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香港资本市场政策持续优化以及 IPO 市场迎显著复苏,加速了 AI 企业赴港上市热潮到来,其中诞生了不少市场 " 真金白银 " 看好的投资标的。
6 月 30 日,云知声 ( 9678.HK ) 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这家 AI 黑马作为港股 "AGI 第一股 ",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
此次商汤、润建股份等参与基石投资,可见市场对云知声价值的认可,由此还能够期待双方未来在技术、业务等方面协同合作、互相成长。
上市将会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本文试着站在长期视角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云知声所处赛道的成长空间如何?
2、云知声拥有怎样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壁垒,又该如何看待其长期价值潜力?
掘金万亿市场,业绩高增速领跑 AI 商业化
云知声受益于人工智能需求蓬勃生长,公司处在高成长赛道之上。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市场从 2019 年的 422 亿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180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33.7%。预计到 2030 年,这个市场的规模将达到 1.17 万亿元,对应 2024-2030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36.7%。
这意味着在快速增长的趋势下,云知声面向一个万亿元空间的市场,公司始终不会缺乏可以抓住的发展机遇。从投资的角度看,按照 " 大池才能养大鱼,大赛道才有机会出现大企业 " 的普遍规律,AI 解决方案市场完全有可能诞生一个甚至多个千亿市值的企业,因此可以说云知声未来的成长极具想象空间。
进一步聚焦到公司本身,会发现云知声已经形成一定的领先地位和产品竞争力,不断释放出愈发强劲的商业化潜能。
体现在规模上,如今 AI 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云知声凭借商业化的先发优势,在中国 AI 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四(按 2024 年收入计)。体现在增速上,云知声 2022-2024 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为 25%,高于同期中国市场 18.7% 的平均增速,表现领先行业。
同时,云知声的毛利率维持在 40% 左右,处于行业较高水平。未实现盈利是行业共同面对的问题,但乐观的是,云知声正在逐步走向扭亏为盈的拐点。
从招股书中能看到,随着研发开支的扩大,公司经调整净亏损率反而从 2022 年的 30.5% 收窄至 2024 年的 17.9%。
对一家科技企业来说,技术含量高、研发成本高,但一旦产品或服务市场化后,规模效应释放会带来较低的边际成本,从而持续提升盈利质量。显然,云知声的业绩增长已步入这样的良性循环中。
在每一轮科技变革的演进过程中,亏损与成长不可分割,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科技企业在发展初期适当牺牲利润,用投入驱动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产业快速成长,这是技术驱动型公司穿越周期的典型特征。客观而言,云知声 " 战略性亏损 " 需要被更加理性地看待。
值得肯定的是,云知声今年一季度没有辜负期待,营收继续保持高成长,同比增速达到 25%,进一步验证了公司的商业模型以及增长具备可持续性。待下游需求加速释放,在一个不断增长的市场中,云知声还将获得更多盈利能力提升的动能。
AI 产业估值体系范式转移,云知声构建场景生态护城河
投资,投的是企业的长期价值。这和企业一时的盈亏关系不大,而是能否持续向投资者带来更多回报,进一步来看,这与企业的战略方向、技术方向等息息相关。
站在产业发展的视角,当前全球 AI 竞争格局分野,海外以马斯克为代表,走出垂直整合模式,讲了 " 万能应用 " 这种千亿美元估值的叙事;中国模式的核心逻辑截然不同,其在于用技术嵌入现有场景,提升效率,通过场景生态构筑竞争力。
目前,中国模式正在悄然重塑全球 AI 估值的底层逻辑。这点从投资的角度很好理解,技术水平再领先、模型效果再酷炫,若不能提升客户留存,技术最终就无法变现,业务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也只是一场幻想。
