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雷锋网 23小时前

对话小马智行 CTO 楼天城:AI 本质不是低价竞争,第七代 Robotaxi 卷服务不卷价格

5 月初,小马智行与 Uber 宣布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小马智行 Robotaxi 服务和车队将在今年下半年接入 Uber 平台,共同加速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双方合作将于今年在中东市场率先启动,未来计划逐步扩展至更多国际市场。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小马智行首发第七代车规级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方案,三款第七代 Robotaxi 家族量产车型也首次集体对外亮相。这套方案拥有 100% 车规级零部件,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前代下降 70%,搭载六类量产传感器,包括 9 颗激光雷达、14 颗摄像头、4 颗毫米波雷达,以及 4 颗麦克风、2 颗涉水传感器和 1 套碰撞传感器。

从 2023 年起,小马智行启动代号 " 昆仑 " 计划。

2023 年 8 月,小马智行与丰田中国、广汽丰田宣布投入 10 亿元成立合资公司骓丰智能科技,基于丰田铂智 4X 合力打造首款第七代 Robotaxi 车型。目前小马智行首批丰田铂智 4X Robotaxi 已开展路测。

2024 年 11 月和 12 月,随着小马智行分别与北汽新能源、广汽埃安官宣 Robotaxi 量产合作,本次车展上第七代 Robotaxi 家族有了两位新成员——北汽极狐阿尔法 T5 Robotaxi 和广汽埃安霸王龙 Robotaxi。

据小马智行方面表示,目前已实现 50 万小时无人运营的目标。小马智行 CTO 楼天城表示,能达到 50 万小时规模的无人运营公司,才是在牌桌之上的公司。

Robotaxi 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谈及商业化的阶段。中国于 2024 年 7 月启动 " 车路云一体化 " 试点城市计划,推动道路智能化改造和法规完善,为 Robotaxi 提供基础设施保障。美国加州、亚利桑那州等地通过发放全无人驾驶牌照,率先建立商业化监管框架。

目前,小马智行已经在北上广深四座城市开展服务。楼天城表示,目前需要足够聚焦," 在这四个城市,我既想做到有足够多的车辆运营,也能保证未来的盈利空间。 "

以下为楼天城上海车展的访谈实录,雷峰网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和整理

提问:可以聊聊现在比较热的概念—— VLA 吗?

楼天城:简而言之,VLA 不是 L4,在 L4 上基本帮不上忙。原因在于,一个模型有两种东西,一个是能力,一个是本身的属性。

VLA 的属性就是遇到各种再复杂的情况,也能给个大差不差的反馈。VLA 就像是一个全科大夫,但是 L4 需要的是专科,VLA 再强也看不了专科病。我再举一个例子。VLA 像是博尔特这样优秀的短跑运动员。但是让他长跑,表现肯定很差。运动员有长跑和短跑两种属性,和他强不强是两种概念。

过于两年,我们技术中的变革有两个,一个是端到端,一个是世界模型。世界模型在机器学习领域有 30 年的历史,我们用了有 5 年时间,Waymo 比我们略早,百度跟我们同时期。我没有意识到大家不知道这个东西,所以我在去年底提了一下。

为什么没意识到,是因为世界模型在机器人领域非常常见。只要脱离人独立完成一件事,基本都要用世界模型的概念。

世界模型的理念就是不同的人生学习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教育模式,称之为模仿学习,优点是非常快,没有不确定因素,缺点也很明显,很难超过老师。另一种是强化学习,老师也不会做,但是老师给你创造试验环境,让学生自己摸索。

所有 L4 公司用的是强化学习,在行业中有 4、5 年共识。我记得我们第一次开写小马的世界模型还是在 2020 年前,这个时间点比较明确。

提问:无人驾驶运营成本已经比人类更低了吗?

楼天城:我们展示的第七代 Robotaxi 就能实现。因为这一代之前的硬件成本比较贵。这个过程有两个大里程碑,第一是去掉人,第二个是用车规化量产的硬件。这一代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提问:今年工信部给 L2 辅助驾驶、自动驾驶行业泼冷水,这是不是好事?

