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文汇 21小时前

这些,竟然都是瓷!独属“中国白”的瓷艺华章沪上奏响

薄如蝉翼的纱裙、纹饰细腻的衣褶、迎风展卷的纸张、根根分明的发丝……这些,竟然都是瓷!" 难以想象 "" 太惊艳了 ",7 月 18 日登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 " 万象本色——‘中国白 · 德化瓷 " 上海艺术大展 " 上,观众惊叹声连连。

" 你以为是纱,其实是瓷 ",曾经冲上热搜的这一词条,指的便是当代德化白瓷作品《神话》。包括这件网红作品在内的超过两百件白瓷精品,亮相此次展览,作为第 36 届上海旅游节重要文博艺术项目之一,开启一场独属 " 中国白 " 的瓷艺华章。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展览策展人张晓凌告诉记者,千年古县德化,早在 3700 年前的夏商时期就开始了青瓷的烧造。至宋元时期,莹润如玉的白瓷渐成大势,一跃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珍宝。明代法国人感慨于德化白瓷的冰心玉之美,将其称为 " 中国白 "。此次展览聚焦的,却更是德化白瓷在当下的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如何在烧造与瓷雕技术方面自成一体,成为中国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出众的存在。

展览现场,《神话》塑造的玉漱公主瓷骨仙姿翩然独立,享受 " 单间 " 待遇,最是引得观众挪不开眼睛。只见她在灯光下白中透红,透着独特的温度,任光影在蝉翼般的衣袂间游走,独具东方美学韵味。据其创作者连德理透露,作品从制胎到烧成花了六七年,历经上百次失败。" 创作时得不断调整瓷土配比、控制窑温,既需要精益求精的技艺,有时也带点一些运气。" 他坦言最终运用自主研发的 " 高韧薄胎瓷衣技艺 ",成功将瓷衣厚度控制在 0.2 毫米,让坚硬陶瓷化作绕指柔纱," 希望上海的朋友们能感受到白瓷的这份灵动 "。

同为当代经典力作,《世博和鼎》与《极彩 · 如愿佛》则又从不同维度让观众惊讶于德化白瓷的探索。前一件作为 15 年前上海世博会的重要见证,以 " 和 " 为核心理念,融合传统祥瑞符号与现代国际元素,集德化白瓷技艺之大成,又承载时代精神;后一件将顶级象牙瓷混搭唐卡矿物彩绘、珠宝镶嵌工艺,打破了德化瓷 " 单一白 " 的固有印象,成为世界陶瓷史上的首创。

此外,一批当代性、观念性、实验性展品在展览的集结,令人大开眼界。它们或突破传统题材,或解构固有形象框架,展示德化瓷的无限可能。例如,苏献忠的《纸》以极致的轻薄柔软,重塑白瓷的坚硬形态,从层层叠叠、薄如蝉翼的 " 纸 " 中,流淌出极致的反差感与诗意;由一朵朵小花组成的《等花开》,花树错落、色彩斑斓,将传统捏塑工艺发挥到极致;《月球甜筒系列》旋出冰淇淋形状的中秋满月,点缀萌萌的玉兔。

以泰兴号沉船装置为核心的 " 历史钩沉 ",紧扣时间线索展示泉州博物馆历代德化陶瓷珍品,成为展览必要的 " 前情提要 ",结合各类历史文献和影像记录等,全方位呈现德化瓷深厚的历史积淀。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百余年来不仅间接参与德化白瓷的全球流通进程,也已成为德化白瓷的市场引擎与研究、收藏高地。馆方期待通过展览与研讨,延续海上丝绸之路的文脉,将德化白瓷推向更广阔的国际化交流平台。

展览开幕当日,中华艺术宫首发推出 " 瓷上丹青 " 工坊公教品牌,五位德化非遗大师同台献艺,指尖翻飞间瓷上丹青流动,手捏瓷花方寸盛放。观众执起温润瓷土,在大师指导下亲塑一件白瓷小件,让非遗技艺在掌心苏醒。

据悉,馆方整个展览期间将紧扣 " 万象本色 ",通过多维度、跨学科的学术实践,从东方美学本源、技艺传承脉络、文明互鉴史观、当代创新实践等四个维度展开,呈现 " 瓷上丹青 " 工坊、德化瓷系列讲座、专家导赏等形式丰富的美育活动。

饮茶,看宋画山水在杯壁苏醒;行车,见玉瓷云纹随光影流转;品香,香氛沿白瓷脉络渗透,花朵绽放满室生香……围绕展览,中华艺术宫还特别推出一系列兼具艺术性、实用性与文化内涵的展览文创品,既彰显德化瓷 " 白如凝脂、温润如玉 " 的传统特质,又巧妙融入场馆特色和上海城市元素,以创新设计诠释中式美学的当代演绎,让传统白瓷焕发当代生命力。

展览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福建省德化县人民政府、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联合主办,将持续至 9 月 19 日,可谓沪闵两地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文脉相承、携手共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重要实践。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