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虎嗅APP 昨天

餐饮人的下半年:不下牌桌,就是胜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作者:周沫,编辑:王秀清,题图来自:AI 生成

2025 年,餐饮业的焦点,似乎不再是新品牌的崛起或资本的加持,而是一场真正的 " 生死局 "。

无论是街头小店还是连锁巨头,无论是传统酒楼还是新兴网红店,都在这场洗牌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外卖补贴激战下,餐饮业的利润 " 薄如蝉翼 "

近段时间以来,一场史无前例的外卖补贴战上演,短短数月,便有逾 800 亿补贴资金流向餐饮市场。

当 "0 元奶茶券 "" 满 18 减 18" 等极端优惠席卷全国,外卖平台单日订单甚至一度达 2.5 亿单。

然而,这场热闹背后,却是无数餐饮人咬着牙的苦笑:堂食客源被 " 吸干 ";外卖订单越多、亏得越多;员工忙得脚不沾地,利润却 " 薄如蝉翼 "......

第一财经报道,有茶饮店某些订单因为设置了比较高的补贴金额,门店最后到手收入只有 1~2 元,而杯子、盖子、保温袋加起来都要 1.1~1.3 元。参与外卖大战活动后,单杯利润变薄是肯定的,甚至 10 单里面大概会有 1~2 单微亏。

利润的黑洞,终究要从别处填补。于是,一场无声的成本压缩悄然上演:小红书上," 咖啡淡得像刷锅水 " 的吐槽频频出现;外卖包装从厚实的牛皮纸盒,换成了轻薄易破的塑料膜;曾经 " 满杯 " 的奶茶,如今摇一摇便能听见冰块撞击杯壁的空响。

相关投诉平台上,关于外卖的投诉量随之飙升,那些 " 变了味 " 的食物,背后是商家在生存边缘的无奈妥协:降低食材标准、悄悄缩减分量、堂食外卖产品 " 双标 ",如此种种,成为一些餐饮店维持运转的 " 潜规则 "。

长期来看,这样的补贴战无疑会影响整个餐饮生态良性发展。尽管目前补贴战的势头有所减弱,但外卖业态不会消失。当喧嚣散去,能留在牌桌上的,从来都不是在平台里血拼低价,而是在风暴中稳住品质、练好内功,始终把顾客放在首位的品牌。

一线城市,成餐饮创业 " 炼金炉 "

高昂的运营成本、" 网红效应 " 的短暂性、以及市场供给的高度饱和,使得一线城市成了检验餐饮品牌生存能力的 " 炼金炉 "。

以广州六运小区为例,这一开放式社区曾因核心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追求潮流的年轻消费者,成为众多餐饮创业者的首选之地。

然而,随着租金逐年上升,叠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新开业的餐厅难以维持长期经营。业内人士透露,能在该区域存活三年以上的门店不到 15%,每年都有大量新店涌入,也有门店悄然关门 " 易主 "。

一些在全国布局广泛的连锁品牌,也难以在一线城市稳住阵脚。上半年,皮爷咖啡、汉堡王、稻香酒家等知名品牌相继调整在北上广深核心商圈的门店布局,关闭了部分位于热门地段的门店。

高昂的租金成本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些繁华地段,即使是 50 平米的小店,每月租金也可能高达四五万元,加上其他成本,门店开业前已背负巨大财务压力。以六运小区为例,该社区不少商铺月租金已达到 700~800/ 平方米。

此外,一线城市餐饮供给的高度饱和加剧了市场竞争。据企查查数据,仅上半年,北上广深新增餐企注册数量就超过 6 万家,总存量超过 85 万,创下五年来新高。

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许多餐饮店不得不通过价格战等手段争夺有限的客源,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的竞争状态,即所谓的 " 内卷 "。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上半年不少连锁品牌也开始调整其在一线城市的布局策略,关闭或迁移部分位于非核心商圈的门店以减少开支。同时,下沉市场由于较低的成本和未充分开发的潜力,逐渐成为更多创业者的关注焦点。

餐饮人加速 " 逃离 " 商场,撤离潮或将持续 2 年

2025 年上半年,仍有大批餐饮人 " 逃离 " 商场,有门店经营不足一年便选择关闭或转让。

以广州海珠区某商场为例,去年 9 月开业的一家越南米粉店,经营仅半年便发布转让信息。同楼层还有多家快餐店已空置数月,至今未有新店铺入驻。在成都,一位火锅店主投资 300 万元,苦撑一年多后也不得不于今年 6 月正式撤离……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这些案例是整个行业趋势的缩影。有业内人士指出,餐饮品牌撤离商场的 " 拐点 " 至少还需两年才能出现。也就是说,这场 " 撤离潮 " 可能还要持续 2 年甚至更久。

" 租金对不起流量 ",是许多餐饮从业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道出了当前餐饮品牌在商场运营中最核心的矛盾:租金成本高,但带来的客流和营收却不如预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全国购物中心的客流量仅为 2019 年同期的 78.3%。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不少购物中心在工作日的客流量仅为周末或节假日的四分之一。

