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越过市集的烟火气,右侧舞台上,磨豆机的沙沙声与计时器的嘀嗒声交织,中国咖啡冲煮大赛贵阳赛区比赛,在云岩区宝山北路的新印 1950 搞得如火如荼。6 月 26 日— 29 日,为期 4 天的 2025 云岩第二季咖啡文化活动,超 20 万人次踏足 " 城市咖啡厅 "。
" 今年的活动以‘爽爽贵阳 咖啡飘香’为主题,除了中国咖啡冲煮大赛贵阳赛区的赛事竞技,快闪体验、文旅联动被纳入规划,餐饮文创旅游的跨界消费链加速成形。" 云岩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刘莉娜说。
" 贵阳咖啡 " 火出圈了,但是贵阳不产咖啡豆,整个贵州目前也没有咖啡种植,那么贵阳市提出的 " 从种子到杯子 " 的产业链构想,有没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延伸、优化?
" 贵州不可像云南一样大面积种植咖啡。"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云南省精品咖啡学会首席科学家黄家雄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在种植业方面,在条件适宜贵州区域,可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咖啡庄园;在加工业方面,可借鉴江苏昆山经验,打造贵州咖啡加工中心;在消费业态方面,可借鉴上海经验,建成贵州咖啡消费中心。
守好 " 冠军摇篮 " 的纯粹与匠心
贵阳的咖啡基因里镌刻着竞技血统。去年 7 月,云岩区举办首届咖啡文化活动,在宝山北路新印 1950 园区内,中国咖啡冲煮大赛贵阳赛区迎来第五次绽放,近百名选手从广东、浙江、重庆等地前来参赛,近 20 家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咖啡饮品品牌进驻现场,吸引了上万消费者打卡。
云岩区作为贵阳咖啡文化的核心承载地,汇聚了乔治队长、对的咖啡、吾界咖啡 Combos 等十余家世界级赛事冠军主理的精品咖啡馆。
去年,作为咖啡文化活动的指导和执行单位,云岩区总工会还牵头成立了云岩区咖啡行业工会联合会。" 联合会聚集了 10 余家咖啡门店及品牌资源,旨在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快打造云岩特色咖啡 IP,推动文旅产业多元融合发展。" 刘莉娜说,接下来,联合会将对聚焦咖啡行业生态精心培育,让云岩咖啡更加 " 香醇 "。
如果要问谁在滋养贵阳的咖啡森林?" 冠军咖啡师 " 应该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答案。
乔治队长主理人彭近洋是世界咖啡冲煮大赛冠军、对的咖啡主理人胡颖是 2016 年世界咖啡与烈酒大赛中国区冠军、贵阳迎上咖啡主理人白起是 TNT 拉花大赛冠军 ……
" 冠军摇篮 ",这已成为贵阳咖啡的标签。只求喝一杯冠军咖啡,游客们拖着行李箱排队的身影,是贵阳城市街头的一道新风景。
2014 年,彭近洋的首家咖啡馆 " 乔治公社 " 开业。此后,他主动组织分享会,分析会汇聚行业智慧共研咖啡技艺,催生贵阳咖啡行业良性竞争生态。
胡颖的行李箱里,则装满溯源故事。她深入探寻全球咖啡产业链,探访知名咖啡庄园与顶尖品牌,亲历咖啡从种植到成品的每个环节,再通过自主品牌搭建起连接产地与消费者的桥梁,让每一杯咖啡都承载着产地的纯粹与匠心。
黑石咖啡主理人雷鸣,借参展契机走访各地精品咖啡馆交流学习,每年产季深入云南产区探访优质庄园并参与咖啡鲜果处理,将精选的云南精品咖啡推向市场。
创造贵阳特色的 " 山地慢生活 "
今年是吾界咖啡连续 6 年承办中国咖啡冲煮大赛贵阳赛区比赛。" 承办赛事的初衷很简单,就想给从业者‘架个梯子’。" 吾界咖啡主理人强华说,赛事平台能在最短的时间提升咖啡师的技能,最终提升门店的水准。
6 年间,强华见证了贵阳从行业新秀到核心赛区的跨越。从第一届赛事的参与者寥寥,到如今参赛人数急速增长,再到选手展现出的专业水准、赛场的激烈竞逐,咖啡经营已不再是纯粹的生意,而是一群人热爱的事业,这个比赛,也被业界誉为 " 全国总决赛预演场 "。
" 这一蜕变过程,折射出贵阳咖啡市场整体水平的跃升。" 强华说。
目前,吾界咖啡开设了咖啡培训课程,其中就有面向从业者的 SCA 国际认证与赛事专项课,在人才体系上还设置了开店全能培训班特有课程。
" 贵阳是冠军咖啡之城,对人才的需求很大,接下来,我们还想针对在校学生开设一系列的认证课程,系统培育符合市场需要的咖啡行业复合型人才。" 强华说。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顶层设计端。6 月 21 日,贵阳市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咖啡产业发展工作专题会,多位咖啡主理人参会,共同探讨、分析贵阳贵安咖啡产业发展趋势。会议强调要依靠市场力量,发挥政府作用,让 " 一杯咖啡一座城、一份情怀一群人 " 的故事更加精彩。
半个月前 6 月 6 日,贵阳市政府会议室迎来一场特别的政企对话。乔治队长、对的咖啡、吾界咖啡等 11 家本土咖啡品牌创始人,受邀参加 " 为了一杯咖啡来贵阳 " 专题座谈会,咖啡主理人结合一线经营实践,围绕咖啡文化培育与城市发展建言献策。
" 一月双议 " 的决策节奏,极大提升了贵阳咖啡产业的市场关注度。贵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项凯标建议,贵阳可把冠军门店、老巷子与刺梨风味美式等特色产品串成 " 山地慢生活 " 主题线路,夜间叠加咖啡文化节、市集与数字导览,让游客在 " 喝一杯咖啡、读一座山城 " 的沉浸中延长停留时长,进一步放大消费与城市品牌势能。
项凯标建议,依托冠军店和咖啡行业工会,贵阳可联合职业院校构建 " 竞赛—培训—就业—创业 " 现代学徒制,打造懂技术、擅服务、能策划的复合型梯队。
萨奇姆能否在贵州生根结果?
