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5 日,金融监管总局开出三张大额罚单,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合计被罚 1000 万元。这也是金融监管总局机关层面 2024 年行政处罚的首批罚单。
今年以来,金融行业强监管态势持续,监管部门日前表示,将紧绷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之弦,坚决做到 " 长牙带刺 ",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坚决零容忍。
三家银行同日被罚
1 月 5 日,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分别被罚款 170 万元、430 万元、400 万元,其中,中国银行、中信银行被罚案由主要集中于信息系统领域。
具体来看,中国银行主要因 9 项违法违规事实,被罚款 430 万元。
部分重要信息系统识别不全面,灾备建设和灾难恢复能力不符合监管要求;
重要信息系统投产及变更未向监管部门报告,且投产及变更长期不规范引发重要信息系统较大及以上突发事件;
信息系统运行风险识别不到位、处置不及时,引发重要信息系统重大突发事件;
监管意见整改落实不到位,引发重要信息系统重大突发事件;
信息科技外包管理不审慎;
网络安全域未开展安全评估,网络架构重大变更未开展风险评估且未向监管部门报告;
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定级不准确,导致未按监管要求上报;
迟报重要信息系统重大突发事件;
错报漏报监管标准化(EAST)数据。
中信银行因 6 项违法违规事实被罚款 400 万元。
部分重要信息系统应认定未认定,相关系统未建灾备或灾难恢复能力不符合监管要求;
同城数据中心长期存在基础设施风险隐患未得到整改;
对外包数据中心的准入前尽职调查和日常管理不符合监管要求,部分数据中心存在风险隐患;
数据中心机房演练流于形式,部分演练为虚假演练,实际未开展;
数据中心重大变更事项未向监管部门报告;
运营中断事件报告不符合监管要求。
建设银行则因并表管理内部审计存在不足、母行对境外机构案件管理不到位、未及时报告境外子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情况、监管检查发现问题整改不力等 4 项案由被罚款 170 万元。
坚决做到 " 长牙带刺 "
金融行业强监管态势不断持续,近期 " 天价 " 罚单频现。
2023 年 12 月,中信银行因违反高管准入管理相关规定、关联贷款管理不合规、绩效考核不符合规定、重大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充分、统一授信管理不符合要求等 56 条事由,被罚款 1.52 亿元、没收违法所得 462.59 万元,对分支机构罚款 6770 万元;罚没合计 2.25 亿元。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披露多张罚单。其中,中国东方资产总公司及其相关分支机构,因大客户授信不审慎导致重大风险等 14 项违法违规事实,被罚款 1810 万元。
中国信达资产因违规向房地产企业提供融资等 11 项主要违法违规事实,被监管罚款 1340 万元。其中,对信达公司总公司罚款 940 万元,对相关分支机构罚款 400 万元。
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因采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违法违规事实,合计被罚约 1735 万元。时任浙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顾清良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终身,时任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刘德生等责任人被处罚。
业内人士指出,合规是银行经营的重要基础,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保护客户的利益至关重要。因此,银行应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其业务操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并加强内部合规文化的建设,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
2023 年 12 月末,金融监管总局银行机构检查局在专栏文章中指出,紧绷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之弦,坚决做到 " 长牙带刺 ",不断强化检查能力建设。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坚决零容忍,做到应罚尽罚、罚没并重、双罚并举,对重大金融风险制造者从严从重处罚。重点关注股东行为、高管履职、关联交易、负债业务、大额授信、异地投资、资管和其他表外业务等。
来源 / 中国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