对于依赖自然客流的中小餐饮品牌来说,这种客流波动带来了不小的经营压力。尤其在租金高昂的购物中心,一旦客流不足,营收难以覆盖成本,亏损便不可避免。

不过,即便在商场餐饮价值经历大洗牌的当下,餐饮人也并非只有出逃或撤离这一条路。" 下沉 " 就蕴藏着机会。例如成本较低、客流较稳定的大型商场 " 下沉 " 楼层(如 B2、B3 层);再如,尚未形成竞争的三四线城市乃至县域的商业综合体等。

餐饮品牌若能提前布局,结合本地口味偏好与消费习惯进行产品和场景创新,还是有抢占市场空白,享受城市商业升级带来的红利。

大批传统酒楼黯然落幕

2025 年上半年,一批传统酒楼集中告别市场。

二手设备商猴哥透露,在珠三角地区,仅 6 月份就有七、八十家大型酒楼咨询设备回收报价。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餐饮巨头,如今不得不摘下招牌,将价值百万的专业厨房设备、桌椅板凳当作废品处理。

具体来看,广州、深圳、上海、顺德、中山、宁波、杭州及四川等地,就有超过 30 家知名老牌酒楼相继关闭,包括广州的竹溪荔湖酒家、渔民新村杨箕店、鸿星艺都海鲜酒家、香港富临皇宫安华汇店、陶然轩二沙岛店、小北酒家;深圳的中菜食府翠园益田假日广场店、万象城店;上海的王朝大酒店、顺风大酒店 ...... 他们有的经营了十多年,有的则已有 30 余年历史。

不少传统酒楼闭店的原因在于,消费人群变了,年轻人成了主力,他们不追求那种 " 一家人整整齐齐坐一桌 " 的形式,更喜欢自由、轻松、个性化的用餐方式,外卖、小火锅、网红餐厅成了主流。酒楼那种 " 讲究排场 "" 注重面子 " 的风格,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与此同时,酒店的成本压力巨大。动辄几千平米的场地,租金高昂;服务团队庞大,人力支出沉重;再加上食材、管理、竞争加剧,稍有不慎就入不敷出。有的酒楼关门时,账面上还欠着上百万元的租金,这不是个例,而是很多传统酒楼的共同困境。

此外,时代变了,审美也变了。年轻人追求新鲜感、体验感,而不少传统酒楼却还停留在 " 老字号 "" 老味道 " 的舒适区,忽略了品牌重塑和服务升级的重要性。当市场风向转变,固守旧模式的代价,就是被慢慢淘汰。

这批传统酒楼的落幕也是一种提醒:再老的品牌,也得跟上时代的节奏。那些还在持续发展的酒楼,往往已经开始尝试新思路。

比如探索与文旅融合,打造美食文化地标来吸引消费者;门店层面,打造更具特色的主题门店,为顾客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业务层面,传统酒楼也可以挖掘一些新的渠道,探索市场增量。

总存量逼近 1700 万家,餐饮 " 黄金时代 " 已成过去式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全国餐饮相关企业存量已接近 1700 万家,创下历史新高。

这一数字背后所反映的,是行业蓬勃发展的欣欣向荣景象,也是市场高度饱和、竞争白热化的残酷现状。

在激烈的存量竞争中,餐饮品牌正陷入一场没有硝烟的 " 肉搏战 "。在众多城市的核心商圈内,餐饮门店密集程度达到了 " 密不透风 " 的地步。

以茶饮和烘焙行业为例,同一条商业步行街上可以容纳十几家茶饮店,而在同一座购物中心里,也可能挤进十多个烘焙品牌,部分购物中心的烘焙品牌甚至超 20 个。

烘焙品类的情况是整个行业的缩影,当品类高度相似,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大大小小的商家被拖入内卷漩涡,利润空间就被不断压缩,一些撑不住的餐饮店只能选择闭店离场。这些倒下的餐饮店中,不乏曾被资本追捧、门店过百的 " 明星品牌 "。

这意味着,餐饮业的 " 黄金时代 " 已经过去,行业进入深度洗牌期,只有那些具备清晰品牌定位、强大供应链支撑、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才有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学会在存量中寻找增量,从现有市场中挖掘新需求,将成为餐饮企业破局的关键路径。

结语

下半年,餐饮行业的深度调整与价值重构的仍将持续,这不仅是过去几年行业剧变的延续,也是未来格局重塑的关键转折点。面对日益激烈的存量竞争、不断攀升的运营成本、消费趋势的快速更迭,餐饮企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 " 淘汰赛 "。

有人黯然退场,也有人逆势突围;有人选择收缩求稳,也有人加码布局、迎难而上。无论结局如何,这场 " 生死局 " 终将淘汰掉那些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品牌,也将成就一批真正有实力、有远见的新势力。

对百万餐饮从业者而言,下半年,只要 " 不下牌桌 ",就是胜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作者:周沫,编辑:王秀清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