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融中财经
创业 9 年,王兴兴终于站在了 IPO 的门前。
早在 5 月,宇树科技正式更名为 " 股份有限公司 ",同时引入一位来自北京国资的董事;6 月,媒体报道宇树科技完成了 C 轮融资的交割,由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锦秋基金、阿里、蚂蚁集团、吉利资本等共同领投,绝大部分老股东都跟投;再到 7 月初,有投资方宣称:宇树科技或于科创板 IPO。上述种种迹象都在表明,王兴兴距离资本市场的大门越来越近了。
千呼万唤始出来,就在昨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宇树科技已开启上市辅导,由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该则消息如惊雷般炸响了投资圈和科技圈。
为什么可以用惊雷这样的形容词?在 2025 年央视春晚舞台,宇树科技凭借其 H1 人形机器人身着东北花袄表演的《秧 BOT》一举走红,不仅与 DeepSeek、强脑科技、群核科技、云深处科技、游戏科学被并称为 " 杭州六小龙 ",同时将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一行业推至国内科技创投领域的风口。
在资本层面也已颇有积累。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锦秋基金、阿里、蚂蚁、吉利、北京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领投、深创投、美团龙珠、红杉中国、中信证券、源码资本等 14 家知名投资机构跟投。9 轮融资后估值达到 80 亿元,推测最新估值在 100 亿至 150 亿元区间。
王兴兴也曾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宇树科技的年度营收已超 10 亿元人民币。此前也有宇树科技投资人透露,自 2020 年起,宇树科技已连续 5 年实现盈利。
集知名度、资本、自身造血能力于一身,宇树科技无愧于 " 顶流 " 的称号。这也让其 IPO 之旅备受瞩目。
事实上,在具身智能还没像今天这样爆火时,融中财经就注意到了宇树科技,并对王兴兴进行了对话。彼时,在问及宇树未来规划一题时,王兴兴表示,未来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跨领域的技术融合,宇树科技将能够进一步提升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的性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当年定下的这一愿景,如今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 我从小就对科技充满热情。虽然我们现在专注于机器人,但我个人对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领域也有浓厚兴趣。我们公司名为宇树,寓意是通过科技推动人类进步,就像点亮科技树一样。"
90 后,造出具身智能 " 顶流 "
提起具身智能企业,大众一定会想到宇树科技,提起具身智能创业者,想到的也一定是王兴兴。
1990 年,王兴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普通家庭。这个自幼对机械展现出浓厚兴趣的男孩,在很小的时候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动手能力。根据媒体对他的采访,在小学时,王兴兴就制作过一款风力小车,也是其第一个发明。
2009 年的寒假时,19 岁的王兴兴完成了他人生中第一个机器人作品——一个双足人形机器人。当时还是大一学生的他或许没想到,这个稚嫩的作品会成为一家估值百亿企业的起点。
2013 年,正在攻读机械工程硕士的王兴兴开始自主研发四足机器人核心技术。三年后,他开发的 XDog 以低成本高性能特性引发行业震动。带着这项技术,2016 年硕士毕业的王兴兴创立了宇树科技,公司成立之初,只有他 " 光杆司令 " 一人。
"2016 年公司成立时,只有我一个人,目前公司有约 1000 人。" 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王兴兴轻描淡写地说出这句话时,台下响起一片惊叹。九年时间,这家初创企业不仅团队规模扩大千倍,年度营收更是突破 10 亿元大关。
宇树科技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中国足式机器人的进化史。2017 年,重构版四足机器人 Laikago 问世;2019 年,行业级产品 Aliengo 发布;2021 年,消费级机器人 Go1 以万元级定价打破市场格局,让机器狗从实验室走进普通家庭。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 2023 年。宇树科技推出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 H1,在杭州亚运会惊艳亮相。一年后,G1 人形智能体以 9.9 万元起售价开启全民机器人时代,订单排期已至 2025 年四季度,二手租赁市场日租金高达数千元。
2025 年央视春晚舞台,宇树科技的 H1 机器人身着东北花袄表演《秧 BOT》一举走红。网友惊叹:" 丢出去的手帕能接住继续转,精细操作零失误,太强了!" 这场表演让宇树科技与 DeepSeek、强脑科技等并称 " 杭州六小龙 ",也将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推至风口浪尖。
