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当下,整个行业都在风口与拐点之间来回横跳,明亚、信美曾站在风口浪尖的保险机构,相继迎来了 " 换帅时刻 "。
有人说,这是主动交棒;也有人觉得,是被动让位。但不论动因为何,一个事实正愈发清晰,这届董事长,真的不好 " 坐 " 了。
文丨财经观察站
作者丨白鹿
2025 年 6 月 30 日,信美相互人寿公告称,创始人杨帆因个人原因辞去除执行董事、管理执行委员会委员外的全部职务。
4 月 30 日,原京东副总裁凌晨凯获批出任明亚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明亚保险 ")董事长。而其创始人杨臣早在公司成立 20 周年庆典上,便已卸任董事长一职,转任总裁。
这两家机构,分别是国内相互制和保险中介领域的代表性玩家,也都曾因创始人色彩浓厚而具有标志性意义。
当他们的掌舵者接连 " 退居二线 ",无论是有意交棒,还是战略退位,背后折射的共同现实是,当增长停滞、政策趋紧、资本更迭成为行业共识,董事长这个角色,已不再稳如从前。
两位亲手创办、带领公司历经一轮轮发展的创始人,如今先后退居 " 二线 ",无论说辞是战略交接还是个人安排,也都藏不住一个共同的行业信号,这届董事长,坐得越来越不稳了。
为什么?
先看大环境。保险中介行业正经历肉眼可见的收缩周期。根据行业数据,2025 年第一季度,经代渠道的标保保费同比下滑接近 70%。这不是业务轻微放缓,而是整个市场的紧急刹车。当新单业务几乎停滞,中介平台赖以生存的销售扩张模式遭遇重创。
明亚保险曾是这类机构里的代表性样本。从 2004 年创立开始,杨臣带领团队跑出一条全国布局 + 独立经纪人的路径,积累了过百亿规模,也拿下了一线中介公司的头部位置。
但如今,即便 2024 年仍实现 280 亿元的年度保费,其中 115 亿元来自新单、165 亿元为续保,增长曲线背后却是靠 " 老客户 " 在硬撑," 新流量 " 越来越难获取。
队伍不好带、转化不好做、市场不好看,这是很多中介平台的共识。而最需要为业绩与组织双线负责的人,就是董事长。
杨臣的 " 退位 ",并不突兀。自 2020 年起,明亚保险已完成控股权更替,太盟资本(PAG)成为实际控股方。从那一刻起,这家曾靠创始人意志和经验构筑起来的平台,开始过渡到资本治理的新路径。
反观信美相互人寿,也是如此。
作为国内首家相互制寿险公司,信美相互人寿打出的是 " 会员制 + 康养生态 " 组合拳,一边主打长期主义,一边靠轻资产模式构建自己的服务闭环。
但现实是,扩张开始踩下刹车。2024 年,其保费收入回落至 70 亿元左右,增长势头放缓。而在另一侧,资本版图也在悄然重构。
2025 年 2 月,信美相互人寿迎来新金主,内蒙古民企世林集团成为第二大出资方。这家以煤炭资源起家的企业,是否能为 " 相互人寿 " 的轻盈打法带来支撑,仍需时间观察。
而杨帆,这位从筹建期一路走来的信美相互人寿创始人,突然退出前台,更像是一次架构的调整。当增长路径还没走稳,资本关系又发生变化," 交棒 " 或许不是单方力量的决策。
" 报行合一 " 立规矩 董事长成变量
如果说业务收缩是一场 " 慢刀子 ",那 " 报行合一 " 就是一记直拳,打在所有机构的利润表上。
曾几何时,行业的生意模式并不复杂,谁能拿到更多返点,谁就有更强的激励能力;谁能堆出更大的团队,谁就能快速放量跑马圈地。大家拼的是渠道谈判力和佣金差,利润从高返点中来,增长靠人堆人。
但现在," 游戏规则 " 变了。
从 2023 年起,监管持续推动 " 报行合一 " 政策落地。简单说,行业面临更加规范的市场环境,靠获取高额手续费生存的机构将面临挑战,亟需提升自身的专业服务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以适应新的市场规则。
佣金率下降、利润压缩之外,很多中介机构突然发现,业务还是那些业务,但激励机制撑不住了,队伍也开始松动了。
