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魏建军总爱放开胃口吃一顿面条。高碳水带来的幸福和满足感,不是土生土长的河北人,是体会不到这种快意的。一碗面让灵魂舒畅后,往往需要几个小时的有氧运动抵消热量,这就是魏建军对身体管理的精髓。在幸福和管控中,做人生的自控者。
每年的长城汽车半程马拉松,魏建军的 8 公里赛程,开始跟随的人很多,但和他一起跑完的很少。不快不慢,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来来往往的同行者聊着天、出着汗,魏建军用这种方式,让外界和长城汽车有一个一年一度的相互了解。
2025 年长城马拉松其乐融融,但如果回到三年前,外界看长城是戴着有色眼镜的。人们用放大镜挑剔着长城汽车的这个或那个问题:新能源不赶趟,规模化产品迭代不够快,甚至连魏建军说的一些造车规则,外界都认为过时了。那个时候只有接近长城的人才明白,一个把造车放在挣钱前面的企业,他的脑子里不是外界的热点,而是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周期变化中,自己的生存位置,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 " 穿越周期 "。
从 2022 年到 2025 年,长城从外界眼中的不行到行;从 " 说什么外界不听什么 ",到现在魏建军和所有人打成一片;从当时人们谈长城只谈坦克,到今天哈弗、坦克、魏牌、炮、灵魂的产品和技术遍地开花;从当时的 SUV 领跑者到现在的品类创新全方位领跑者……魏建军在变和不变中,带领长城演绎着一场中国汽车穿越周期的马拉松。用一句话总结,优秀的车企从没有标准配速,只有把路途分解成无数个 " 下一步 ",终点就会在抬脚的间隙中时隐时现。
中国民营车企的 U 型发展周期
商业竞争有两种思维,一种是直线思考方式,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产品销量下滑,直线思考一般采取的措施包括牺牲利润,降低价格;降低首付,放宽账期;强化激励,严格考核;扩展线索,每单必夺。第二种思考方式为 U 型思考,即定义核心问题、洞见问题本质、找到本质解法、制定解决方案。对于产品销量同比下滑,U 型思考产品销量下滑的原因一般包括产品定位是否偏低端,客群价格敏感度是否过高,团队是否不适应价值营销,行业从增量周期是否进入到存量周期,自身技术与组织是否适应外部竞争环境?
比亚迪的 U 型波动最大,比亚迪在 2012 年、2017 年和 2020 年三次遇到发展瓶颈,都是为了搏新能源汽车这条商业赛道。2017 年比亚迪销量跌至过去 5 年谷底,随后在优化燃油车基础上回到年销 50 万辆;2020 年比亚迪销量再次跌至历史谷底的 40.42 万辆,但这次是比亚迪已经看准新能源汽车赛道,彻底放弃不擅长的燃油车体系,换来的是 2021 年销量提升至 72 万辆,2022 年直接突破 184 万辆。
吉利汽车的 U 型发展谷底在 2014 年。由于当时产品体系过乱,吉利内部决心彻底改革技术、产品和品牌谱系。2014 年,吉利汽车销量从上一年的 55 万辆跌至 41.78 万辆。随着内部优化产品、人才和技术体系后,吉利在新产品、新体系下销量快速回升。2015 年吉利汽车销量回升至 50 万辆,2016 年销量增长将近一倍,2018 年到达 150 万辆年销量最高点。
和比亚迪、吉利相比,长城汽车发展历程中没有太大的 U 型周期波动。2015 年,为了筹备品牌向上,长城汽车销量较往年略有回落,但在第二年,长城汽车销量直接从 2015 年的 66 万辆提升至 2016 年的 107 万辆,直到 2021 年的 128 万辆销售高峰。
这么一算,过去十年,长城、吉利、比亚迪各领风骚数几年。产品、体系、技术的换代,造就了中国民营车企三个代表的发展 U 型周期,也让人看到,低点不是车企发展乏力,而是一段体系、技术和产品的换代升级周期。现在,从 2022 年下半年到 2024 年年底,不到 3 年时间里,长城再次经历一轮 U 型周期,这个调整速度在中国汽车历史上仍是最快和最见成效的,这就是长城汽车首席增长官李瑞峰过去一直讲的," 长城深蹲是为了更好的起跳 "。
穿越周期的路上,魏建军做的三件事
汽车是有鄙视链的,有发动机的看不起没发动机的,有大排量发动机的看不起只能造小排量发动机的,有纵置发动机的认为只有横置发动机的企业是有遗憾的。有意思的是,在消费侧说了算的今天,新能源三个字掩盖了所有造车的真相。
从 2020 年到 2025 年,中国汽车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赛道狂奔了 5 年时间,结果大家发现,在 2024 年超过 1200 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中,超过 40% 的产品仍然离不开发动机,而且在增程和插混两个技术路线下,市场同比增幅都以 100% 的速度狂飙。
对零部件集成体量只有 300-500 个的电子消费品行业来说,能在一辆汽车的某几个点上做出调整,对他们都是历史性的创新。因此,我们总能听到一些跨界车企在营销上的慷慨激昂,其实这种激情就是一个集成闭合低的产业进入到更高闭合度行业后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但在汽车行业,这几年人们把这种正常的反应,在热钱、资本和消费失控的左右下变得不正常了。
长城的变,就从 2022 年这个时间点开始,甚至从更早的 2020 年喊出 " 长城能挺过明年 " 这句话开始。干了一辈子汽车,魏建军对危机的嗅觉太敏感了,但连他也没想到,造车秩序会如此失控。
沉默不是无视,而是爆发。从 2022 年下半年开始,魏建军做了三件战略变革的事情,也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汽车。
第二件事,品类创新。汽车是木桶效应的体现者,但最终是要用水检验木桶的实用性的。新能源让汽车同质化,但同质化的背后是技术的趋同。从造车第一天起,魏建军的汽车思想里就是品类创新。无论燃油还是电动,没有乐趣是不可能打动消费者的。说白了,魏建军造车从来不是赚钱思维,而是玩车思维。驾趣性,是长城的第一造车原理。
许多人可能理解不了,魏建军怎么就能放下身价去做这样的改变?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几十甚至上百亿投资干出来的好技和好产品,就是因为在 " 讲 " 这件事上没做好,你不觉得可惜吗?既然这件事现在能影响一个造车企业的商业成果,企业家就应该为结果赴汤蹈火。魏建军做 IP,证明一件事,牛人做什么都牛,因为他的思想左右他的动作,他的动作改变背后企业的走向,他的结果成就他的改变,这是一次哲学意义下的商业循环论。
长城越走越快的秘方
从 2022 年到 2025 年,没有多少人觉得长城汽车变了什么,但我们用一组数据说话。2024 年,长城汽车的营收是 2022 年的 1.47 倍,利润是 2022 年的 1.53 倍,单车平均价格是 2022 年自己的 1.26 倍,分别是吉利单车价格的 1.53 倍、比亚迪的 1.13 倍。
—— END ——
目前已入驻平台
新浪财经|富途牛牛|同花顺|东方财富|雪球
凤凰|腾讯|搜狐|网易|易车|知乎|百家号
商务合作
邮箱 | wzhauto2023@163.com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汽车十三行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