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ZAKER陕西 14小时前

池河明星村 “智慧蚕桑”撑起一村一业振兴路

池河镇作为石泉县的核心蚕桑种植区域,传统蚕桑产业正面临养殖周期冗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等多重挑战。为有效破解这些难题,池河镇积极探寻数智技术与蚕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径,以推动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了深入了解全国唯一一家全智能化养蚕基地,实践团来到了池河镇明星村的集约化养蚕室。

科技养蚕:小桑蚕 " 织 " 就大产业

科技养蚕:小桑蚕 " 织 " 就大产业

进入基地,映入眼帘的是自动养蚕机系统。工厂技术人员马荣雄介绍道:" 大蚕总共养蚕五十张,平时请工人大约需要五六十人,现在通过机器喂养,仅需要七到八人就可以完成全部工序,这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 机器自动化不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还能保证喂食的精准性与一致性,提升了生丝质量。

小蚕经过十五天的喂养后,转入中蚕养殖室。该厂打造了 " 数智蚕桑产业体系 ",引入了电动桑树修剪机、无人植保机、自动运输轨道车、自动化烘茧线等设备,使桑园管护效率提升 50%,烘茧能耗降低 40%。同时,建立了村级农机具共享合作社,农户可租赁使用,进一步降低生产投入成本。

针对集约化养蚕模式,技术人员马荣雄介绍道:" 集约化养蚕模式于 2024 年 8 月在明星村试点成功后引进,自动化机器源自四川主干信息技术服务公司的智慧共育环境物联网 IOT 平台,综合运用变频石墨烯地暖升温、超声波加湿、二氧化碳空气质量检测传感等技术对小蚕共育进行改造,可精准调控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该模式推广后,一张蚕农户直接提效增收 500-1000 元,村集体获得收入 200-300 元,年养蚕发种增加 2~4 个批次,生丝等级从 4A 提升至 6A,实现蚕桑产业量质双升,促进农民增收、集体增利、农业增效。"

采访结束后,我们深刻感受到机器改革的意义,这种模式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统筹优势,又激发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是推动蚕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尤其在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竞争力、促进当地农户增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早春蚕特优茧》

小蚕共育智慧化 推动蚕桑产业升级

经过工厂集约化养蚕后再将小蚕发放至农户,这便是小蚕共育共享模式,池河当地推广该模式,旨在以激活经营主体为明确目标,全面推进 " 小蚕共育 + 合作社二段专业育 + 大户 10 天育 " 这一创新的 " 两段式共育三段式养蚕 " 的石泉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将重点对小蚕共育点位的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提升,涵盖对小蚕共育室的现代化改造工程,配备先进的智能养蚕系统。

随后我们采访了池河镇现代化养蚕工厂负责人龙沛兴,龙先生强调了他有扩大规模的计划,等优化措施取得更显著成效,积累更多资金和技术经验后准备拓展养殖场地,增加养殖数量,进一步提高产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力求实现养蚕环境的全程监控和养殖环境的自动化控制,最终构建起一个集高效、智能于一体的 " 小蚕共育 " 智慧管理体系。

万亩桑园:智能化与高效化并进

随后实践团来到了万亩桑园,该项目以 " 万亩桑园 " 标准化建设为核心目标,致力于打造一片规模宏大、效益显著的高效密植桑园。项目将重点建设新型桑田环境感知系统,通过先进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桑田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确保桑树生长环境的最佳状态。同时,引入远程物联网灌溉控制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桑田灌溉的远程精准控制,有效节约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

此次调研印证了 " 一村一产业 " 的生命力:以特色产业为根基,通过技术创新、模式优化激活集体经济与农户积极性,既能破解传统产业痛点,又能实现 " 农民增收、集体增利、农业增效 " 的多重目标。池河蚕桑产业的转型实践,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 " 智慧样本 "。

来源 / 桑韵泉声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