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 9 月 28 日讯 ( 记者 王金瑞 ) 辣椒巷、玉米巷、西红柿巷……这些听起来很有趣的蔬菜文化巷来自黄山市徽州区的临河村,一个当地有名的省级专业蔬菜村。以 " 村落徽州 " 为契机,临河村开始打造 " 临河鲜 " 蔬菜品牌,修建碇步桥、龙鳞坝,占地一百多亩的 " 农耕研学基地 " 也在谋划之中。
在安徽州来绿港智慧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 " 州来绿港 " ) 的温室大棚,采取无土栽培模式种植的串收小西红柿已开花结果,生机勃勃,通过智能化生产,病虫害发病率减少的同时,产量远远超过普通蔬菜大棚。
位于滁州市全椒县的神山国有林场东山林营区,一眼望不到边的薄壳山核桃、麻栎等长势喜人,科学的营林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林地最大利用效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 三赢 "。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 " 三农 "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力量的支持。在中央主题教育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程中,中国网财经记者于近期在金融监管总局的组织下,深入安徽省黄山、滁州、淮南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探访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经验与成果。
古村落 " 蝶变 ":有 " 颜 " 更有 " 值 "
传统村落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具象符号,承载着人们绵长的乡愁记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价值。
安徽省黄山市作为徽文化的发祥地,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拥有 310 处国家级传统村落、492 处省级传统村落、4072 处历史建筑,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安徽首位。当今现代农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如何依托地方资源禀赋,赋予古老的徽文化新的内涵和魅力?如何将 " 乡村资产 " 变成 " 运营资本 "?
为积极盘活乡村闲置资产资源,2022 年年初,徽州区政府与农业发展银行黄山市分行合作,以徽州古村落保护利用为切入点,实施 " 村落徽州 " 保护利用项目,该项目立足乡村振兴,利用政策性金融资本,统筹发挥各类经济主体优势,积极打造乡村产业新业态,创新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为 " 国企运营村庄 " 的 " 村落徽州 " 绿色金融模式的开端。
" ‘村落徽州’的资金,简单来说,就是要把一些沉睡的资源激活、盘活,把一些好的资源用好。" 徽州区浪漫红文旅集团总经理罗建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要提高乡村的集体收入,必须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村落徽州 " 的资金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临河村,这个位于黄山市徽州区的村落,自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村民便以种植蔬菜为特色产业。以 " 村落徽州 " 为契机,徽州区浪漫红文旅集团自去年开始负责运营临河村。" 原来的蔬菜就是在田间地头直接拉去菜市场,文旅业态发展起来之后,我们把蔬菜榨成蔬菜汁,建研学基地,这样就增加整个村其他产业的发展,把业态做丰富。" 罗建中称。
在灵山村调研时,记者注意到,工人们正在忙着安装污水排放管道、修缮房屋。" 这个村现在就是一个大工地,目前正在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 罗建中介绍称,该公司拟将灵山村打造成一个旅游度假村,针对该村落沿街二三十栋的老房子,之后要改造成书局、咖啡馆、民宿、老字号等,形成比较丰富的业态。
罗建中进一步表示," 村落徽州 " 的资金的运用是根据村落的特点来决定,不是漫无目的发展文旅,村村发展文旅不现实,运营村庄的过程中,针对村庄的产业特点、文化特征等所有因素综合考虑,再有针对性地发展。例如,石岗村依托 " 星火小练 " 红色资源优势,精准植入研学业态;西溪南村通过科技赋能,引入低空飞行文旅业态,让传统古村落焕发新生机。
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乡村振兴处处长肖玮介绍称,自 2022 年探索推出 " 村落徽州 " 项目贷模式以来,截至目前,该行已批准该类项目 7 个、贷款金额 30 亿元、投放 13.33 亿元,对接项目 20 个、申贷金额 93.5 亿元。
除了政策性银行之外,商业银行也不断加大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据农业银行黄山分行副行长丁亮介绍,该行已成功获批祁门县 " 千万工程 " 项目 1 个、金额 2.5 亿元,已实现 2 亿元的贷款投放。正在申报和调查 " 千万工程 " 项目 4 个,金额 12 亿。
据了解,截至今年 8 月末,徽商银行已在黄山市范围内授信 " 村落徽州 " 模式项目 6 个,总授信金额 24.6 亿元;已实现投放项目 4 个,投放金额 9.13 亿元。
智慧新农业:从 " 会 " 种地到 " 慧 " 种地
淮南市地处安徽中北部,总面积 5650 万平方千米,是传统农业大市,全市现有耕地 500.56 万亩,2022 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 797.42 万亩,粮食总产量 317.68 万吨。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淮南监管分局副局长付春雷介绍称,该分局近年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主要是围绕解决 " 谁来种地 "" 种什么地 " 和 " 怎么种地 " 三个问题展开。一是通过银行支持 " 大户 " 发展和农业保险 " 保收入 ",调动农业主体积极性,解决 " 谁来种地 " 问题;通过支持中低产田改造,提升农田质效,解决 " 种什么地 " 的问题;通过金融支持智慧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升级突破,解决 " 怎么种地 " 的问题。
记者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淮南监管分局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大力支持土地大托管制度创新。在凤台县和寿县两大产粮大县开展试点,金融支持将 " 零碎化 " 土地经过两层 " 委托 " 后整体交由农业企业、家庭农场或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一种植管理,目前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已覆盖 635 个村、夏秋两季 183 万亩耕地,达到全市耕地面积 40%。
在解决 " 怎么种地 " 这一问题方面,付春雷进一步表示,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淮南监管分局积极探索 " 互联网 + 农业 + 金融 " 的组合试点,大力支持现代化智慧农业建设,为农业发展插上双翼。就具体的举措来看,包括支持智能化归集农业基础信息、建设智能化农业示范园等。