这就是当前保险中介机构最真实的生存场景,谁能撑住激励系统不崩,谁就多 " 一口气 "。
于是,一场盈利模式重塑战悄然打响。管理层需要 " 动手术 ",过去 " 抢人 "" 堆量 " 的打法要变,如何把一线留住、养熟、养久成为新课题。
但这些调整谈何容易?对中介平台来说,人就是最核心的资产,而激励,就是维系人的链条。一旦链条断了,就不是效率问题,而是治理架构动摇。
而在信美相互,这种震荡虽然没有明面上那么剧烈,但隐性挑战其实不小。
信美相互人寿有会员机制,有康养场景,有股东体系,还算是中介机构中的 " 少数派 "。它一直试图通过康养生态来搭建 " 服务闭环 ",用保险撬动健康管理、用会员激发高频互动、用 " 相互 " 机制实现客户沉淀。
但现实是,信美相互人寿 2024 年客户数看起来还在增长,盈利也还算稳住了,但新单收入回落,说明这个 " 生态故事 " 短期内尚无法形成强力的增长支撑。
业务增长卡壳,市场观望情绪升温,组织内部又在等一个明确方向,偏偏这时,董事长的位置站在风口浪尖。
这就像被推到牌桌中央,所有人都盯着你出下一张牌,却没人能告诉你底牌还剩几张。
一边是收入缩水、市场遇冷;一边是组织需要激励、股东需要结果;中间还要对外发声、对内兜底。在盈利模式尚未进入稳定期之前,董事长不只是掌舵人,更是全员 KPI 的最终承担者。
在行业重构的阵痛期,董事长能不能坐稳已经不是结果,而是一种不确定性。过去,董事长掌控方向、资源、定价;现在,董事长必须理解政策、稳住团队、协同股东,还得对未来的模式负责。
说到底,不是谁适不适合坐,而是这把椅子,本身已经没那么好坐了。
换帅真能换模式吗?
这几年,保险圈高层变动几乎成了季度例会式的常规操作,从董监高的轮换,到 " 空降兵 " 的频繁出现,熟悉的名字一夜之间换了头衔已不足为奇。
但 2025 年年中这波交接,还是让不少业内人士皱了眉头。无论是明亚保险的杨臣,还是信美相互的杨帆,两位创始人,一个是经代 " 老玩家 ",另一个是相互 " 试验者 ",前后出场、不同舞台,如今却在同一个节点上交出指挥棒。
但大家更关心的,不只是 " 谁上谁下 ",而是一个更现实的问题,董事长换了,方向就能换吗?新模式就能跑通吗?
答案,恐怕没那么乐观。愿景再大,落地那一刻还是要看客户买不买账、市场撑不撑得起来、团队跟不跟得上来,否则一切转型,都是纸上谈兵的热闹。
而行业调整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换帅动作,也更像是一个信号,而不是一个解法。
它透露出的,是原有模式正在经历 " 失速期 ",更大的不确定性,正在从内部组织传导到外部市场。
明亚保险这些年做的是平台化扩张,靠的是强中介队伍、续期保费支撑、服务体系沉淀。但当行业的佣金机制被重塑、队伍流动性上升、续保客户也不再那么 " 稳 " 之后,这种模式的 " 现金牛 " 能力开始打折,增长边际明显放缓。
信美相互人寿的路径不一样,一直在讲 " 康养 + 相互 " 的闭环故事。但现实是,相互属性带来的信任感远未足够外溢到消费端,康养生态也仍在打基础阶段。会员制看上去很美,真正持续跑通却远比想象复杂。
于是,管理层的更迭或也机缘巧合。内部希望借此重塑模式,外部希望看到模式调整。但无论是出于资本推动,还是治理战略,这种换人动作本身,并不能自动导向增长的这一头。
尤其是在现阶段的中介行业,董事长这个位置不只是 " 挂名 "。它是队伍信心的风向标,是资本博弈的缓冲器。一旦业绩波动、方向不明、队伍松动,最先需要 " 给个交代 " 的,就是董事长。
看起来是 " 正常更替 ",实则是 " 路径焦虑 "。
谁都知道,靠人换不来模式的重建,靠人也拉不动行业的基本盘。但还是在换人,或许这已经不是为了真改变什么,而是试图让不变的局面有一丝变量。
然而,现实比想象更棘手。行业的下一个答案,不会来自谁当董事长,而是来自整套模式的创新重构。这个棘手的问题一天不解,换谁来坐,都一样难稳。
因为今天的行业,最难的事,不是 " 换人 ",是 " 换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