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GPU 迎来历史性时刻!
2025 年上半年刚结束,摩尔线程、沐曦股份两家公司的科创板 IPO 申请同日获得受理。
摩尔线程创始人张建中曾担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在英伟达任职超过 15 年,成功建立了 GPU 在中国的完整生态系统,并将大中华区发展成为英伟达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摩尔线程发展路线上同时布局数据中心(B 端)和消费级游戏显卡(C 端)市场,试图全面对标行业领导者,构建广阔生态。
CTO 兼首席硬件架构师彭莉是 AMD 全球首位华人女科学家(Fellow),CTO 兼首席软件架构师杨建在 AMD 工作 14 年,并在华为海思担任过 GPU 首席架构师。
整个核心团队平均拥有近 20 年的高性能 GPU 端到端研发经验,尤其擅长 GPU 架构定义、IP 设计和 SoC 设计。
沐曦的发展路线更聚焦于数据中心市场,从增长最快的通用计算(GPGPU)切入,逐步扩展至图形渲染。
两条路线,一个目标
先看摩尔线程,从一开始就确立了 " 全功能 GPU" 的技术路线,使其成为国内唯一能从功能上全面对标英伟达的公司。
摩尔线程的核心技术架构 MUSA(Moore Threads Unified System Architecture)是国内首个实现单芯片同时支持 AI 计算、图形渲染、物理仿真的全功能 GPU 架构,这意味着一块芯片既能训练 AI 大模型,又能打游戏渲染 3D 画面。
消费级市场:推出了 MTT S80、S70 等游戏显卡,是国内少数进入消费级市场的国产 GPU 产品,直接与 NVIDIA 和 AMD 的消费级产品竞争。
数据中心市场: 发布了 MTT S2000、S3000、S4000 等多款面向服务器和 AI 计算的加速卡。
智算中心解决方案: 推出了 " 夸娥(KUAE)" 智算中心全栈解决方案,可实现从千卡到万卡级别的集群部署,满足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的庞大算力需求。
初期选择从市场增长最快的数据中心通用计算领域切入,以高性能、高能效、高通用性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沐曦强调其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可控,产品均采用完全自主研发的 GPU IP,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指令集和架构,从根本上摆脱对外部 IP 授权的依赖。
曦思 N 系列:专注于 AI 推理场景,提供高 AI 算力和高密度视频处理能力。
曦云 C 系列:专注于 AI 训练和通用计算,是旗舰产品线,用于支持大模型训练等高负载任务。
曦彩 G 系列:规划用于图形渲染,覆盖云游戏、数字孪生等场景,承载着其未来向全功能 GPU 拓展的意图。
基于国产供应链的新一代训推一体芯片曦云 C600 系列和 C700 系列,以及智算推理 GPU 曦思 N 系列、图形渲染 GPU 曦彩 G 系列的新产品正在研发中。
从财务角度来看,两家公司都在 " 用亏损换未来 "。
不过科创板深化改革 "1+6" 政策措施,给优质的亏损企业上市开了绿灯。
6 月 18 日陆家嘴论坛上,证监会宣布在科创板设立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重点服务技术突破显著、研发投入大且商业前景广阔的优质科创企业。
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坚持自主创新,深耕 GPU 和人工智能,正是符合这一标准。
科创属性标准要求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 5%,或投入金额累计在 8000 万元以上就可满足。
摩尔线程最近 3 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高达 626.03%,合计研发投入金额 38 亿元。沐曦最近 3 年累计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也高达 282.11%,累计研发投入金额为 22 亿元。
两家研发人员占比也都在 80% 以上,远超规定中 10% 的标准。
他们因高额研发投入造成的亏损背后,是增长非常迅速的营收。
沐曦 2022-2024 年度营业收入分别为 42.64 万元、5302.12 万元和 74307.16 万元。
由于营收基数较低,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惊人的 4074.52%。
摩尔线程从 2022 年的 18.08% 提升到 2024 年的 36.60%,背后是随着量产规模扩大,成本控制能力在增强。
沐曦 2022 年的毛利率为 24.10%,2023 年达到 62.88%,主要得益于当年 IP 授权类业务收入及占比较高;2024 以及 2025 年 Q1 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 50%-55% 水平。
这些数据都在说明国产 GPU 及其商业模式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只是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
谁将赢得国产 GPU 第一股?
除了摩尔线程和沐曦之外,壁仞科技和燧原科技也都处于上市辅导阶段,他们合称 " 国产 GPU 四小龙 "。
国产 GPU 企业如此密集冲刺 IPO,绝非偶然。
2018 至 2020 年四家企业先后成立。经过 5-7 年的发展,他们的产品逐步成熟,经过多代产品迭代,技术指标不断提升。也与大模型公司、数据中心等客户建立起合作关系。
如摩尔线程已经拿下了多个智算中心项目,沐曦的 GPU 产品累计销量超过 25000 颗,在多个国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在消费市场,摩尔线程的 S80 显卡更是创造了一个小奇迹。作为国内首款支持 Windows+DirectX 12 的消费级显卡,它的性能对标英伟达 RTX 3060,但价格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在年轻用户群体中逐渐建立起了国产 GPU 的品牌认知。
国产 GPU 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
一方面与英伟达相比,国产 GPU 最大的差距不在硬件性能,而在软件生态。CUDA 开发者超过百万,这是英伟达二十多年积累的护城河。
但好消息是,两家公司都在加速构建自己的开发者生态。摩尔线程的 MUSA 软件栈包含编译器、驱动、加速库(muDNN/muBLAS),可自动移植 CUDA 代码,开发者无需重写程序,降低了迁移门槛。沐曦的开发的 MXMACA 软件栈,也已经支持了 PyTorch、PaddlePaddle 等主流框架。
两家公司的业绩都面临收入来源单一的风险。
在 2024 年和 2025 年 1-3 月,沐曦主要收入来源为核心产品训推一体芯片曦云 C500 系列,收入占同期主营业比例分别为 97.28% 和 97.87%,单一产品收入占比较高。
摩尔线程产品线丰富,但报告了前五大客户营业收入当期占比均超过 80%,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
最后,相较于 AI 大模型平均 3-6 个月的高速迭代周期,芯片研发时间周期更长,从设计到量产一般需要 2-3 年,并且研发投入金额较大,存在一定的需求错配风险。
但不管怎么样,国产 GPU 企业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与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态的逐步完善,它们有望在未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你认为摩尔线程与沐曦股份,谁将率先上市成为 " 国产 GPU 第一股 "?
摩尔线程招股书:
https://static.sse.com.cn/stock/disclosure/announcement/c/202506/002098_20250630_D74O.pdf
沐曦股份招股书:
https://static.sse.com.cn/stock/disclosure/announcement/c/202506/002078_20250630_VAWJ.pdf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 完 —
专属 AI 产品从业者的实名社群,只聊 AI 产品最落地的真问题 扫码添加小助手,发送「姓名 + 公司 + 职位」申请入群~
最新最专业的 AI 产品信息及分析
不定期发放的热门产品内测码
内部专属内容与专业讨论
点亮星标
科技前沿进展每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