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 日,是长城汽车的 35 岁,也是理想汽车的 10 岁。两个企业的生命周期代表着两种汽车产业节奏。
长城起步于 1990 年,中国汽车市场化刚刚开始。那是一个没有电动车概念、没有三电平台、没有智能座舱的年代。政策限制、审批门槛、技术壁垒、资源匮乏,一家民营车企要想获得造车资格、搭建产品架构、建立供应网络,几乎全靠自己。
理想成立于 2015 年,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智能电动时代的前夜。此时政策透明,资本充沛,用户教育成熟,供应链高度集成,造车门槛不低,但协同效率远高于前一个周期。理想可以站在全套工业体系的肩膀上,从消费场景反推产品定义。
于是,长城选择从皮卡切入,依托工具车的载重与成本优势,慢慢积累底盘、传动、焊接、冲压等基础制造能力。等到 SUV 浪潮来临,才凭借前期扎实的结构能力,切入乘用市场,做出了赛弗、哈弗系列以及坦克、魏牌,逐步建立起整车正向开发体系。从没有资质到能主导架构平台,这背后是一整代人用工程方式打穿制造封锁的历史。而理想 ONE 并没有搭载行业最先进的硬件,但它用冰箱彩电大沙发完成了从 " 工具 " 向 " 生活空间 " 的认知转化。
长城代表的是工程能力,要解决从零到一的工业难题,构建起车能造、造得稳的体系能力;理想代表的是体验感知,要解决从有到优的体验问题,把成熟的技术和产品整合成新的产物。
过去 40 年,中国汽车经过 " 造出来 "、" 卖出去 "、" 走得远 " 的三个阶段,如果把这两个品牌放在这个时间轴上也让我们意识到,今天的中国汽车产业已经不止是造车能力的问题,而是长期发展和全球化等综合实力。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讨论长城与理想是要看清一个现实,中国要成为全球第一产业市场,每个品牌都是这段时代拼图中的不同切面。
长城磨技术造品类的 35 年
用今天的视角看待长城汽车,无论是 SUV、越野车、皮卡的成绩,很多人都会认为长城当年是主动选择这条路,但翻开改革开放和中国汽车发展的历史你会发现,长城专注 SUV 不是一早就设计好的,而是长城被逼到墙角后的选择。
35 年前,中国汽车还没有机会谈 " 用户思维 ",甚至 " 造车 " 这件事都不属于市场行为。当年的中国汽车产业仍处于计划之中,任何一个民营企业想生产一辆车,必须先获得审批、认证、资质。制度门槛、办事流程、技术信息、准入验证,这些是摆在所有民营造车人面前的问题,他们真的是一点一点熬过来的。
2002 年,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消费结构转型的前夜,合资品牌占据乘用车主流市场,SUV 一方面选择少,另一方面定价普遍在 20 万元以上,仍属中高端品类。在 10 万元以下的市场中除了 212 等少量军转民产物几乎没有 SUV 产品。
赛弗的成功,让长城看清了自己的技术路径,长城技术体系的第一次蜕变,就是在哈弗爆款周期里完成的。2005 年,哈弗品牌独立并在此后不断放大 " 皮实、耐用、性价比高 " 的产品形象。
35 年间,长城几乎经历了每一轮主流技术变革:从化油器到电喷,从两驱到四驱,从钢板弹簧到多连杆悬架,从自吸汽油机到多档位插混系统。每一阶段,长城都没有走捷径,而是通过平台工程能力,把底盘、动力、电控、智能一步步磨出来。
理想靠消费感知突围的 10 年
如果说长城的体系构建是一步步磨出来,那理想的方式,是从洞察、调研消费者开始,反推产品逻辑、产业整合,再落地技术实现路径,在理想的 10 年中,技术的目的是优化体验。
2015 年,理想汽车成立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还远未成势。传统车企还在探路,消费者对于新能源的感知只集中在 " 能不能跑 "" 续航多少公里 "" 电池会不会起火 " 等问题上。理想并未直接进入纯电赛道,而是绕过电池焦虑,用一套 " 增程方案切入家庭出行场景。
理想汽车创始人曾经在汽车之家做了十多年消费者调研,精准掌握用户痛点分布——从换尿布到孩子睡觉,从老人坐姿到母婴储物,这些不在传统汽车的功能设计里,却都变成了理想汽车填补的空位。
理想的十年,一方面是在大多数人还在谈周期的时刻,就已经用最适合现阶段产业结构的产品占据市场;另一方面是精准识别了消费认知的断层,用更具备消费感知的功能,说服消费者。但更重要的是,理想已经证明了中国汽车企业可以从研发制造的产业思维走向消费感知的用户思维。
从消费第一到产业第一 中国汽车还需要多久?
长城 35 年,理想 10 年,两组数字看起来只差了 25 年,但落到现实,是截然不同的企业代际与产业节奏。
但要完成这次转变,光靠一个爆款、一个品牌、一个新技术,远远不够。无论是长城的体系厚度,还是理想的感知速度,都还只是中国汽车在这场结构中的一个面,不管 10 年还是 35 年,历史从不会厚此薄彼,把每家企业底层优势转化成世界认同的标准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很多人说,未来五年很可能是中国汽车产业影响力最终定型的窗口,上桌吃饭的一定是那个能在完整产业周期里反复穿越的人。
—— END ——
目前已入驻平台
新浪财经|富途牛牛|同花顺|东方财富|雪球
凤凰|腾讯|搜狐|网易|易车|知乎|百家号
商务合作
邮箱 | wzhauto2023@163.com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汽车十三行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