局深化:消费复苏势头巩固,服务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成为新引擎,上海、成都、重庆等消费中心城市表现稳健。同时,高水平对外开放至关重要,沿海港口城市及 " 一带一路 " 关键节点城市的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表现活跃。
总体而言,城市竞争的底层逻辑日益清晰:唯有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才能在激烈角逐中赢得主动。
02
西安坐标
稳守 22 位的多维透视
具体西安而言,上半年 GDP 总量为 6358.2 亿元(名义增长 11.2%,价格因素贡献较大),占陕西省 37.7%。" 三驾马车 " 相对均衡:投资 +2.0%、消费 +6.7%、进出口 +12.6%,出口主要靠机电、新能源车、光伏 " 新三样 "。工业回暖: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12.4%,在 30 强中仅次于合肥、大连。电气机械、汽车、光伏是主要拉动力。
柏文喜认为,总体而言,西安目前处在 " 总量靠前、增速中等、动能切换 " 的关键窗口:若能在 2025-2026 年把新能源、航空航天、半导体三大集群的产能兑现,并借都市圈建设打开投资空间,GDP 有望在 2026 年突破 1.5 万亿元,重新逼近 20 强中线。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内城市竞合白热化的背景下,西安的 " 稳 " 源于其深厚的产业根基和战略地位,而未来的 " 进 " 则取决于能否在创新驱动、改革开放、区域协同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
来源 / 东市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