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惊蛰研究所,作者 | 娅沁
" 马上离开北京去上海,坐标 xx,自提的可以联系 ",90 后女生徐清颜,因工作变动需要从北京迁往上海,4 月 14 日晚上,在小红书上发布了一条二手闲置帖。她把桌子、电视、卷发棒、自拍杆、豆浆机等二十来件闲置物品陆续发在了评论区,价格大多在 50 元以下(原价的 2 到 3 折)。这也是徐清颜在该账号上发出的第二条帖子。
不到一日,该帖就获得了 600 多条评论,账号的关注人数也从寥寥个位数增至 70 余人。" 可能因为我价格确实太低了吧,很多都是全新没用过的,小红书的人很识货。" 徐清颜说,目前已出的闲置超过一半,这样的反应速度让她感到惊讶。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条帖子的评论区,不少网友借楼发布自己的闲置转让信息,还有人求购心仪的闲置好物,自发将评论区变成了一个热闹的 " 闲置集市 "。
从分享生活方式的内容社区扩展到交易闲置物品的二手平台,当小红书被年轻人开发出全新的打开方式,不仅意味着平台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也反映出原有的二手市场有了新的用户需求和痛点。
小红书兴起 " 二手生意 "
过去,卖闲置上专业二手平台是共识;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在小红书挂二手、聊交易,甚至直接在评论区 " 摆摊 "。
在小红书的搜索栏输入 " 二手闲置 ",相关词条的浏览量已突破 15.3 亿,讨论量高达 2498.2 万,且数据仍在持续上涨。从家具家电、服装鞋包、美妆个护,到电子产品、图书音像、玩偶手办,各类常见的二手闲置都能在小红书找到。
庞大的内容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交易故事。有人因为装修想回血,急于转手家中的中古柜、电视柜、落地空调等大件家具;有人下定决心断舍离,给自己衣橱里的闲置衣服找主人;也有人想节约婚礼开支,在婚期前寻找闲置婚纱、敬酒服、婚鞋、喜糖盒……
一位在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生活的华人博主由于工作变动,将闲置的沙发、吸尘器等物品以视频形式发布在了小红书。该博主分享道," 已经在 FB 上卖了一些,想在小红书上碰碰运气。" 该帖发出后,仅过了 10 多分钟便有人来询价。
外部因素也在推动着用户走向小红书。" 小红书对流量的分发会更准确,90% 都是住在附近能自提的。大家可能随手刷到了,发现价格合适,离得也近,很容易成交。" 在徐清颜看来,传统二手交易平台更依赖搜索,并且充斥着职业卖家,其中不乏黄牛,大家反而不容易淘到好货。
此外,全国最大的综合性二手交易平台闲鱼自 2024 年 7 月宣布对所有商家收取 0.6% 的手续费后,不少忠实用户深感落差,在社媒上表示不满。有网友直接发帖找闲鱼平替平台,也有网友建议小红书上线线上二手交易平台。
内容社区的 " 二手风险 "
事实上,小红书平台上也存在官方认证的二手商家。但或许是受限于平台调性、内容社区的产品属性及运营策略,这些二手商家并没有实现太大的发展,商家数量有限、商品品类也不够丰富,整体经营数据同样表现平平。
根据惊蛰研究所观察,小红书二手商品板块中,二手数码产品(如打印机、手机、相机)和二手奢侈品(如包包)占据了主要版面。在随机浏览的 50 个商品中,约 90% 的销量不足 100 件,其中不少商品甚至零销量。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小红书还要求二手奢侈品类目商家具备《鉴定机构合作关系证明》或《奢侈品鉴定资格证书》等专业资质,但在 2024 年 4 月 1 日已取消该项要求。但从搜索结果来看,小红书上的二手奢侈品商家并不活跃,且大部分二奢商家发布笔记的目的,都是为线下门店引流。
不过,小红书上虽然汇聚了大量的二手闲置信息,但实际交易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完成:线下自提(同城交易)、邮寄和第三方平台交易。其中,第一种和第三种方式最为常见。
具体来看,根据观察,对于 100 元以下的低价商品,同城的买卖双方更倾向于选择自提。比如前文提到的徐清颜,她 90% 的闲置物品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交易的。而对于 500 元以上的高价商品,出于安全考虑,买卖双方通常会选择通过闲鱼等专业平台进行交易。例如,有宝妈在小红书上发布奶粉转让信息后,最终选择在闲鱼以 1050 元的价格成交。当然,也有部分用户会直接要求必须通过平台交易,否则就取消买卖。
近日,一位小红书博主就发帖讲述了自己购买二手 iPhone 的受骗经历。据该博主描述,在与卖家通过小红书互关后,对方提议绕过平台交易。双方协商采用 " 先付定金后付尾款 " 的方式,在添加微信后,卖家发来了快递预约截图以博取信任。然而,在博主支付定金后不到一分钟,就被对方立即拉黑。类似这样的交易骗局,往往让受害者只能自认倒霉。
用社区的方式打开 " 二手生意 "
二手闲置交易在小红书上的兴起,本质上是社交价值的一种延伸。
1974 年,美国社会学家马克 · 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了弱连接理论,该理论指出,在社会网络中,那些看似不紧密、不频繁的弱连接往往能带来更为丰富和异质性的信息。这一理论最初用于解释职业市场中的信息流动,其实对理解社媒时代的二手交易行为也同样适用。
对于用户而言,在小红书上进行二手交易,可能起初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补充渠道,但小红书独特的内容种草和社交信任机制,在陌生社交关系基础上,帮助有需求的交易双方完成对接。
在专业二手交易平台,用户往往追求的是 " 快速成交 ";而在小红书,交易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社交体验(当然,欺诈行为除外)。在小红书的社区氛围中,用户之间的交流不仅限于商品本身,更延伸至生活方式的分享。这种基于共同需求和相互信任建立的联系,让交易过程变得更加顺畅愉快。
这种社交化的交易模式催生了许多特色场景:有用户自发创建 " 电子地摊帖 ",邀请大家将闲置物品集中展示;遭遇交易骗局的买家会详细分享受骗经历,提醒其他用户提高警惕;还有用户通过展示用二手物件改造的房间布置,意外引发一波 " 求同款 " 的热潮……这些互动让简单的物品交易升华为充满人情味的社交体验。
小红书上二手交易的兴起,反映出年轻人对高效交易和社交价值的多元需求。甚至在高效之外,真实需求和内容种草的交易体验,有了更高的优先级。
对于年轻人来说,二手交易的重点不只是交易,而 " 二手社区 " 独特的社交体验找到了二手交易市场新的打开方式。这种方式或许不够高效,但足够有趣且令人期待。
年轻人对社交体验的重视也为专业的二手交易平台带来了一些启发:当二手交易只是大多数普通人偶然产生的实际需求,平台是否能够从体验层面让用户拥有更多归属感、获得感?毕竟平台的首要任务是能够先留住用户,其次才是从用户身上转化出更多的商业价值。
* 文中徐清颜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