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北京商报 09-27

中考改革“大减小加”,做对了什么

9 月 26 日,备受关注的北京中考改革方案公布。

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设定的科目分为考试科目、考查科目和考核科目,坚持全科开考、全考全用,优化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形式。

计分的考试科目迎来 " 大减法 ",由此前的 10 门减至 6 门,其他 4 门成绩以等级呈现。现初二学生 2025 年将迎来 " 新中考 "。

" 小加法 " 则主要体现在物理实验、体育健康等方面。" 综合素质评价日常行为 "、物理科目 " 实验操作 ",均计入中考成绩……

" 大减法 " 与 " 小加法 " 的设计,对原有的中考制度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力度大、切入深、波及广,不仅在家长圈引发热议,更是在全社会被围观和讨论。

社会各界之所以关注北京中考改革,不仅因为它是北京家长们的喜乐忧愁所系,更因为它将会成为全国其他省市中考改革的风向标之一。

大幅减少计分学科,考试、考察、考核分层分类,有利于把高端选拔的精准度降下来,弱化中考的高利害性。大减法的设计在于让考试更加纯粹,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向着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路子发展。

加法的设计则在于,让教育更接近我们一直呼唤的 " 素质教育 "。

比如,物理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主要也将在课堂上完成,由老师对实验过程进行客观记录,并全程监测。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育健康不仅分值增加,也会对应课时增加,考察运动习惯、健康素质、增强体质。把孩子们的时间从过重课业负担、应试备考中解放出来,用来强身健体。

由此可见,小加法则实实在在加在了点上。通过招生考试的 " 指挥棒 " 作用,改变过去反复刷题、机械记忆、负担过重的情况。

实际上,中考作为一种学业水平考试,也是义务教育的出口,它所承载的性质和意义,更大程度来自于评定学生的学业达到了何种水平。

相比于升学选拔,中考 " 减负 " 各界呼吁已久。" 大减法 " 是把高端选拔的精准度降下来,弱化中考的功利性,扭转以往疯狂刷题、机械记忆的,困于应试教育的怪圈。

整个大减法、小加法的组合拳,无疑更加聚焦基础知识、思维品质、学习兴趣,通过改革引导学生带着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的思维品质及浓厚的个人兴趣,更好地衔接高中教育。

" 大减法、小加法 " 剑指学科和考试内容," 多渠道、新载体 " 指向的是升学方式改革。

有了多渠道,便有了多元化的可能。而更多的招生方式,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同时用以对冲中考的剧烈竞争。面向全社会,通过现实多元、公开透明的制度设计,让家长和孩子拥有更多选择。

" 其实每一次改革,我们都是在‘该不该改、能不能改、怎么改’中发现问题、审慎研究、稳妥推进。"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说。

相信每一次改革,都离我们理想的教育更进一步。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北京商报

北京商报

新闻启迪财智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