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中国宣布与Momenta 达成合作,至此,BBA 三家在智能化领域均完成了和中国企业的牵手。
#中国智驾 " 扶贫 "BBA#
中国的智驾解决方案,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算是到了第一梯队。
这其实和消费者对于智驾的态度有较大关系,中国消费者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度较高,就算是频繁的接管,也会有很多愿意尝鲜的人去体验,尤其是目前城市 NOA 的使用频次,已经让高速领航成为智驾领域的 " 准入 " 入场卷。
宝马与奔驰,在智驾领域都和 Momenta 共同协作,奥迪选择了华为,这些与 BBA 在智驾领域合作的供应商都算是中国市场智驾第一梯队的品牌。
有人评价这样的合作算是 " 好马配好鞍 ",确实,这是 BBA 弥补当下短板的最佳解决方案,同时,这样的合作也不限于 BBA。
而华为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案,尤其是这种 " 打包 " 的形式,车企方面基本上在硬件上做好支持,二者就能得到有机的结合。
#BBA销量失速,不在于新能源转型 #
当 BBA 这样的传统车企选择与中国智能解决方案厂商拥抱,是否能够帮助其扭转在国内市场下滑的趋势?智能短板的补齐是否是追赶自主品牌上升势头的良药?
先来看 BBA 在近期的销量表现,以 2024 年全年数据为例,奔驰在中国的汽车销量同比下降 7%,是三个品牌当中下滑最少的,销量为 68.36 万辆;其次是奥迪,其 2024 年销量为 64.9 万辆,同比下降 10.9%;而宝马集团全年销量 71.45 万辆,同比下降 13.4%。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24 年全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为 1797 万辆,同比增长 23.1%,销量占有率为 65.2%,较去年同期上涨 9.2%,更重要的一点是,2024 年国内生产的高端品牌乘用车销量完成 473.8 万辆,同比增长 2.3%。
对于 BBA 来说,电动化车型的销量占比在其销量结构当中本就是少数,20% 的数量对其来说基本上已经是极限,而且就目前整体新能源市场当中此前被认为是过渡技术的增程、插混,在如今的市场正在成为车企与消费者争相追逐的香饽饽。
相反,现在消费者群体当中一提到传统豪华品牌,很多年龄比较小的消费者会提到一个问题,现在豪华品牌拿得出手的可能就是氛围感的营造,但是智能配置极为薄弱,而这一点则是当下很多消费者眼中的新豪华配置。
中国的中高端市场当中,此前一直是 BBA 的拿手好戏,但是随着中国车企在转型以及智能化领域的断层式领先,天平逐渐倾斜。传统车企在造车经验上面的积累慢慢在消费者群体当中失去了吸引力,但是智能化领域的智驾、座舱等全新事物却开始帮助这些品牌从 BBA 的嘴里抢下蛋糕。
尤其是在中国汽车市场快速推进的背景下,BBA 为首的传统车企在市场当中相继折戟沉沙。
再不跟上智能化的脚步就真的要完蛋了,这是 BBA 所面临的一大困境。所以说,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一个补齐智能化短板的操作路径,这是传统车企必须要做的事情,那么全面拥抱中国企业是否会被看作是 " 投降 "?也不能下这样一个结论,因为这些车企所做的,更像是在创造一种 " 区域限定 " 产品。
#死磕不如审时度势,高效才是 BBA最终解 #
外资车企这几年在转型道路上的操作其实算得上 " 饱经风霜 ",但是就像前面说的,BBA 自身也是在做自己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比如奔驰的 L4 级自动驾驶车队在欧美和亚洲的主要市场陆续落地。
但是反观中国市场,这些没有办法落地的智能化是没有意义的,此时死磕自己的研发成果对于市场来说也不会有太多积极的预期,而且现在给消费者画饼也没有什么作用,因为别的品牌已经把饼喂到了消费者的嘴里。
从现在的市场环境来说,这样的担忧似乎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很简单,如果市场份额都被吃掉了,留着灵魂还有什么意义?
而且针对这一点,这些汽车圈的老油条自然也是有所考量,从各个厂家所公布的信息来看,我们也能够看到 BBA 的一些小心机,如果结合前面灵魂论的定义,现在 BBA 也没有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面。
像宝马这一次在智驾上面和 Momenta 进行合作,但是目前智能领域的产品并不是智驾一个,像智能座舱、软件生态也是当下主流的智能化产品,对此我们发现,宝马在智能座舱上面选择了阿里,在今年上海车展当中展示的用车专家以及出行伴侣便是二者合作的产物;而生态则选择了华为,比如 HiCar 以及数字钥匙。
很 " 聪明 " 的一个做法,与其说是全面拥抱中国本土企业,更像是一种筛选与优势的选择。同时这一做法基本上是基于几个原则。
其次,成本的把控。BBA 就算自身的定位是传统豪华品牌,但是如今所面临的也是价格战这一不可避免的大环境,目前,BBA 已经有很多产品加入到价格战当中,而且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一旦参与进来之后就难以从中脱身。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对成本进行把控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以智能驾驶为例,这其实是一个很烧钱的项目,那么像奔驰、宝马之所以选择和 Momenta 合作,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成本更低。
Momenta 在智驾领域所走的路线其实很明确,通过更低的成本来形成量的积累,进而让二者进行有机的循环,比如生态开放的模式,再通过 L2 产品通过数据采集进行训练,进而逐渐支撑起来 L3、L4 这样更高级别的智驾产品。
那么结合以上几点,再结合了群众基础、成本优势以及产品力支撑这些点之后,最终得到的就是一个能够更快上车的智能解决方案以及产品的卖点,BBA 也知道,现在的市场如果不能用最高的效率拿出产品,品牌层面的优势以及所谓的技术积淀便会被逐渐吞噬。
#真正的竞争,或许刚刚开始 #
结合前面所说,一个 " 快 " 字,才是目前 BBA 所追求的最终解决方案,而且这对于其帮助也是最大的。
所以,现在这个阶段,看到 BBA 的这些做法,如果将其定义为向中国智驾 " 投降 ",这样的结论还是尤为尚早,换一个角度来说,中国新生中高端产品与 BBA 之间的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iDaily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