楼天城:我觉得之前存在宣传上的误区,政策很好地引导行业发展。今天我提了这个一些观点。车上的硬件如果跑了几万小时很可能失效。为什么很多车厂提到功能安全,就是因为要处理硬件失效的情况。我们已经开了 50 万小时,发生过很多失效的事情。但我们就算零部件失效了,车辆也能安全带你回家,我们做了冗余设置。

提问:目前北美有一个草案,特别提到只要有 5G 云代驾的都不能取得载人的资格,怎么看待这件事?

楼天城:这是一个伪概念,我从不会以任何方式尝试云代驾的逻辑。先不管成本怎么算,你不知道云代驾需要的网费是什么概念,这个对网络要求非常高。给个概念,云代驾可能是 10 倍车辆的价钱,而且网络是很不稳定的,今天上午就断了好几次网。云代驾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做的判断也是有误差的。

小马从第一天就没有尝试过任何代驾的概念,我们也有远程,但可以认为我们是一个客服,绝不会操作车。其他家像 Waymo 也完全没有做过。

提问:能不能拆解一下,现在小马每辆车有多少单?套件成本是多少?

楼天城:我们每辆车每天有 15 单。现在单量不够高是因为车辆的接单时间长,体验还差一些。达到千单级别,现在这款车出来就可以达到这个状态。

成本不能对外讲绝对数字,但是相对来说比上一代降低了 70%(自动驾驶套件的成本),全都是车规的价,比如激光雷达用的是理想同款,自动驾驶域控芯片用的是蔚来同款,加起来不会特别贵的。我们是上市公司,成本下降是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提问:会完全自己运营,还是跟其他公司一同运营?

楼天城:现在是一个混合的状态,我们自己有 app 在运营,小程序也可以。但是像如祺、高德这样的平台我们都进入了。我们是他们的运力,他们也可以把单导给我们。我们并不担心单量,因为有这些平台,单都接不过来。

提问:安全事件的问题会不会对 Robotaxi 规模化发展带来一些限制,或者是受到相应的阻碍?

楼天城:让大家有最好的安全意识对我们是有帮助的,否则我们做出来的安全就是白做了。原来我们做的很亮眼的东西,现在大家都理解。例如,路上的纸板纸箱。有的纸箱很小,车辆可以从中间压过去。如果是很大的纸箱要避开时,就要避免撞到别的车。但是在我们开的 50 万小时里,有的纸箱里会有小动物,不是所有纸箱都能压。

所以避让纸箱,需要系统在几秒之内判断,这是一个飞的纸箱还是像有东西的纸箱。这种能力很多系统都没有,甚至我觉得 Waymo 也没有做的太好。当这些事情受到关注,行业也得到了很好的正向促进。

提问:今年被认为是 L3 量产的元年,这也是大部分 L2 玩家今年要讲的新故事,这个东西您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吗?

楼天城:L2 现在非常明显的引导到 " 成本优化 ",强调平权。而 L3 想要有比 L2 更高的功能,确实要考虑不再依赖人。我们仔细思考过 L3 这件事,但是我觉得现在 L3 的思考还是有非常重 L2 的影子,同时大家对 L4 的理解也有偏差。

提问:AGI 这一两年具备比较好的商业模式吗?从软件和硬件来说,能快速实现吗?

楼天城:AGI 就是通用人工智能,我觉得它会经历自动驾驶一样的真空期,它如何过真空期要打一个问号。

什么叫真空期?今天具身做很多展示,拍很多视频,看着很炫酷。今年 OK,明年呢?明年继续拍,后年呢?总会到一个大家对于视频、demo 麻木的状态。到下一个节点——真正商业化,也需要考虑很多长尾问题。

这个过程中有很长时间的真空期。三年时间对外展示不了任何进展,有多少公司能撑过去?非常困难。然后才是应用的价值,大家愿不愿意为它买单。

这两个挑战都是自动驾驶曾经遭遇过的,因为我经历过,我知道有多困难,AGI 躲不掉。自动驾驶恐怕是 AGI 领域中最 pioneer 的应用,没有比 Robotaxi 更好落地应用的,连这一方面都做不到的话,我相信那家一定不在牌桌上。

提问:年初的时候小马去了中东,我们会把车型出海吗?

楼天城:我们在海外布局的顺序是韩国、新加坡,大陆之外的香港,还有中东、欧洲,我们都有布局。今年也许国内有很大的市场。但是三年以后,我希望海外是一个巨大的提升点。但是为了三年后的海外增长,就得今天开始布局。

提问:第七代 Robotaxi 打车的定价如何定?

