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尺度商业 1小时前

新能源巨头远景遭全方位模仿碰瓷,法院判决仍未阻止侵权

现实生活中,同名的人并不少。有时候同名的人遇到一起,两人还会会心一笑。但是,如果有一个与你同名的人,与你梳一样的发型,与你穿一样的衣服,并通过整容连长相都与你十分接近,是不是让人不寒而栗?

如果说上面只是一个假设的话,在商业世界这样的案例则真切发生着。一家企业不仅与另一家知名公司名称相似,还要 " 克隆 " 后者的标志、业务范围、公司简称,这种行为无论如何都难言善意。近日,知名的新能源企业远景能源就遇上了这么一件 " 糟心事儿 "。

从名字上看," 远景 " 两个字有着良好的寓意,在商业世界中比较常见,用这两个字注册公司的企业也并不少。但是如果提到 " 远景能源 "、" 远景 + 风电 "、" 远景 + 储能 "、" 远景 + 氢能 "、" 远景 + 零碳产业园 " 这些组合词,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远景能源有限公司(即 " 远景能源 "),集团对外则整体以 " 远景科技集团 " 名称标志出现并宣发。

但有一家名为远景投资集团的公司及相关数家主体,从 2022 年起,先后通过变更公司名称,更改经营范围,甚至设立多家公司名称中含有 " 远景能源 "、" 远景动力 "、" 远景科技 " 的子公司,全方位模仿远景能源的公司架构。最终,忍无可忍的远景能源将这家公司以及关联企业告上了法庭。

这起案子之所以备受关注,背后还有一个背景。4 月 3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获得通过,该法律的第三十三条明确指出,国家加强对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原始创新的保护;加大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依法查处侵犯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和侵犯商业秘密、仿冒混淆等违法行为。

这一条可谓是切中民营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的痛点。在日常现实中,一些山寨品牌、山寨货,让合法合规的民营企业苦不堪言,自己辛辛苦苦创立的品牌被侵权方略加改动," 摇身一变 " 便可在市场上浑水摸鱼。

民营经济促进法专门拿出章节对侵犯商标专用权等行为进行规范,凸显了国家层面对相关违法现象的高度重视。

远景能源与远景投资集团案件最终的影响和走向,或可成为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后,如何有效保护民营企业商标专用权的典型案例。

全方位模仿!

农业公司主业变更成能源风电

" 李逵 " 何以遇到 " 李鬼 "?先看一下双方的真实面目和历史沿革。

现在被众人所知的远景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8 年 3 月 19 日,经营范围主要为风力发电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等。

在之后发展的近 20 年间,远景能源规模越做越大,成立了远景科技集团,集团业务范围从风电设备拓展至智能电池科技、智能物联操作系统,百亿碳中和基金管理以及电动方程式车队。官网显示,远景科技集团设有远景能源、远景动力、远景智能、远景创投四大业务板块。

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 全球独角兽榜》中,远景能源以 850 亿估值位列第 34 位,排名高于大疆。远景动力和远景智能分别估值高达 675 亿元和 255 亿元。

远景能源已经连续多年进入中国 500 强。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 2024 中国企业 500 强榜单显示,远景能源以营收 805 亿元列 304 位。

早在 2011-2014 年期间,远景能源就在能源生产、发电机出租、气象或风力的金属桨叶、发电机、发电机组、风力发电设备等多个领域注册了 " 远景能源 " 商标,目前依然有效。

再来了解下另一位当事方——远景投资集团公司。尺度商业且将该公司有历史沿革、参股、关联等衍生的各类公司,统一称之为 " 远景投资系 "。

这家公司成立于 2004 年 12 月 6 日,最早公司名称为北京一零一远景教育投资有限公司。2006 年 12 月变更为远景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并在 2011 年 11 月变更为远景投资集团公司,集团简称为远景集团。经营范围为:房地产咨询;会议服务;企业管理;承办展览展示活动;货物进出口、代理进出口、技术进出口。

这家公司注册时间更早,名字与远景能源相近,但业务完全不同。因此在较长时间内,两家公司井水不犯河水。客观上,如果没有后面的一通操作猛如虎,直接在标识标志名称再附加业务范围和介绍等各个对外宣发维度,即全面模仿远景能源抑或远景科技集团,那公司名号接近甚至雷同也都相安无事。

2022 年 7 月,远景投资集团公司成立了一家名为 " 远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的企业,经营范围主要包括休闲观光活动;园林绿化施工;农副产品销售;互联网销售;农业机械制造等。从业务上看是完全是一家农业科技公司。

但之后事情的发展则出乎意料。从 2022 年开始,远景投资集团公司开始了令人难以理解的操作,各种 " 模仿 " 国内外知名度高企的远景能源。2022 年 9 月,远景农业又更名为 " 远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新的经营范围覆盖了储能技术服务、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生物质能技术服务、物联网技术研发等领域。

之后在 2022 年 10 月和 2023 年 7 月,这家公司经营范围新增了风力发电技术服务、海上陆上风力发电机组销售、海上风电相关系统研发、风电场相关系统研发等。这个时候,业务范围变得与远景能源极为相似。

