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0分钟前

天弘基金,想要刮开第二张“彩票”

文 | 向善财经

最近,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 6 月 30 日,天弘基金主动权益基金近一年业绩全线飘红,全部实现正收益。其中,天弘医药创新 A(010654)表现尤为突出,近一年收益率达 38.88%,在医药医疗健康行业偏股型基金 ( A 类 ) 中跻身前 20%(17/83)。

这么一份表现,对现在的天弘基金来说,还是相当提劲的。

毕竟在 2024 年底,其数十只股票型产品中一半多都处于亏损状态,部分产品近三年跌幅更是超 30%。前后对比之下,自然是叫人眼前一亮……

不过很可惜,就算现在天弘的主动权益产品表现有所改善,但对应的基金规模还是太小了,很难在短期内打破现在的战略困局。

截止到今年 6 月底,天弘的货币型基金规模占比近 70%,而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合计不足 10%,重货债而轻权益的偏科表现,相当明显。

这种一条腿走路的业务模式,实际上也是现在天弘基金最头疼的转型难题。

错失两次转型机会,天弘基金困在余额宝里?

截止到今年 6 月底,天弘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约为 1.2 万亿元,行业排名第五,和巅峰时期超 2 万亿规模,且位居行业榜首的辉煌时刻相比,无疑是黯淡了不少。

这也使得天眼查 APP 显示:在 2017 年时,天弘基金的营收规模已经接近百亿元,但在去年年底,却只剩下了 53.94 亿元,前后营收缩水超 40%。

那么天弘基金为什么会掉队?或者说现在面临的增长困境是什么呢?

一句话总结就是:货币基金退潮,余额宝 " 现金牛 " 承压,以及权益基金成长迟缓。

从产品业务层面来看,现在天弘的货币市场型基金规模为 8596 亿元,其中 " 天弘余额宝 " 为 7992.97 亿元,占比超 90%。

这实际上也是天弘基金的一大特色。在过去,天弘能够从一个行业边缘性人物,冲到榜首的位置,靠的就是 2013 年支付宝在寻求一款能承载海量资金的金融工具时,双方看对了眼,然后就一起刮开了 " 余额宝 " 这张特等奖彩票。

作为承载方的天弘基金,自然也是跟着余额宝一路水涨船高,靠管理费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后来,由于蚂蚁集团成长得太快,所以支付宝选择了开放平台,引入中欧、博时等 20 余家基金公司,直接打破了天弘基金的独家流量入口红利。再加上当时银行理财、短债基金等替代品的涌现,本身也在进一步分流着余额宝的客户。

所以,天弘基金的 " 现金奶牛 " ——余额宝规模,很快就从 1.6 万亿的高点,一路震荡下滑至了现在约 8000 亿左右的位置,缩水幅度近 50%.

当然,流量被分流只是让天弘难受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在于,随着监管政策收紧、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市场利率的持续下行,导致现在货币基金、余额宝们的收益率也在一路走低

有数据显示,2013 年时,余额宝的 7 日年化收益率甚至能高达 6.8%,妥妥的高收益低风险产品。

但现在,余额宝的 7 日年化收益率已跌破 1.5%,而 " 天弘余额宝 " 的 7 日年化也只有 1.06%,今年以来的收益率更是只有 0.69%,甚至比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的 0.81% 还低,这如何能吸引到投资者的注意力呢?

所以,在余额宝规模缩减、收益率下滑的背面,就是天弘的管理费收入和利润的大幅下滑。

2018 年,天弘基金净利润在 30.69 亿元左右,但是去年,却只有 16.79 亿元。

当然,这个有点时耶、命耶的意思,无论成与败,似乎都不是天弘基金所能完全左右的。

但是接下来的一条腿走路问题,就属于天弘管理层对非货币基金,特别是主动权益市场转型的敏感性缺失,能力有限了

有媒体提到,天弘基金的部分管理层很早就提出过 " 去余额宝化 " 的战略想法,想要摆脱商业路径依赖问题,但是从现在七三开的货币基金与非货币基金占比来看,后续过程中似乎是出现了理想与现实脱节的问题。

这是第一次转型的好机会,但天弘基金没能抓住。

再来看第二次,从 2018 年支付宝开始引入更多基金公司后,天弘也理应该去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了。

而正好在 2019 年,A 股市场迎来了结构性牛市,全年权益类基金整体业绩大幅跑赢了股市,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涨幅超 40%,全年至少有 5 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净值翻番。

那么,如果当时天弘基金能够抓住这份摆在眼前的明路,及时调转枪头,分出更多的投入资源去加码权益基金,后边是不是也就能赶上 2019-2021 年权益市场的大牛市?也就不会再如此地偏科,甚至还能再创第二辉煌了呢?