楼天城:简单来说,我们会定在一个相对比较高的价格。我一直坚信,AI 应该为大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AI 的意义不是把很多事情卷的价格更低。所以我希望用高质量的服务去收合理的价格。比如,提供专车服务收优享的钱,肯定是这个级别的,绝不会往下去做。

我一直觉得,只是为了提升销量不是 AI 的目的,AI 还是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改善我们的生活。

提问:怎么吸引用户去坐我们的车辆?

楼天城:一定是有好的服务。比如说这是一个私密空间,并且驾驶能力是非常一致的。有的时候你坐车,今天和明天的司机体验都不一样,一种好的体验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在好的体验的前提下,是一个相对还优惠的价格。我们在北京遇到一个很神奇的用户,他每天中午都打一趟我们的车,起点终点一样。我就想这个哥们是干嘛呢?我就去找他,他说中午想找个地方睡一觉,没有地方打盹,就打我们车睡一觉。我说我们的车还能干这个。

但我们的产品改造还是以更多客户的需求作为主要策略来源,不会专门为某一个用户去改。不同国家的打车价格不一样。日韩挺高的,中东不明显,新加坡很高。总体上来说,打车单价高的地方是吸引我们的。至少两三年后,单价对应的是利润,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

提问:我们会不会把我们的技术未来复用在机器人上?

楼天城:现在我先说 " 不 ",至少我们现在没有任何具身智能的计划,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技术不通用。我觉得自动驾驶是机器人领域最好落地的东西,如果连自动驾驶都做不到,什么都无从谈起。而且具身智能需要蛰伏更长的时间。

大家觉得,技术是一个很难的点。3 到 5 年的时间,很难有团队坚持下来。很多互联网巨头资金充裕,但是不要说 3 年了,3 个月不出东西老板就要找你。

对于我而言,我也很累,我今天给投资人讲这个,下一次讲什么?过一年之后我跟投资人说我没有进展,你觉得投资人会怎么想你?所以都有这个压力。所以,需要找真正懂这件事的合作伙伴。

提问:具身智能的创业浪潮是自动驾驶的失败者联盟,您同意这个说法吗?

楼天城:首先创业失败是很正常的事,犯不着叫 " 失败者联盟 "。创业有一些磕磕碰碰很正常。具身智能今天的状态和自动驾驶 2018 年的状态非常像,我非常怀念那个时候。但是我也知道到 2019 年会发生什么。

自动驾驶有一个很重要的红利,就是我们蛰伏的那几年是疫情。疫情的时候,大家心态比较平淡,帮助团队撑过了那段真空期。否则在快速发展的时候,今天人家做了什么,你怎么不做。如果我说稍等,团队可能就撑不住了。

提问:像 Robotaxi 如果说投入量大了之后是怎么来监管呢?是按照出租车监管还是网约车监管,政府是不是对投放数量有要求?

楼天城:政府甚至都有自动驾驶的部门,就是自驾办专门来监管。首先我们是有牌照的,要缴税的。他会利用一些已有的法规来进行修改,比如说定责、牌照怎么发,个人驾驶证是 12 分,但是企业不能说 12 分,但是他会有一个比如说出了事故就扣分,扣没了就考照,除了事故之后如何定损、定责,各地有一套这样的东西。下一步可能会有突破,现在还是在各个城市,但是这方面相对来说都已经很健全了。

提问:今天最新一代的车型添加了极狐和广汽的车型,基本架构似乎和阿波罗 5 代是差不多的,这个怎么来理解,是我们比阿波罗落后了一代,还是说我们才是最适合的?

楼天城:是一个节奏的区别,我估计 RT 6 已经触碰到问题的答案了。对我来说,更看重降本后再上规模,或者说我也只能这么做。不同公司的发展节奏不同,或许他上规模早一些,但是我降本会比他早一些。你看 RT 6,大家都是用的同样的东西,成本是我们是有共识的。但是不同的点,是我们在车规上走的更极致,我们现在这代车所有的零部件 100% 是车规级,其他家一定没有做大。

提问:车位到车位是不是现在 L2 的极限。L2 和 L4 之间是不是有一些技术壁垒,不管 L2 上多大的量也不会升维变成 L4?