同时,在该公司官方网页上,突出使用了 " 远景科技集团 "、" 远景科技 "、" 远景动力 " 标识,网页内容宣传涉及智能风电系统、智能光伏系统等领域服务,页面设计及宣传文案与远景能源也高度近似。

此外," 远景投资系 " 还设立了与远景能源关联公司名称相同或高度近似的 " 远景能源(海南)有限公司 ",全面模仿远景能源的公司架构。

2023 年,忍无可忍的远景能源分别对 " 远景投资系 " 所属的 " 远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远景能源(海南)有限公司 " 的侵权行为陆续提起民事诉讼,海南法院二审认为远景海南公司构成不正当竞争,北京法院二审认为 " 远景投资系 " 所属的 " 远景科技集团 " 构成商标侵害、不正当竞争,同时两地法院判决均要求 " 远景投资系 " 所属上述两家公司停止使用带有 " 远景 " 字样的企业名称。

即便法院做出了相关判决,但令人再次没想到的是,远景投资集团公司的侵权行为并没有终止,反而变本加厉了。

判决后 " 侵权 " 仍未止息,

顶风模仿背后意欲何为?

在法院判决侵权后,远景投资集团公司不仅没有完全注销原有注册的名称涉及 " 远景能源 "、" 远景动力 " 的公司,还继续通过改公司名的形式推出 " 远景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远景动力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等企业。

同时在其官网上,远景投资集团公司使用 " 远景投资集团 " 标识宣传新能源投资业务,官网一些图片甚至都是之前远景能源抑或远景科技集团公司使用过的相同图片,并继续突出使用 " 远景 " 字号,宣传其聚焦光伏、风能、储能、氢能等新能源赛道,投资零碳产业园等。

图片来源:远景投资集团公司官网截图

远景投资集团公司官网新能源投资项目板块中,其在 " 新能源类:智能风电、光伏和储能新能源 " 有如下内容介绍:

" 参与某创新高科技企业的投资与运作,该公司致力于提供新能源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深耕风电光伏储能技术,在美国、丹麦、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地设立研发中心,与国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深度合作,集聚行业领军院士专家与研发团队,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体系 "。

远景能源认为,上述行为及内容与自己注册的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相同或类似,容易让公众误以为相关服务由远景能源提供,或误认为远景能源与该公司存在特定联系,构成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2024 年 9 月,远景能源将远景投资集团公司告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远景投资集团公司辩称公司使用 " 远景 " 字号远早于远景能源、商标不构成近似、新能源板块内容介绍隐去投资项目名称属于客观描述,仅需在描述特定业务上使用完整企业名称就可避免混淆等。

但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远景投资集团公司在官网上使用 " 远景投资集团 " 标识宣传资产布局介绍新能源、风电、光伏和储能等项目侵害了远景能源的涉案注册商标专用权。

法院同时判断,远景投资集团公司主观上存在攀附在后注册的远景能源公司的涉案商标商誉的恶意。虽然其使用 " 远景 " 商号更早,但其从 2022 年才开始从事新能源业务,并在 2023 年 9 月更新官网内容,实际上攀附了远景能源商标商誉。

法院认为,远景投资集团公司在两公司被判决侵害商标或不正当竞争后,仍继续实施侵权行为,存在明显的主观恶意。

因此,在经审理后,法院判决远景投资集团公司停止在官网上使用 " 远景投资集团 " 标识宣传能源科技相关业务,停止使用 " 远景 " 字号从事能源科技相关业务,并赔偿远景能源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 50 万元。

不过,对于一审判决,远景投资集团公司不服选择上诉,目前该二审案件仍在审理之中。

目前来看,远景投资集团公司旗下多家名为 " 远景 " 的公司已注销,但仍有数家名称中涉及 " 远景动力 "、" 远景科技 " 等字眼的关联公司依然存续,远景能源的维权之路并未结束。

结语:

保护民营企业,应有效惩处李鬼恶意侵权

远景能源与远景投资集团的官司,由于远景投资集团的上诉仍在进行中,但从以往多地法院的判决中,可以看到,远景投资集团的一系列行为被认定为商标专用权侵权。

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正在专心做好自己的事,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主体承担着重要角色。市场经济允许竞争,但更需要的是合法合规的竞争,更不是恶意侵权仿冒。

民营企业的壮大与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创新以及研发的投入,这些真金白银的成本,最终会以品牌及知识产权反馈给企业。

倘若民营企业的品牌、商标、知识产权等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市场上 " 李鬼 " 横行,必将会给企业家的创新积极性带来极大的打击,最终受损的是整个市场的创新能力和活力。

远景能源遭遇的侵权并不是孤例。市场期待,以此案为鉴,针对企业的商标及知识产权的侵权得到法律的有效惩处,让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心无旁骛地创品牌、搞创新,让更多的新质生产力在民营企业中涌现。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尺度商业

尺度商业

尺度,价值为尺,投资有度。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