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 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 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 " 绣花 " 妙喻城市管理工作。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需要规划先行。绣花绣得好不好,首先要看规划是否合理。
规划先行的理念一直贯穿于习近平同志关于城市建设的思路中。在正定,他根据正定区位优势提出了 " 半城郊型 " 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在厦门,他主持编制《1985 年 -2000 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福州,他主持编制《福州市 20 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
这些观大势、谋全局、利长远的城市规划,既立足当下,又胸怀远略。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绣花绣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
202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市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了解城市一线工作者的生活状况。总书记对大家说," 你们也是上海的建设者、贡献者,所以上海也要关心你们 "" 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
2014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来到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看到展板上绿色越来越多,他说," 网上有人给我建议,应多给城市留点‘没用的地方’,我想就是应多留点绿地和空间给老百姓。"
近十年,累计 1.65 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居住证发放超过 1.4 亿张;2024 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3.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 15.65 平方米 ……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越来越多更有获得感、幸福感的居民,是一座座更加宜居、更有韧性的城市,不断诠释着 "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
城市建设规划,不仅要着眼于一城。协同,是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 9 场区域发展座谈会,深入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大城市群调研,每到一站,总书记都会强调协同发展的初心。
在京津冀,他指出 " 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 "" 切实解决广大百姓关心关切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在长三角,他要求 " 循序渐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
在广东,他指出 " 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 广东要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
2015 年,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 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十二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
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正是以人为核心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理念,擘画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也勾勒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