支撑这些产品的是宇树科技深厚的技术护城河。截至 2025 年,宇树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超 280 项,授权专利 210 项。
宇树科技的资本故事同样精彩。企查查显示,自 2016 年创建迄今,公司已完成 9 轮融资。成立至今,宇树科技已获得变量资本、德迅投资、红杉中国、初心资本、祥峰投资、顺为资本、经纬创投、深创投、敦鸿资产、容亿投资、美团、金石投资、源码资本、北京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中关村科学城、琥珀资本、上海科创基金、中信证券、光速光合、中国移动、腾讯、阿里、蚂蚁集团、吉利、锦秋基金等知名机构的投资。
" 宇树科技现在不缺钱,所有老股东都要求继续追加投资。" 一位知名投资人透露," 如果是 100 亿的估值,我自己就投了,哪里会给别人。" 多方信息显示,宇树科技最新估值在 100 亿至 150 亿元区间。
2025 年 5 月 28 日,宇树科技完成股份制改造,公司名称从 " 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 " 变更为 " 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个月后,公司注册资本从 288.9 万元猛增至 3.64 亿元,增幅达 125 倍。这些动作为上市铺平了道路。
7 月 18 日,随着上市辅导备案报告的公布,宇树科技 IPO 之路正式启航。文件显示,王兴兴合计控制公司 34.763% 股权,其中直接持股 23.8216%,通过上海宇翼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控制 10.9414%。
在 7 月 15 日的国新办记者会上,这位 90 后企业家冷静描绘行业前景:" 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处在相对早期阶段。我个人认为未来 3 到 5 年,人形机器人应用会越来越快。"
市场数据印证着王兴兴的判断。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2024 年宇树机器狗销量占全球市场 69.75%,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交付量超 1500 台,位列全球第一。
" 我们公司一直非常相信,跟通用 AI 一起的通用机器人必将成为未来科技的主流路线。" 王兴兴的这句话,既是对公司使命的阐释,也是对整个行业的预言。随着宇树科技迈向资本市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新篇章正在开启。
年营收超 10 亿,已连续多年保持盈利状态
当机器人行业大多被认为是一个 " 烧钱 " 快的领域时,宇树科技凭借连续五年盈利的业绩,成为了该行业赛道中的一个异类。
据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近期透露,公司目前的年营收已经突破了 10 亿元大关。此外,据公司的早期投资人表示,自 2020 年以来,宇树科技的财务报表每年均保持盈利状态。
宇树科技能够实现盈利的关键,首先在于对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公司自主开发的关节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相比同类进口产品能够降低 62% 以上的成本。以 M-1070 无刷电机为例,其成本仅为 8000 元,而其性能却与瑞士的高端产品相当,而后者的价格高达 2.1 万元。这种对成本的严格控制,源于王兴兴在上海大学读研究生时期就开始的技术积累。他带领团队攻克了高扭矩密度电机设计、关节力传感器校准等技术难题,并申请了数十项专利。
更为重要的是,宇树科技自公司成立之初就坚持自主建厂,掌握了非标零部件研发、模具开发以及生产环节的主导权。2022 年,行业人士赵楠参观了宇树科技位于杭州的工厂,发现该团队甚至自主开发了柔性生产线,能够根据测试需求快速调整核心零部件参数,将产品迭代周期缩短至同行的三分之一。这种 " 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 " 的模式,不仅避免了供应链溢价,还让宇树科技在机器人摔机测试等高频损耗场景中,实现了故障件的快速修复,大幅降低了研发成本。
凭借自主积累的技术优势,宇树科技掌握了产品定价的主动权。2020 年,公司推出的教育版四足机器人 Unitree A1 售价 10 万元,仅为波士顿动力同类产品的七分之一。2021 年,面向消费级市场的 Go1 发布时,价格已降至 1.6 万元。到了 2023 年,迭代款 Go2 的价格更是降到了万元以下。这种 " 每年价格大幅下调 " 的策略,直接改变了四足机器人长期以来被贴上的 " 玩具 " 标签,推动其在工业巡检、科研训练等场景中实现规模化应用。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王兴兴起初对人形机器人并不看好,曾担忧它们可能触发 " 恐怖谷效应 ",且其商业化前景充满不确定性。转折发生在 2022 年 ChatGPT 的爆火,这让王兴兴敏锐地察觉到生成式 AI 与机器人硬件结合的巨大潜力,有望孕育出全新的产品形态。凭借在四足机器人技术研发过程中积累的关节模组、控制器等基础通用技术模块,宇树科技在短短 7 个月内就推出了首个人形机器人 H1。2025 年,公司发布的人形机器人 G1 更是以 9.9 万元的亲民价格开启预售,而黄牛市场一度将价格炒到了 88 万元的高位。凭借 " 技术复用与成本分摊 " 的策略,宇树科技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中的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转变为工业领域实用的工具。目前,宇树科技的全球订单中,有 70% 来自汽车制造、安防等 B 端客户群体。