建设银行淮南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称,该行与政府合作开发建设 " 农业生产大托管信息网络平台 ",给托管经营增添科技引擎。" 农业大托管信息网络平台 " 已被安徽省遴选为 " 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 "。目前,已实现 82 个经营主体签约、入驻平台。基于大托管平台银企直连交易业务 656 笔,交易金额 1247 万。
在支持建设智能化农业示范园方面,2020 年 4 月,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审批州来绿港农业科技贷款 3 亿元,用于凤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设施农业项目 ( 一期 ) 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发放贷款 3 亿元,余额 2.65 亿元。该项目通过盘活 1000 余亩土地,建设智能化玻璃温室、连栋温室、拱棚、日光温室和配套设施等,推动特色农产品生产向基地化、产业化、规模化转变。
" 这是一个以现代设施农业为主的高端蔬菜生产、科技展示、物流以及蔬菜深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智慧农业项目。" 州来绿港相关负责人介绍称,通过智能化生产,较普通农业种植病虫害发病率减少 50%,劳动力节省 40%,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40% 以上,真正实现了低成本,高产出,零污染。
州来绿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温室、连体棚、育苗、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系统等现代生产设施设备已具备规模,产品在江浙沪广受欢迎,并远销北广深等地。带动周边村镇 160 余人就业,月收入不低于 2600 元。
记者了解到,上述项目通过流转土地等形式,使当地农民一次性获得了 200 多万元土地租赁收入。同时,通过打造集循环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农业系统,将传统农业生产、加工与现代农业的技术研究、展示、休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一二三产业在农村的优化组合和空间重构。
截至 2023 年二季末,淮南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 922.10 亿元,较年初增加 119.86 亿元,增速 ( 14.94% ) 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2.46 个百分点。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 200.91 亿元,较年初增加 26.69 亿元,增速 ( 15.32% ) 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1.57 个百分点。
国家储备林: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 三赢 "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15.40 ° C,年平均降水量 800-1000 毫米,适合于多种动植物生长,境内多为丘陵地区,有水稻土、黄褐土、潮土、紫色土、石灰岩 ( 土 ) 等 5 个土类,适宜发展林业种植。
据了解,全椒县国土面积 235.32 万亩,林地总面积 60.95 万亩,其中国有林场 20.8 万亩,林木总蓄积量 288 万立方米。长期以来,由于受资金等因素限制,全椒县林业发展存在着林分结构不合理、木材生产方式落后、森林生长潜力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
国家储备林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深化林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有效增加国家及区域木材供给、保障木材安全的关键措施和基本途径。为积极贯彻国家和安徽省关于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战略决策,加快推进全椒县国家储备林建设,全椒县委、县政府就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启动、项目申报、项目建设投融资模式、项目实施、组织管理和运营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多次专题研讨。
2021 年 3 月,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审批全椒县森园林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贷款 9.3 亿元,用于全椒县 3 个国有林场国家储备林 ( 一期 ) 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已发放贷款 4.3 亿元。
记者了解到,上述项目既解决了长期以来全椒县林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短的发展瓶颈,也显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是实现 " 碳达峰、碳中和 " 的重要途径,将对全椒县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全椒县森园林业综合开发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何章谦告诉记者,上述项目主要想要达到五个目的:一是国家得到储备林;二是企业获得效益;三是银行能够收回本金利息;四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五是增加农民的收入。
何章谦表示,全椒县 3 个国有林场国家储备林对助力以工代赈、乡村振兴等方面等具有重要意义,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方面,可新增森林面积 90 亩,单位蓄积量增加约 8.34 立方米 / 亩,对项目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净化空气具有重要作用,每年产生生态效益价值约 3048 万元。
经济效益方面,预计生产木材 120.9 万立方米、薄壳山核桃 5.8 万吨、麻栎炭材 3.9 万吨、绿化苗木 2737 万株,项目总收益 56.75 亿元,年平均息税前利润 1.2 亿元。此外,该项目探索的三产融合、林下景观等模式仍将进一步充实项目收益,提升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方面,何章谦介绍称:" 我们每年可提供一千多个就业岗位,周围村子里很多六十多岁以上的农民,出去打工很难找到工作,他们来这里工作不仅提高了收入,还可以免费在这里吃饭。"
在创新营林方式方面,何章谦表示,具体包括:一是营造麻栎纯林;二是发展薄壳山核桃产业;三是建设碳汇林。" 充分发挥林地最大利用效益,同时保障前期林地有收益,后期保留储备林。"
据了解,目前,滁州市各县 ( 区 ) 已获批该类项目 3 个、贷款金额 22.4 亿元、投放 5.08 亿元;正在对接推动的该类项目 1 个、申贷金额 8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