长期在黔西南州望谟县做芒果育种、栽培和推广研究的刘清国,是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他对咖啡种植也有一些关注和研究。
刘清国记得,2012 年,在望谟县新屯街道办灞桥村,一家合作社组织咖啡豆种植,种植面积约 20 亩,后期由于产品销路导致没有继续种植;2018 年,云南一家公司在兴义市北盘江镇南龙村种植 200 余亩,由于公司内部原因和产品销路等问题停止种植。
刘清国说,贵州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的低热河谷地区,海拔一般在 800 米以下,年均温 19.5 ℃以上,最冷月均温 10 ℃以上,属无霜或少霜地区,土壤酸性,土层厚度在 1 米以上,具备咖啡豆种植潜力。
" 从地理条件看,贵州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的低热河谷地区种植成本相对较低,但是这些地区种植面积零星分布,山高坡陡,不能形成规模化种植,造成较高种植成本。" 刘清国说,这些地区的温度相对中国咖啡种植主产区海南、云南低,如果有产业化种植,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把控咖啡产品品质、产量。
从种植品种来看,刘清国认为,小粒咖啡品种适宜贵州低热河谷地区种植,但是要突破低温冻害防控技术、修剪技术、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加工技术等技术难题。
黄家雄说,咖啡为热带植物,对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具有特定要求,区域年均气温在 17.50 ℃-21.50 ℃之间为宜,最冷月均气温高于 10 ℃,且冬季无霜,需要土层深厚肥沃,土层厚度 60 厘米以上,pH 值在 5.5-6.5 之间,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且排水良好。
黄家雄建议,如果贵州能找到适合咖啡生长的地理气候区域,可以种植在云南有广泛种植的萨奇姆(Sarchimor)系列抗病高产品种,采用 " 乔-灌-草 " 复合栽培技术模式,上层可以种植澳洲坚果等乔木植物,透过上层荫蔽树,确保有一半的阳光能照射到咖啡树,中层为咖啡,每亩种植 333 株或 222 株,下层为一年生草本作物,如黄豆、花生等,在间空地种植,搞好施肥、灌溉、中耕、除草、修剪及病虫害防治工作。
" 利用先进现代农业科学辅助咖啡种植,可以让一些原本不适合种植的地区成功种植咖啡。" 云南孟连来珠克精品咖啡庄园负责人官勇告诉记者。
2019 年,官勇建立自己的精品咖啡种植基地,引进了不同于云南传统的咖啡品种进行种植,历经五年,已经成功种植了瑰夏、巴天、SL28 等 37 个咖啡品种,并尝试用水肥一体及数字化、生态化的方式对咖啡进行种植及管理。
官勇认为,从市场竞争角度看,如果贵州要开展精品咖啡的种植,更高的市场溢价需要承受更高的种植成本,如果遭遇市场寒冬,可能缺乏抵抗能力。
" 当然,如果需印证种植及市场条件的推测,还需要做小规模的种植尝试。" 官勇说,从供应链角度来讲,如果实现本土化种植,可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但土地资源禀赋与区域气候适配性仍是制约产业布局的核心变量,需作为前置性条件纳入可行性评估。
记者观察
期待更精彩的贵州咖啡故事
在中国,云南和海南是咖啡豆主要种植区,在云南,小粒咖啡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 1904 年,法国人将铁皮卡咖啡引入云南宾川县朱苦拉村,开启了云南乃至中国咖啡的种植历史。从一株苗到如今的上百万亩种植面积,云南小粒咖啡已经成为中国咖啡产业的重要代表。
如今,在云南的不少地方,手捧一杯本土咖啡正悄然成为生活日常。田间耕耘的咖农精研品质,城乡民众品鉴本土咖啡渐成风尚,从精心种植到乐于消费,云南咖啡已成为一份值得骄傲的本地味道。
但云南咖啡也经历过一些新老观念的纠结。2020 国庆节期间,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取景的影片《一点就到家》上映,影片讲述了三位青年从城市到 " 黄路村 " 的咖啡创业故事。影片中,年轻一代挥刀 " 砍掉茶树种咖啡 " 冲劲,与老一辈的茶树情结产生了激烈冲突,但故事最后,新老理念融合,年轻人端着 " 普洱咖啡 " 走向世界。
这样的新老观念更替,会不会在贵州的山水之间演绎更精彩的故事?
来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