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张俐
作者 | 桑田
来自汽湃(GREATAUTO ) 的报道
每一条通往高原的路,都是先陡后缓。翻越旧秩序,建立新格局,这正是吉利此刻的处境。
上半年,吉利控股集团累计销量 193 万辆,同比增长 30%;新能源销量首次突破 100 万辆,同比增长 73%,新能源渗透率跃升至 52%。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则交出了 140.9 万辆的答卷,同比劲增 47%,其中新能源销量达 72.5 万辆,增幅高达 126%。
真正值得分析的,更有数据背后隐藏着的结构性变革,以及它将怎样为吉利的下半场构筑更强的增长曲线。
如果用一个词总结吉利上半年最大的增量来源,那一定是 " 银河 "。
但 " 银河速度 " 的背后,并不只是市场契合度与营销手段,更深层次的支撑来自吉利体系力的全面释放。
自从去年银河 E5 发布后,银河就做到了 " 款款皆爆款 " ——银河 E5,2024 年 8 月上市,85 天销量破 4 万辆;银河星愿(A0 级纯电轿车)在 2024 年 10 月上市,上市 80 天交付破 5 万辆;银河星舰 7 EM-i,上市时间为 2024 年 12 月,上市 13 天交付破万……而且,与行业内一味拼低价的打法不同,银河坚持 " 高品质、高智能 " 路线,不仅构建起了吉利销量的中坚力量,而且每进入一个细分品类,就会树立起新的标杆。
动力技术层面,银河全面搭载雷神电混 2.0 系统,覆盖插混与增程两种形式,匹配热效率高达 46.5% 的混动专用发动机,让电混真正进入 " 智能动力 " 的新阶段。亏电油耗低至 3L/100km,综合续航轻松破 2000km,用户不再为充电焦虑。
而在产品层面,吉利选择了一条更不寻常也更 " 狠准 " 的路径——银河星愿、银河 E5、星舰 7 EM-i 等核心车型,均成功拿下细分市场头部位置。例如星愿已连续数月登顶 A0 级纯电轿车榜首,成为比亚迪海鸥的最大对手;星舰 7 EM-i 则凭借产品力全面压制宋 PLUS DM-i,快速撕开混动 SUV 市场的新口子。
这说明,银河从不是 " 流量偶得 ",而是体系能力持续输出下的 " 确定性成果 "。
不是做补充,是另起一张王牌
相比银河的横扫势头,极氪与领克这两张高端牌的节奏更稳、更深。
产品价值也在不断跃升:平均成交价格超 30 万元,ZEEKR 009、ZEEKR X 等高端车型销量稳定,向外界展示出极氪不仅能卖得动,还能卖得贵、卖得好。
在智能化维度,极氪也处于行业第一梯队。最新车型普遍搭载英伟达 Orin 芯片,智驾能力日趋完善,2025 年有望率先落地高速 + 城市领航双场景智能驾驶方案。
目前,吉利的 " 双高端 " 结构正在逐步向 " 技术高地 + 价格高地 " 并进,既提升品牌形象,也拉高单车利润,是破除 " 规模增长 = 价格战 " 的重要路径。
很多人误解了吉利对燃油车的态度,事实上,吉利燃油车依旧在持续创造价值。
在利润维度上,这类成熟、毛利率稳定的燃油车型,是吉利 " 利润池 " 的主力来源,给转型期的投资提供了关键支撑。
更重要的是,吉利没有 " 躺在燃油时代 " 的舒适区,而是通过 " 智能 + 节能 " 进行升级。例如中国星系列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上的持续迭代,让传统产品不断焕发新活力。对消费群体而言,这是一种务实选择;对企业而言,则是商业理性。
换句话说,吉利对燃油车不是 " 恋旧 ",而是 " 经营得当 "。这与有些企业一味追求 " 纯电标签 " 而舍弃基本盘的激进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果说产品与销量是一家车企当下的表征,那么技术与智能化,决定的是它的未来。
其中,银河 E5 和极氪 9X 等车型已实现 L2++ 级别的高阶辅助驾驶,预计年底前将率先在城市 NOA(导航辅助驾驶)上实现主力车型量产部署。
