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GPLP犀牛财经 1小时前

美的、海尔、海信筑起千亿护城河 惠而浦断臂 澳柯玛流血 二三线品牌如何破局?

作者:Colin

翻看 2024 年白色家电上市公司的财报就会发现,行业正迎来深刻的 " 折叠时代 ",以美的集团(000333.SZ)、海尔智家(600690.SH)、海信家电(000921.SZ)为首的千亿级巨头,凭借全球化布局与高端化战略,鲸吞 95% 行业利润,而中小品牌在成本挤压与技术代差中艰难求生,二线阵营的惠而浦(600983.SH)断臂求生砍营销换利润,澳柯玛(600336.SH)深陷滞销与现金流危机,长虹、美菱等企业增收不增利,沦为产业链配角……

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看似带来机遇,但智能化、场景化生态的竞争门槛,让缺乏技术纵深的中小玩家被迫直面 " 生死抉择 ",这场 " 智造 " 与 " 制造 " 的维度之战,终将把幸存者名单浓缩至 " 马太效应 " 的终极赢家。

01

千亿俱乐部筑起 " 护城河 " 美的、海尔、海信的 " 降维绞杀 "

当行业还在为均价下滑焦虑时,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海信家电组成的 " 白电三巨头 " 正上演着 " 逆周期狂飙 "。

(美的财报:从上之下分别为,营收 / 净利;B 端业务;国内 / 海外业务营收)

2024 年美的集团 4071.49 亿元营收、385.37 亿元净利润的成绩单,不仅让 B 端业务突破千亿元大关,更以超 40% 的海外收入证明 " 全球白电霸主 " 地位——从巴西的空调生产线到东芝的日系高端市场,其全球化拼图已覆盖 150 多个国家。

海尔智家的 2859.81 亿元营收、187.41 亿元净利润背后,是卡萨帝在高端市场的垄断式统治,以线下零售额为例,卡萨帝品牌冰箱、空调、洗衣机在中国 15000 元以上市场的份额分别为 49%、34%、88%。

相较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海信家电的逆袭则充满了不确定性。2024 年,海信家电实现了 927.46 亿元的营收和 33.48 亿元的净利润,营收、净利润双增的背后却隐忧已现:

一方面是经营现金流的 " 腰斩 " 窘境,其财报显示,2024 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为 51.32 亿元,同比下滑 51.64%;资产负债率为 72.2%,同比增长 2.29%;

另一方面,虽受益于 " 国补 " 的政策利好,在大额补贴的情况下,海信家电实现了 " 黑马突围 ",但要知道的是,无论是 TCL、创维等老牌电视企业在多方面的参数维度上 " 卷 " 出新高度,还是小米、华为等互联网品牌凭借 AI 加持的产品杀入市场竞争,都使海信家电在技术上的竞争壁垒显得愈发薄弱。

反观长虹美菱(000521.SZ),203% 的净利润增速看似亮眼,但 286.01 亿元营收规模却暴露 " 微型巨人 " 尴尬——毛利率 11.2%,意味着每卖 100 元家电仅赚 11 余元,以至于在 2024 年财报发布后,有投资者通过互动平台向长虹美菱提问称," 公司毛利和净利润明显低于白电同业是什么原因,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尽管公司方面回应,"2024 年,家电行业竞争激烈,不存在利益输送的情形。" 但在铜、钢等原材料涨价潮中,这种 " 薄利多销 " 模式随时可能被成本海啸吞没。

事实上,长虹美菱在摆脱 " 薄利多销 " 的困境之外,还需要面对的是白色家电行业销量过于集中于头部企业的挑战,公开信息显示,白色家电行业 CR5(市场占有率前五的公司总和)已升至 85%,这样意味着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海信家电这三巨头早已切走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而如何在残存市场中,找到新的增长,无异于更具紧迫性。

02

惠而浦的 " 断臂求生 " 与澳柯玛的 " 流血不止 "

2024 年二线品牌的生存策略走向两个极端,其中,惠而浦选择 " 断臂求生 ",澳柯玛则陷入 " 慢性失血 "。

惠而浦 2024 年财报显示,全年营收为 36.49 亿元,同比下降 8.85%;净利润为 2.02 亿元,同比增长 148.72%。净利润激增的代价是销售费用暴砍 64.46%。

惠而浦 2024 年除海外业务在营收上出现微增外,在中国地区的营收同比暴跌 77.02%,暴砍营销费用的副作用已现。

(惠而浦 2023 年财报)

(惠而浦 2024 年财报)

不仅如此,在人力成本上动刀子,是惠而浦的另一个降本增效手段。2023 年惠而浦尚有销售人员 326 人,到 2024 年仅剩 113 人,同比下降 65%。惠而浦销售费用中的 " 职工薪酬费用 " 分项也由 2023 年的近 1.2 亿元锐减到 2024 年的 4300 万元,同期海尔智家、美的集团什么水平?根据海尔智家的财报数据,2023-2024 年海尔智家销售人员维持在 1.9 万人左右的水平,变化微乎其微;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美的集团销售人员 1.3 万人。

就在 2024 年初,惠而浦还因为裁员、降薪等问题,引发投资者猜测其是否计划放弃国内市场,当时惠而浦方面曾称不会放弃国内市场,但对于裁员等问题并未做出回应。

而显然,在这场 " 用规模换利润的危险游戏 " 里,相较早已靠 FPA 直驱电机建立技术壁垒的海尔智家,以及用 " 洗烘套装 " 打开高端市场的美的集团,惠而浦的 " 成本控制 " 不过是在透支品牌未来。

(澳柯玛 2024 年财报)

相较惠而浦的断臂求生,澳柯玛的处境更加危险,2024 年营收为 78.16 亿元,同比下降 15.99%;全年净亏损为 4853 万元,同比下降 186.6%。但营收和净利的下滑,还不是致命的问题,更加致命的问题在于研发费率的低下,2024 年研发投入为 2.74 亿元,研发费用率为 3.51%。对比来看,2024 年海信家电研发投入超 34 亿元,研发费用率为 3.72%。

(海信 2024 年财报)

当年轻人开始追捧能语音控制的 " 智能冰吧 " 等新潮产品时,澳柯玛的传统冷柜业务不但要面对要求更加苛刻的年轻人,还要面对小米、小熊等跨界玩家的蚕食,或许对于眼下的澳柯玛来说,相较海外业务," 活下去 " 才是年度的核心 KPI。

结语

白电行业进入 " 折叠时代 ",当美的集团在机器人工厂用机械臂组装空调,当澳柯玛的工人还在手工检测冷柜密封性,两个世界的分化早已不是规模差距,而是 " 智能制造 " 与 " 传统制造 " 的代差。惠而浦的降本增效,不过是延缓了被并购的时间。

当时间来到 2025 年,白电行业的 " 幸存者名单 " 势必也将进一步被加速浓缩,这不是一场简单的 " 大鱼吃小鱼 ",而是 " 快鱼吃慢鱼 "" 智鱼吃笨鱼 " 的多维绞杀——没有技术纵深、效率优势和战略定力的企业,终将消失在 " 马太效应 " 的漩涡里。

▼ 往期精彩回顾 ▼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GPLP犀牛财经

GPLP犀牛财经

理性投资成熟创业,中国LP的乐园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