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触乐网 15小时前

触乐怪话:赛博解压新方法

触乐怪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 / 小罗

在此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视频网站上打着 " 解压 " 标签的视频存在一些疑惑:有的内容我很容易理解,比如轻音乐、白噪音能让人放松,修剪植物、整理收纳、清洁地毯是 " 从混乱变得有序 " 的舒爽,推倒多米诺骨牌、把烧到高温的铁球放在冰块上则是 " 毁灭 " 的快乐,姑且都是正面反馈;那么另一些操作就真的不太好评价了,像是挤黑头、挖耳朵、剪指甲、修脚……虽然我尊重不同人的喜好,但这类内容不仅不会让我 " 解压 ",还会带来一种后背发凉、汗毛倒竖的生理性不快。久而久之,我就总想吐槽,有的人是不是觉得 " 把一件事重复做上很久 " 就能解压——那也太可怕了!

还有一类是 CG 制作的 " 强迫症快乐图 ",一切都严丝合缝

不过,仔细想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对 " 能联想到自己切身体验 " 的东西一直有些敏感。比如说,我完全没法看 " 大胃王 " 视频,因为看不了一会胃就会隐隐作痛。两种原理基本相同的动作,一种发生在人身上,一种发生在无机物上,那么我只能接受后者而无法接受前者,就像——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 " 挤黑头 " 和 " 从压面机中挤出面条 ",我看面条视频没有任何问题,挤黑头则敬谢不敏。

游戏也是解压好帮手,有段时间,我每天睡前都要看游戏 Up 主玩《A Little to the Left》

好在,AI 的风也吹到了解压视频这里。最近,一类 "AI 切 ×× " 的视频悄无声息地流行了起来,而一旦你点开一个,网站就会猛猛地给你推荐更多。我因此看到了 AI 切玻璃、切金属、切岩石、切肥皂泡……甚至还有 AI 切云朵、切行星和切黑洞!当然,毕竟是 AI 作品,它们切下来的东西和横截面的状态未必都和现实物品一模一样,更何况还有一些原本就很难核查或者目前尚无定论的概念——如果真要纠结 " 黑洞内部到底有什么 ",全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也未必能解释清楚。

但不得不说,技术进步确实惊人。一开始,AI 生成的 " 切 ×× " 还有不少 Bug,比如手的动作不自然、切片形状不对、材质与声音不匹配等等。像是切玻璃水果,就经常出现被切下的两片自动合而为一、一会儿透明一会儿不透明、切下一刀却裂成 3 块之类 " 一眼鉴 AI" 的情况。但不久之后,类似的 Bug 就越来越少了。有人在评论区里说,自己拿 " 切玻璃 " 视频去给不了解 AI 的父母看,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 " 这是假的 ",而是感慨这刀真锋利,哪里能买到。

切什么的都有

AI 能切东西,当然也能干别的。于是,顺着 " 推荐视频 " 逐渐点击下去,我还看到了 AI 敲键盘——内容都是诸如史莱姆、冰块、水果等等现实中不可能用来制作键帽的材料;以及小猫踩一切—— AI 生成的猫爪在太空沙、蛋糕、果冻、史莱姆上留下一个个清晰的爪印,的确相当可爱。

更重要的是,由于现在大部分图片、视频网站都要求 AI 生成内容必须明确标注,所以它们反而非常符合像我这种对解压视频有需求、却受不了 " 真实体验 " 的人的标准。对于我来说,AI 就像隔在现实和虚构之间的一层毛玻璃,透过它,两边都能看到一部分,却又因为它 " 不是真的 " 而对观看者和制作者都做出了一种保护。我们都知道,目之所及的事物并没有真正发生,除了刺激刺激大脑、产生一些快乐的信号之外,它们什么也不代表,什么也不说明。就像某条 " 小猫踩沙子 " 视频里的弹幕所说," 要是在现实里,我肯定心疼猫猫,但因为是 AI,只要看看就好了 "。

AI 生成的猫爪,虽然还有瑕疵,但毛茸茸的感觉已经相当到位了

我也知道,在未来,这样的内容可能引起一些新的讨论,毕竟新技术总会让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边界更加模糊,而有些东西偏偏需要准确的概念,不能模棱两可,因此需要不断更新标准与共识。但至少,AI 很可能会在一些以前我们想象不到的地方带来奇妙的好处,比起真正的实用性,这些看起来没什么用的解压视频反而让我更感兴趣—— " 安全地作死 " 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而 AI 在帮我读外语、做 PPT 的同时,当然也可以给我展示展示口嚼岩浆、手切黑洞的模样。既可以解压,又省去了心理负担,这大概就是 AI 的另一重意义吧。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