因此在发展方向上,能够通过搭建 AI" 基础设施 " 来服务场景,并真正创造便利和价值的 AI 企业,将在这一轮竞争中率先突围。而这正是云知声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在招股书中,云知声提到公司的价值已在 " 生活 " 和 " 医疗 " 两大核心场景得到了充分验证。
从场景渗透这一指标来看,在生活领域,云知声的 AI 解决方案已在交通、商业空间、酒店及住宅等细分场景得到广泛落地,2024 年服务客户数量升至 411 家。在医疗领域,云知声 2024 年覆盖了 166 家医疗客户,医疗业务收入占比从 2022 年的 18.9% 提升至 2024 年的 21.2%。
从效率指标来看,在生活领域中,公司语音售票系统将深圳地铁购票效率提升 10 倍;在医疗领域,病历语音输入系统将病历录入效率提升 4-6 倍,病历质控系统将质量审核时间减少 80%,而具备 " 降本提质 " 价值的标的往往受到投资者青睐。
从生态贡献度指标来看,云知声通过 MaaS(模型即服务)模式,快速覆盖客户需求,2024 年外部 API 月调用峰值突破 10 亿次,AI 芯片年销量达 3600 万颗。公司在技术上具备规模化输出的能力,未来也将成为估值的重要锚点。
可以看到,当评估 AI 企业价值的体系出现范式转移,从传统维度(模型参数、算力投入)演进到上述新维度,而云知声能够为下游客户带来完整的场景价值,垂直场景的落地能力和经验积累已经为公司构筑起显著的竞争壁垒。
当然,云知声能够引领 AI 行业范式转移,始终离不开持续推进自身技术体系的建设。
目前,云知声将能力拓展至多模态交互,逐步构建起包括 Atlas AI 基础设施、云知大脑及 AI 应用解决方案在内的全栈式能力架构。公司 2023 年发布的自研大模型 " 山海 ",2024 年依托该模型服务客户的收入达到 7420 万,已经签订的合作意向超过 3 亿元,将源源不断转化为公司实际收入。
可以预见,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提速、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迈入 " 深水区 ",云知声有望凭借在生活、医疗场景的优势卡位,持续扩大份额,其领先地位由此得到夯实。同时凭借完整的 AI 基础设施,云知声未来有能力覆盖更多垂直场景的需求,不断抬高收入天花板。
市场端壁垒不容忽视,募资用途揭示未来增长蓝图
投资者在评估投资标的时,有个核心因素容易被忽略的,企业难以突破的壁垒还在于市场端。
过去每当大家谈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时,主要看的是企业难以被模仿的能力,而实际上,持续的客户资源积累和长期信任关系建立,是公司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失的部分。
目前,云知声展现出极强的客户黏性,2024 年服务 576 家客户,其中客户留存率约 70%,意味着公司未来收获高价值订单的确定性十足。
据了解,云知声率先与不同行业的头部企业(云知声称之为 " 灯塔客户 ")建立合作,比如家电的格力、康养的平安科技、医疗服务的北京协和医院、医保的中国人保等,由此不断扩大公司的 " 朋友圈 "。
这些灯塔客户往往是行业中较快推进数字化转型、AI 技术应用的企业,云知声通过合作将获得垂直行业内的经验,这些经验反哺云知声能够快速识别常见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加快部署。
未来,服务可持续且高质量的客户群体,云知声得以持续释放规模效益,给规模和收入稳步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此外,从本次 IPO 募资情况来看,募集资金净额的用途方向将继续聚焦技术强化与场景渗透,分出三大战略方向:推动 Atlas AI 算力提升,满足模型训练需求,保持领先的技术竞争力;拓宽应用场景到更多高价值领域,提升收入来源广度;拓展国际化布局,抓住庞大的全球市场空间。
而从募资金额各用途的资金占比看,云知声未来有望将近半数资金用于商业化,可见管理层对于公司有着明确的发展规划,积极提升公司的 " 造血 " 能力。
因此作为投资者,可以更多期待云知声未来几年交出超预期的业绩增长,若后续业绩层面的表现持续得到数据验证,公司上市后的内在价值有望迎来更多增长。
结语:
云知声成功上市对 AI 产业发展来说极具意义。
中国 AI 产业变革正从单纯的技术崇拜到敬畏场景价值,从盲目烧钱到追求高质量发展。以云知声为代表的中国 AI 企业,赋能各行业的效率提升与体验升级,正在重塑全球资本对 AI 的认知,真正有价值的 AI 应该是 " 接地气 " 的、深入场景的数字基础设施。
从估值逻辑的变化看,中国 AI 产业的核心资产,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 " 定价锚 ",比如闭环的商业模式、逐步加快的盈利兑现节奏。对于云知声,从其财务表现、技术实力以及未来布局看,无疑是 AI 赛道里的价值标的,值得投资者长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