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高校陆续公布 2025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名单,研究生招生工作渐近尾声。与此同时,社交平台上新一轮考研宣传热潮涌动,众多考研培训机构纷纷晒出 " 战绩 ",用 " 高分上岸 "" 独家资料 "" 保过协议 " 等极具诱惑力的宣传语吸引考生。然而,火爆的考研培训市场背后,实则暗藏诸多乱象。
"
虚假宣传:精心编织的陷阱
四川成都应届毕业生潘潘在备考期间就掉进了虚假宣传的陷阱。2024 年 7 月,潘潘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金融学考研网课资源包,添加店铺售后客服后,看到对方在朋友圈发布督学服务广告,宣称能提供 " 全程内部绝密资料 " 及 " 个性化学习计划 ",零基础全程班通过率高达 91.8%。起初潘潘有所顾虑,但一个月后,因身体不适导致备考进度严重受阻,心急如焚的她联系客服报名,未查验机构资质也未签订任何协议就支付了 5499 元。
正式服务开始后,潘潘发现问题接踵而至。客服要求她填写的学习情况调研表,她本以为是为了制定个性化计划,结果收到的却是通用的复习模板,且模板中要求使用的教材与她实际备考采用的参考书目完全不符。督学课程质量更是让她大失所望,在一对多学习群里,老师对她提出的修改教学计划的诉求置若罔闻,每天只是机械地发一些简单的英语词汇让她背诵,毫无针对性辅导可言。所谓的 " 绝密资料 "" 考研秘籍 ",不过是盗版的网盘资料和刷题小程序。当潘潘提出退费时,机构以 " 定制服务 " 为由拒绝。潘潘在社交平台分享遭遇后,不少考生表示自己也遇到过相同的套路。有人在 12315 平台检索该机构,发现有多条投诉记录,但该电商平台店铺仍在正常经营。
湖北武汉考生李涵也遭遇了类似的虚假宣传套路。她花高价购买了某机构的 " 全真模拟考 " 服务,对方承诺聘请不同院校 " 名师 " 命题,还能 " 精准把握目标院校命题规律 "。可拿到试卷后,李涵发现试题涉嫌抄袭其他机构的公开资料,部分答案解析甚至照搬已发表论文。在社交平台上,以 " 考研机构避雷 " 为关键词搜索,相关话题阅读量超千万次,考生投诉集中在 " 名师实为在校生 "" 资料高度雷同 "" 作业批改质量较差且二次批改需额外收费 " 等问题。
2025 年考研英语一引发轩然大波,考生哀嚎 " 史上最难 ",网红名师接连翻车," 英一事变 " 撕开名师考神人设,留下买课学生错愕迷茫且退款无门。
考研出分后,英语名师何某文第一时间晒出 89 分成绩,在考生普遍喊难的背景下,这一成绩以断崖之势碾压众人。其所在文都机构广发喜报,称其为 " 英语一全国最高分 ",以此吸引考生买课。然而,同行周某成当场拆台,指出何某文的考研成绩页面是粗糙的 P 图。面对质疑,何某文删视频、清空社交媒体账号,周某成还晒出其私下求和被拒的截图。某机构火速 " 甩锅 ",称何某文非全职老师。一天后,何某文声明承认造假,实际分数仅 71 分,造假原因是想维系教学可信力和影响力,随后选择退网。
另一位名师田某自称 " 北外学霸 ",参加考研英语考试后,被问及分数时却称 " 没做题,只是去背题 ",这一清奇脑回路遭考生质疑,如同 " 报课学游泳,教练不下水 "。考研数学名师汤某凤跨学科 " 开撕 ",称 "0 分也是分 ",田某连夜删掉社交账号上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的毕业院校信息标签。汤家凤表示发声是为端正教育态度,在年轻人面前讲诚信。
这场闹剧被称为 " 英一事变 ",表面是名师互撕,实则揭开考研教培行业 " 遮羞布 "。机构重营销轻课程研发,50% 的钱砸在广告和人设打造上,课程研发仅占 10%;名师成网红,精修形象、伪造上岸率、剪辑 " 高光语录 ",甚至卖虚拟商品;备考群饭圈化,学生为维护 " 偶像名师 " 疯狂互撕。
刘念将自己的经历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多名有相似遭遇的学生纷纷与她联系。其中一名花 5600 元报了全程班的学员反映,直到辅导结束,学姐都未完成基础教材的讲授。更有刘念报考院校的学生私信透露,这个 " 学姐 " 根本不是刘念报考专业的在读学生。
刘念向电商平台申请信息披露,结果发现店铺注册经营者竟是一名 60 岁的老年人。她将这些信息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希望学姐退还学费并公开道歉。然而,该学姐不仅否认,还继续在各个平台发布招生广告。有人试图联系该学姐验证身份,在说明来意后就被对方拉黑了。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举办教育培训机构需经审批取得《办学许可证》并完成登记取得营业执照,许多高校也明文禁止在校学生开设辅导课程。但实际情况是,仍有不少在校学生偷偷开设相关辅导课程,校方对这些违规账号的追查存在技术难点,导致大量没有办学资质的 " 个人导师 " 存在且真假难辨。有考生反映,在自己报的考研班上,学姐会直接录屏所在高校老师的上课 PPT 作为考研素材。
面对考研机构的种种乱象,考生们想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困难重重。北京大学生林晓备战考研期间,在某社交平台上刷到了自称通过率极高的 " 优学 ×× " 考研机构,在进一步沟通后,对方称可以提供 " 保过 " 服务,若考试未通过,机构将全额退费。林晓交了 28800 元学费,报名了该机构的 " 保过班 "。
考研成绩公布后,林晓总分差 23 分,未达到录取分数线。她依据协议向机构申请退费,却遭到拒绝。售后客服先是表示林晓上课出勤率低于 80% 不予退费。之后,机构又以专业课分数不达标,属于个人学习能力问题为由,拒绝退费。客服甚至拿出一沓打印的内部规定,要求林晓签署补充条款,其中新增 " 因学员基础薄弱导致未过线,机构不承担退费责任 "。" 之前说保过,结果没考上后多了这么多不退费的借口,我无法接受。" 反复要求退款未果后,林晓联系律师准备起诉维权。
有人调查发现,多数机构合同条款模糊,退费规则不明,甚至随意增设 " 附加条件 "。尽管部分考生通过诉讼维权,但高昂的时间成本让更多人选择沉默。
考研培训市场乱象频出,考生维权艰难,亟待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让考生能安心备考。(文中名字为化名)
(文章综合法治日报、青海普法、大象新闻等)
新闻与传播
微信号 : media-power
网站:media-learning.com
▇ 新闻传播价值,传播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