但遗憾的是,现在天弘基金的非货币基金规模还不到 3800 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又占了 2286 亿元左右,QDII 基金规模约 246 亿元,而最关键的主动权益类(股票型 + 混合型)基金规模仅为 1208 亿元左右。

不仅规模占比较小,更重要的是,此前天弘的权益基金战绩还不怎么好看。

有媒体粗略统计发现,在过去 84 只股票型基金中,32 只都还处在成立以来亏损的状态,占比高达 38%。

其中,2021 年 6 月成立的天弘国证生物医药 ETF,成立以来亏损超 60%,年化收益 -20.28%;2021 年 9 月成立的天弘中证食品饮料 ETF,成立以来亏损 29.89%,年化收益 -8.79%。

这也使得,现在天弘的权益类产品规模还没有做大,但口碑就先受到很多投资者们的质疑。毕竟,一边是管理基金的亏损,一边是天弘靠 " 稳赚不赔 " 的管理费实现的连续盈利,这种不平衡的收益表现,如何能让更多投资者们对其感兴趣呢?

组建 " 千里马 " 阵容,投研能力含金量几何?

其实从客观来讲,天弘基金之所以在主动权益领域迟迟得不到爆发,不只是因为反应迟缓,最可能的还在于投研能力的薄弱。

一方面据 Wind 数据显示,现在天弘的基金经理平均年限为 4.24,低于了行业平均的 4.88 年,但是对应的人均管理产品数却为 3.93、人均管理资产为 216.68 亿元,远高于行业平均的 2.71 和 46.99 亿元。

颇有种小马拉大车的既视感。

其中,林心龙、陈瑶和刘洋等多名基金经理,还分别同时管理着 12、15 和 8 只指数基金等产品。

结果可能是受精力分散的影响,其中不少产品的任职回报率都为负数。比如林心龙管理的天弘中证新能源指数增强 C,亏损 49.3%;陈瑶执掌的天弘中证高端装备制造 C,亏损 14.56%。这样的管理表现,看得不少投资者们是一阵唉声叹气……

另一方面则是资深老将们的出走。过去两年,天弘基金的多位基金经理都选择了离职,包括被称为 " 国民经理 " 的王登峰,以及任职数年的李宁、陈国光、任明等。

有媒体指出,李宁和陈国光还分别任职了 7.87 年和 8.82 年,妥妥的天弘老将了。

那么不用说,这些人才的流失,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权益投研团队的中坚力量。所以很快,天弘基金就开始了一轮大范围的招兵买马。

比如在管理层方面,天弘基金就先后挖来了原博时基金总经理高阳、原华泰资管总经理聂挺进,试图进一步强化分管权益投资,提升投研能力。

另外,宏利基金原总经理、首席信息官高贵鑫也在今年 4 月,正式加入了天弘基金,担任公司总经理助理职务,分管券商及创新业务发展部、养老金投资部,兼任养老金投资部总经理。

最后,有着蚂蚁集团背景的新董事长黄辰立,也在去年 11 月份正式落位了。

再来看基金经理层面,今年四月,天弘基金发布公告,增聘原浙商基金权益 " 一哥 " 贾腾为天弘精选混合的基金经理。然后很快又有消息传出,原招商基金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基金经理马龙已完成跳槽,将正式加盟天弘基金……

很明显,如果单从履历来看,天弘基金挖来的这套阵容非常之豪华,个个都是原基金公司的精兵良将,这足以能感受到天弘对于未来权益投资的渴望,对于打破现在增长困境的重视。

但,实际含金量如何呢?

有点让人看不懂。

比如天弘基金的现任董事长黄辰立,在去年上任前 10 天才拿到基金从业资格证书,险些就出现了外行指导内行的尴尬。

然后就是高阳,有媒体深扒发现,在高阳任职博时基金的两年半里,对应的权益类产品规模,整体似乎并没有得到明显突破。

2021 年一季度末,博时基金非货规模中,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分别为 317 亿元和 1361 亿元。到 2023 年三季末,对应则为 385 亿元和 837 亿元……

再者就是贾腾,虽然曾作为浙商基金的 " 权益一哥 ",但是从任职回报来看,贾腾的真实战绩似乎并不怎么亮眼。管理的 15 只产品中,仅 2 只实现了正收益,5 只亏损超 40% ……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现在贾腾于天弘基金管理的多只产品,任职回报内都保持着正向的收益。

而高阳们也是属于投研出身的、有债券及权益双重投资经验的稀缺性人才,是具备打造爆款权益基金能力的。

所以,真正考验这套 " 千里马 " 阵容的,还在于未来能不能找到适合天弘基金的权益打法,充分发挥出 1+1>2 的协同优势,进而实现从 " 流量驱动 " 到 " 能力驱动 " 的价值转型。

这将是天弘基金在新一轮竞争周期中重获新生的关键,也是未来重回巅峰的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