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首辰 文 / 摄
人工智能大模型也像人一样会 " 顿悟 "
" 现在年轻人天天讲的 ChatGPT,都是基于大模型来预测。" 陈润生说,目前国内外大模型发展迅速,仅国产大模型就达到 116 家。" 目前大模型还进入了生物医药领域,它通过医学影像片子,马上就可以给出诊断。" 陈润生说,目前他的团队也在研究如何把中医中药加入大模型,实现大模型把脉问诊,并将中西方医学通过大模型融合在一起。
对于大模型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的思考,陈润生表示,未来的大模型将出现 " 涌现 "" 顿悟 "" 幻觉 " 三个阶段。" 以涌现为例,就是我们的学习资料里面没有,但大模型算出了新的知识,而这个知识是合乎逻辑也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现象会不会超过人类知识,这是一个极端重要值得思考的问题。" 陈润生说," 顿悟 " 则是大模型学了几遍都不会的情况下,会突然学会,而这种 " 顿悟 " 现象在普通计算机上是没有的。
" 幻觉是涌现的对立面,就是大模型在胡说八道。" 陈润生表示,现在各领域都在研究人工智能大模型,但这些大模型极端情况也是业界专业人士所担忧的。
我国数据增量相当于新建 1726 万座图书馆
" 工业数据蕴含的价值不断释放,数据作为新型的生产要素,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基础性的战略资源。" 田川说,相关机构预测到 2035 年,全球数据将能要达到 2142ZB ( 1ZB 等于 10 亿 GB),如果把它存入硬盘的话,可能需要铺满 70 个地球。目前,我国数据资源体量也非常大,2022 年我国数据产量是 8.1ZB,同比增长 22.7%,相当于新建了 1726 万座的国家图书馆。
在工业、制造业等领域,数据如何推动质量与效率提升,成为核心动力?田川表示,随着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应用不断深入,企业在生产流程管理、预测性设备维护等方面会形成了一批基于工业数据的新模式," 比如对设备全生命周期工作状态进行预测,可以实现设备故障率降低 50% 以上,维保的周期缩短了 60% 以上,成本降低了 40% 以上。" 田川说。
北斗大数据实时检测农机作业生产
" 以收麦为例,在农机上安装北斗建立大数据,可以实时了解收割机的数量分布图,以及小麦收割整个周期的农业机械的移动和分布情,这些数据可以为我们宏观管理提供实时信息服务。" 吴才聪说,基于数据和 5G 网络,管理者可统计每一个安装北斗收割机移动的路线、作业效率、作业面积等信息。" 目前我们做的麦收快讯每天都会通过中央电视台来发布,每到麦收季节,央视新闻就会和我们沟通,看看哪些数据可以展示出来给公众。" 吴才聪说。
今年,吴才聪和他的团队基于大数据和北斗定位,还开展了移动送油试点工程。" 随着种植环境、天气的不同,收割机可能随时出现连轴作业的情况,这时候往往柴油供应不上,如果农民驾驶收割机自己找地方加油,往往会耽误一两个小时作业时间。" 吴才聪说,科研团队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移动送油的试点,通过大数据实时传输农机信息,提升农机续航时间,提升农机作业效率。
值班主编 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