此外,吉利已实现 AI 大模型全域部署,涉及底盘、动力、座舱等多个系统,是当前全球唯一具备全域 AI 智能化能力的车企。它不只在 " 应用 AI",而是在 " 由 AI 驱动造车 "。
电池领域的整合也进入实质阶段。新成立的 " 神盾金砖 " 电池品牌,整合了金砖电池与神盾短刀技术,具备结构安全、热稳定、快充能力三重优势。其电芯已通过国家 2026 新国标测试,是新能源安全标准体系的关键构件。
从这个角度看,吉利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整车制造商,而是以出行为核心的 " 科技平台型企业 "。
出海,不再是 " 把车卖出去 " 那么简单。如果说过去中国车企的出海更多是从 " 有没有 " 向 " 多不多 " 演进,那么如今的吉利,已经走到了 " 有没有更强的体系能力,来支撑全球规模化 " 的关键阶段。
以极氪为例,在进入港澳市场之后,极氪在当地建成了超 170 座自建充电站,成为港澳地区唯一完成城市级补能闭环的中国车企。这样的布局不仅提升了用户黏性,更是品牌全球运营能力的重要体现。除了港澳,极氪还加快进军中东、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其中在以色列和新加坡,极氪已设立体验中心,并构建起售后保障网络。
而在欧洲市场,领克成为另一个中国高端出海的重要代表。2025 年上半年,领克在欧洲累计交付破万台,销量稳定在多个核心市场前列。更重要的是,领克已在荷兰启动本地化生产计划,将从 " 欧盟经销 " 向 " 欧盟制造 " 升级,极大提升品牌在欧洲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反应速度。
吉利品牌方面,则在中东、拉美、非洲等地构建起广泛的销售与服务体系。以埃及为例,吉利本地合作工厂已启动生产,极大降低关税压力,并快速响应当地市场需求。在沙特和阿联酋,吉利的新能源车型已成为出租车市场的新宠,正在逐步形成 " 品牌 + 生态 " 并行的战略组合。
此外,吉利控股的沃尔沃也持续发挥其全球资源优势。2025 年上半年销量达 35 万辆,新能源车型占比 44%。沃尔沃还计划在 2026 年前将所有车型电动化,为吉利的电动技术和平台协同提供强有力支持。极星则不断扩张欧洲网络,并在法国正式上市,其海量补能资源整合能力,助其成为欧洲地区补能覆盖最广的纯电品牌之一。
更关键的是,在全球复杂的地缘环境和贸易壁垒中,吉利展现出罕见的 " 适应力 ":可在不同市场选择极氪、银河、领克、沃尔沃、路特斯、几何等不同品牌进攻,并根据不同法规与消费偏好定制产品组合。这种体系力与柔性化运营,是中国车企能否实现可持续出海的决定性因素。
如今的吉利,正在从 " 全球化品牌 " 向 " 全球型企业 " 进化。而这种转变,决定了它不再仅仅是 " 走出去 ",而是 " 扎得稳、站得久、赢得远 "。
结语
三百万之后,或许吉利真正的拐点才刚显现……
在过去三年,中国车市从快速爆发走入冷静调整期,市场竞争从 " 有无之争 " 进入 " 强弱之争 "。
吉利的做法看似 " 高举高打 ",实则是将节奏调准、路径走实、能力铺开的结果。从产品结构到智能落地,从品牌体系到出海战略,从电池安全到 AI 驱动,吉利正在逐步构建起一个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集团。
三百万辆,是一个数字,也是一个阶段。它意味着,吉利有能力在当前中国车市高度集中化的格局中,跻身真正的第一阵营。但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吉利正从一个 " 追赶者 ",转变为真正的 " 共领者 "。
新能源时代的终极竞争,是品牌、技术、生态的系统对抗。而吉利,已经不仅仅是准备好了,而是已经在出发途中。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法律顾问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 姜磊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