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何秀兰
一场席卷信用卡行业的权益缩水浪潮正在悄然蔓延。曾经被视为 " 薅羊毛 " 利器的信用卡,如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权益收缩。
" 以前光靠信用卡积分就能轻松兑换几千元的权益,现在不仅活动少了,连积分价值都在缩水,羊毛越来越难‘薅’了。"90 后资深信用卡用户刘可(化名)向时代财经坦言。作为精明的持卡人,她曾熟练运用各类信用卡权益,如消费返现、加油优惠等,还会将积分兑换的代驾服务、机场贵宾厅等高端权益转售变现。但如今,这样的 " 羊毛经济 " 逐渐成为过去式。
行业变革的信号已经十分明显。7 月 17 日,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宣布自 2025 年 9 月 1 日起,万事达世界之极信用卡贵宾休息室权益将面临调整,服务商从国际知名的 Priority Pass 更换为本土企业无限次全球贵宾厅,且无限次使用权仅限主卡持有人。
这并非个例,据时代财经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十余家银行相继调整积分规则、削减高端权益、提高兑换门槛,甚至部分银行直接砍掉了部分增值服务。
这场权益收缩潮背后,折射出信用卡行业正从 " 跑马圈地 " 转向 " 精耕细作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行业的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较峰值减少近 8000 万张;头部银行 2024 年信用卡交易额普遍下滑,盈利压力的加剧或也加速了银行卡权益的减少。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向时代财经分析称,当前银行面临多重成本压力,如息差持续收窄、信用卡交易规模下滑、获客成本攀升等,这迫使银行加速推进 " 降本增效 "。从盈利模式看,过去依赖高权益、" 以量取胜 " 的路径已难以为继,未来需转向针对高净值客户、高贡献用户的 " 精耕细作 "。此外,前几年信用卡新规的全面落地,明确要求银行规范发卡流程、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也在倒逼银行优化权益配置策略。
信用卡权益调整风暴席卷
当年轻人还在盘算着用积分兑换假期旅行的机票时,银行已悄然挥动权益调整的 " 四十米大刀 "。曾经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机场贵宾厅、三甲医院 VIP 通道、五星酒店折扣等银行卡福利,正不断缩水。
据时代财经梳理,2025 年以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十余家银行相继对信用卡或储蓄卡权益进行调整,涉及积分价值与兑换规则调整、出行权益取消与限制、医疗与生活权益调整等多个维度。
其中,积分贬值已是行业常态,多家银行通过 " 比例调整 "" 积分合并 " 等方式,变相提高用户兑换门槛,用户的 " 数字资产 " 悄悄蒸发。
以浦发银行为例,其信用卡中心公告显示,自 7 月 8 日起关闭 " 里程兑换 " 平台的充值入口,8 月 26 日将关闭兑换入口,原 " 里程值 " 模式终止。调整后,浦发信用卡超 6 会员 S2 白银及以上等级持卡人需以更高积分直接兑换航司里程,且里程值退回规则复杂,可能导致部分积分无法及时使用。1 月,浦发银行还公告,取消或调降了部分高端信用卡的境外消费返现,以及在缤纷文旅、游乐园、文化馆等场景的增值服务。
"4 月发现兑换京东会员年卡需要多花两千多积分,我还以为是系统 bug。" 工商银行信用卡持有人王雯(化名)向时代财经透露,原本 27 个星点值可兑换的京东会员年卡,按换算只需要 5.4 万工银 i 豆,调整后需要 7.49 万 i 豆,相当于贬值超 38%。这场被工商银行称为 " 整合增值服务 " 的 i 豆改革,让不少用户直呼 " 积分变豆,越换越瘦 "。
类似情况并非个例,中国银行 100 元京东 e 卡兑换积分上涨 7%,天猫超市卡、部分航司里程兑换等也同步调价;农业银行航司里程兑换量近乎腰斩,1 万积分仅能兑换 500 里程,较此前缩水近半。
更令用户措手不及的是高端信用卡的 " 权益缩水 "。建设银行年初取消 6 款高端信用卡机场贵宾厅服务;宁波银行汇通白金信用卡将无限次礼宾车砍至全年 4 次。
部分调整 " 直指 " 服务场景的切割。光大银行自 9 月 1 日起将限制万事达世界之极信用卡贵宾休息室权益仅限主卡持卡人使用;华夏银行从年初起则直接将机场贵宾室、汽车代驾等 7 项增值服务锁定为主卡专属,彻底堵死附属卡 " 蹭权益 " 的可能。
医疗健康权益的退潮更让持卡人直呼扎心。银联高端卡自 7 月 1 日起将协助就医等权益收紧为钻石卡专属(原白金卡用户也可享受);上海银行取消世界之极信用卡的手术住院安排服务,就医绿色通道从无限次缩水至每月 2 次;建设银行则直接砍掉部分高端卡的全球医疗救援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这波信用卡权益缩水潮已蔓延至普通借记卡。中原银行自 4 月 18 日起对到期借记卡限制线下交易功能,迫使用户转向线上操作;微众银行储蓄卡则被曝将会员礼品 " 降级 " ——腾讯视频 SVIP 变 VIP、抽纸每包减少 30 张、星巴克券替换为瑞幸券。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向时代财经表示,信用卡权益缩水可能与此前权益带来的用户促活效果不佳有关,也可能与高端卡附带的权益成本较高有关,经过信用卡机构基于收支的相关考虑,采取了 " 缩水 " 策略。
银行也扛不住成本压力
曾几何时,信用卡业务被视为银行的 " 利润奶牛 ",在二十多年的高速扩张期,各家银行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断推出权益丰厚的 " 神卡 "。然而,当行业告别野蛮生长阶段,面对不良率攀升和息差持续收窄的双重压力,银行不得不按下权益 " 缩水键 "。
信用卡市场的萎缩已成不争事实。央行数据显示,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在 2021 年末达到 8 亿张的峰值后便持续下滑,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已降至 7.21 亿张,较峰值减少近 8000 万张,仅今年一季度就少了 600 万张。
在数量减少的同时," 休眠卡 " 现象日益突出。据国有六大行年报数据,2024 年除农业银行外,其余五家信用卡消费额均出现下滑,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降幅甚至超过 12%。这意味着,过去依靠高权益吸引用户办卡的粗放模式或已难以为继。
不仅如此,贷后风险敞口的扩大更让银行如履薄冰。银登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合计成交规模为 370.4 亿元(按未偿本息统计口径),同比激增 761%,其中信用卡透支占比 14%。据时代财经不完全统计,仅 7 月以来,就有平安银行、南京银行、交通银行、恒丰银行、中原银行等多家机构密集挂牌转让信用卡不良资产。
面对 " 为何信用卡权益大幅缩水 " 的质疑,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向时代财经坦言:" 现在刷卡手续费下降,高端权益每年烧掉(银行)上亿资金,再加上职业‘羊毛党’疯狂套利,银行实在扛不住了。"
盈利压力的加剧或也加速了银行卡权益的减少。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 1.43%,较 2024 年末下降 9 个基点,来到历史低位。
" 当前,信用卡业务逐步迈入‘精耕细作’的发展阶段。信用卡机构需持续深耕产品创新、升级运营手段,以‘信用卡 + 手机应用场景 + 权益’为锚,构建信用卡一体化服务体系,在消费场景前置环节提前发现消费需求,并嵌入适配的用卡服务。此外,在优化境外来华人士支付便利的大背景下,机构也可针对这一群体的开卡、用卡痛点寻求差异化创新,探索业务突围的新路径。" 苏筱芮向时代财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