楼天城:简单来说 " 是 ",但是我还是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车位到车位是一种产品的形式,他真正到不了的是,它永远没有办法一直自己掌握,终究会有一些时候要让人来介入。这件事情它永远没有办法跨越。

换句话说,L4 的安全及格线很好说,就是满分线。当然,满分线不是无穷大,因为我不撞别人别人会撞我。因为满分不可能被超越了,L4 真正的挑战是在这里。而这件事情,L2 上差得非常远。这几年大家讲的都是平权、是成本,都没有再继续优化 " 安全 " 这件事情。所以它根本过不了 L4 及格线,而且会越差越远。

究其原因是背后的做法,就回到我之前举的长跑、短跑的例子,你腿部肌肉都不一样,短跑跑得越好,越难成为专业长跑选手,博尔特永远不会成为专业长跑选手。

提问:车企卷到最后发现 L2 已经无路可走了,会不会转向 L4?

楼天城:任何公司都可以在某一天决定突然做 L4,但 L2 不会做着做着突然变成 L4。世界模型这些东西,本质上是 AI 人才和算力的把握。这些是 IT 公司更擅长的事情。如果说车厂卷不动 L2 要做 L4,需要把 L4 公司走过的路都要走一遍。并不是说因为有什么基础就可以走得更快。

世界模型是一个虚拟世界,真实数据不是干这个的,也不是用来模仿的。所以我的观点是任何家都可以做,IT 背景的公司可以做得更快。

提问:当平衡点到了,很多的 IT 大厂切进来,小马智行如何去应对呢?

楼天城:我们有很多时间领先性,他要做技术很长时间才可以。如果说我们一起做服务的东西,做车载增值,这些都可以,甚至车上的广告都可以。但是如果是车上本身的驾驶技术,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比如说我们用了 8 年时间,它快一些,比如说用 5 年时间,但是 5 年之后,这个市场早就不同了,这个时间差是很难被追上的。我只是说如果说现在新做的话,相对来说 IT 公司相比车厂会做得更好一些,至于说他有没有这个决心是另外一回事。

提问:特斯拉的 Robotaxi 是要把方向盘之类的部件拿掉,到什么样的量级可以实现?

楼天城:要万级以后。这也是我很想发生的事情。因为我是做技术的,特斯拉按结果来看他不在牌桌上,他只是说他某天可以很快到桌上。一个做技术人的表示,你上了桌再教别人打牌。

提问:辅助驾驶供应商跟我们说,如果把 L4 的方法下放到 L2 辅助驾驶的成本会很高。

楼天城:不仅如此,也有很大的问题的。成本高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另外,人类开车并不好。我个人是围棋爱好者。当年 AI 就是由 AlphaGo 这个故事开始的,现在叫 Master 了。我看 Master 下了一步我不懂的棋,第一反应是我太蠢了,我水平不够。

今天,我们 L4 的车已经出现这个情况了,很多人觉得怎么这么开。我说是你开得太差了。但是 L2 不能这样,因为 L2 的用户绝不会觉得是自己开得差,因为助手就是要为主人帮好忙。所以我在三个月之前说的一句话是 L2 做得越好,距离 L4 越远,反过来也是。

提问:会不会出现一种情况,开城数量越多,盈利时间周期往后推迟,开城速度跟盈利点现在考虑哪一个更多一些?

楼天城:简单来说答案 " 是 ",开城越多的话是会影响盈利点。首先是分散,一个区域内的车变少了,服务质量变少了,盈利能力就下降了。

其次,城市之间的盈利性也不同,为什么我们做北上广深,这就是中国最高的四个城市。一些城市的司机每天收入不高,所以需要聚焦。作为一家初创公司,聚焦四个城市也增加曝光。单纯从盈利来说,你说的是对的,太分散会影响盈利时间点。

从驾驶能力上,不同城市在 L4 领域的差别不大。L2 覆盖 100、200 个城市是不一样的。但是 L4 的泛化性非常好,因为 L4 的关键是解决极端场景。不同国家的不守规矩的人是一样的。

不多开城的决定,是一个商务层面的决定。我们只有四个一线城市,而且四个一线城市都是非常支持的。中国城市的密集程度超过美国,我没有必要扩到很多城市,把中国四个大城市做完已经非常多了。在这四个城市,我既想做到有足够多的车辆运营,也能保证未来的盈利空间。 雷峰网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