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将是 AI 智能体突破年 "、"2025 年是 AI 智能体爆发的元年 "、"2025 年是迈向智能体的关键一年 "。包括百度创始人李彦宏、OpenAI CEO 山姆 · 阿特尔曼、AlphaGo 之父戴密斯 · 哈萨比斯等一连串业界大咖都认为,智能体(Agent)会是今年 AI 圈无可争议的主角。
Gartner 高级研究总监 Anushree Verma 表示," 目前大多数智能体乃至代理式人工智能项目,仍处于早期实验或概念验证阶段,这些项目大多受炒作驱动、且常被误用。这可能使得企业忽视大规模部署智能体的实际成本与复杂性,从而导致项目无法进入生产阶段,因此企业应避免轻信此类炒作,并就如何使用这项新兴技术做出谨慎的战略决策。"
但当时的智能体还缺乏足够的工具,开发者就必须自行 " 造轮子 "。进入 2025 年之后,随着为 AI 模型与外部工具和服务之间的交互提供标准化接口的 MCP(模型上下文协议)被业界广泛认可," 长出双手 " 的智能体也终于有了实用性,由此使得其迎来了一次 "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
为什么说市面上相当多的智能体是 "AI 套壳智能体 " 呢?这是因为智能体真正的技术难点是在落地执行和流程复用上。拆解任务、规划完成路径其实毫无技术难度,因为这一部分工作实际上是基座大模型来完成的。以搭建一套企业 OA 系统为例,即便是普通人通过简单的提示词,也能获得一套步骤清晰的规划书。
作为一个广泛应用于企业级市场的技术,RPA 的优势就在于能高效实现监视、跟踪和控制业务的流程执行,但它主要是基于预设规则和流程运行,所以对于需要灵活处理和即兴应变的复杂情境无法胜任。
除了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稳定同样也是目前智能体的一大痛点。由于 "AI 幻觉 " 的存在,AI 大模型会出现小概率给出完全偏离用户指令的规划。由于 "AI 套壳智能体 " 是先用 AI 规划流程,再让 RPA 去执行,所以当它们被命令再次完成同样的任务时,也会按照 " 先 AI、再 RPA" 的顺序重新执行。
其实当下的智能体生态繁荣,颇有种两年前 " 百模大战 " 的既视感,真正有技术、有能力的厂商与蹭热度的企业鱼龙混杂。一如 2023 年兴起的 " 百模大战 " 在 2025 年春季被 DeepSeek、Qwen 等开源大模型终结,所以 2025 年爆发的智能体在 2027 年迎来洗牌,也在情理之中。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