如果说低价策略是宇树科技敲开市场大门的 " 锐器 ",那么构建技术生态则是其稳固盈利的关键 " 防线 "。在发展初期,宇树科技 70% 的客户为英伟达、谷歌等国际科技巨头,这些企业将四足机器人作为 AI 训练的载体;而工业客户则将其视作可搭载机械臂、传感器的多功能移动平台。凭借 " 硬件基础 " 的精准定位,宇树科技巧妙地避开了与消费级机器人厂商的正面交锋,转而通过开放接口吸引开发者,逐步构建起 " 硬件标准化与软件个性化 " 相结合的生态系统。
在宇树科技的盈利历程中,最容易被外界忽视的可能是王兴兴的 " 极客式务实 " 精神。当行业同行热衷于炒作 " 通用人形机器人 " 的概念时,他却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关节电机寿命测试、故障率统计等看似 " 枯燥乏味 " 的环节。据内部人士透露,宇树科技的工程师们每年需要完成超过 10 万次的机器人跌落实验,通过这些实验积累的海量数据反哺算法优化,最终将产品的返修率降低至 0.3%,这一数字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宇树科技过去五年的盈利历程,揭示了一种与互联网时代截然不同的硬科技成长模式:没有铺天盖地的营销炒作,也没有依赖资本催熟的泡沫,而是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对供应链的极致管控,以及对商业化节奏的精准把握。在全球机器人行业深陷 " 量产泥沼 " 时,这家杭州企业凭借中国制造业的强大系统性优势,证明了在中国完全可以孕育出既盈利又具有创新性的科技企业。
人形机器人的战鼓已然擂响
时至今日,这家由 90 后创始人王兴兴从大学宿舍起步、仅用十年时间便跻身百亿估值俱乐部的机器人独角兽,终于走到了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
IPO 并非终点,而是一场更宏大征程的起点。此刻,站在聚光灯下的宇树,正置身于一个机遇空前也挑战空前的时代漩涡之中——全球人形机器人的战鼓已然擂响。
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大爆发的临界点上,这个被普遍视为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之后 " 下一代颠覆性智能终端 " 的赛道,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吸引着全球顶尖玩家。
大洋彼岸,特斯拉的 Optimus 机器人尽管量产时间表屡屡调整,但其每一次技术演示都牵动着全球神经,埃隆 · 马斯克描绘的 " 百万台级 " 工厂蓝图野心勃勃;现代集团麾下的波士顿动力,其 Atlas 机器人凭借令人叹为观止的运动能力,持续定义着行业技术天花板;亚马逊支持的 Agility Robotics、获得微软和 OpenAI 等巨头加持的 Figure AI 等美国初创公司也在加速商业化进程。
视线转回国内,竞争态势同样白热化。由 " 天才少年 " 稚晖君彭志辉创立的智元机器人、深耕家庭服务场景的追觅科技、专注工业安防的云深处、聚焦动力系统的逐际动力正集体发力。
其中,智元机器人此前宣布以 21 亿元对价收购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 63.62% 股权,实现了 " 蛇吞象 " 的反向收购。这笔收购案也被外界视为其冲刺 "A 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 的信号。
于这 " 群雄逐鹿 " 的格局中,宇树如何巩固并扩大其领先优势,是其上市后持续赢得投资者信心的核心命题。
对于年仅 35 岁的创始人王兴兴而言,宇树科技的上市或将是其十年创业路上的一个辉煌里程碑,但他深知这远非终点。在多个公开场合,他始终强调宇树是一家 " 技术信仰驱动 " 的公司,目光锁定在 " 未来 5 到 10 年甚至更长的技术演进 "。他也坦言,宇树在上市后必然面临短期业绩压力。
事实也正是如此,虽然已经连续多年实现盈利,但根据 " 硅基研究所 " 的统计,从 2021 年到 2025 年第一季度,宇树等人形机器人公司的大量订单仍集中在高校实验室场景,采购方主要是科研单位和高校实验室。真正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还只是极少数。
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或许注定是一个巨大的未来产业,但短期内,要想真正走进大众生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兴兴心中那个 " 让高性能机器人变得触手可及,服务亿万普通人与万千场景 " 的普惠梦想,能否借助资本市场的东风加速实现?这不仅是宇树科技的商业宏图,更承载着推动社会生产力新变革的深远期待。
杭州未来科技城那间曾经只有一个人的工作室,即将演变为敲响上市钟声的舞台,宇树科技的 IPO 之旅,已经超越了一家明星创业公司的资本化进程本身。它标志着中国在新一轮全球科技与产业竞赛中,向着人形机器人这片蕴含无限可能的 " 星辰大海 " 发起了一次关键性的冲锋。王兴兴和他的团队,手握核心技术与资本的双重利剑,站在了时代浪潮的最前沿。
前方,是诱人的万亿美元市场蓝海;脚下,是技术攻坚、成本优化、场景落地、全球竞争的重重关隘。宇树能否成功穿越这片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 荆棘之路 ",跨越从鸿沟抵达其普惠机器人的梦想彼岸?答案的书写,将在上市钟声余韵消散之后,那段更为波澜壮阔的征程中,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