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烧脑!大数据、人工智能将这样改变未来丨我国 2022 年数据增量相当于新建 1726 万座图书馆

来源:冰城 +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首辰 文 / 摄

人工智能大模型未来能号脉当中医,还会自己生成符合逻辑的新知识;全球各类数据在 12 年后将达到 21420 亿 GB,存入移动硬盘可铺满 70 个地球;通过北斗大数据,可实时得知农机耗油量,实现移动加油,提高农作效率。在 9 月 26 日下午举办的 2023 中国企业家太阳岛年会平行论坛 " 新赛道、新挑战、新价值——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发展高峰论坛 ",与会嘉宾用前沿、烧脑的主旨发言,向大众分享着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现在与未来。

人工智能大模型也像人一样会 " 顿悟 "

谈起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生物信息学家陈润生非常兴奋,主旨演讲的状态让人无法相信他 82 岁高龄仍在研究最前沿的技术。

" 现在年轻人天天讲的 ChatGPT,都是基于大模型来预测。" 陈润生说,目前国内外大模型发展迅速,仅国产大模型就达到 116 家。" 目前大模型还进入了生物医药领域,它通过医学影像片子,马上就可以给出诊断。" 陈润生说,目前他的团队也在研究如何把中医中药加入大模型,实现大模型把脉问诊,并将中西方医学通过大模型融合在一起。

对于大模型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的思考,陈润生表示,未来的大模型将出现 " 涌现 "" 顿悟 "" 幻觉 " 三个阶段。" 以涌现为例,就是我们的学习资料里面没有,但大模型算出了新的知识,而这个知识是合乎逻辑也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现象会不会超过人类知识,这是一个极端重要值得思考的问题。" 陈润生说," 顿悟 " 则是大模型学了几遍都不会的情况下,会突然学会,而这种 " 顿悟 " 现象在普通计算机上是没有的。

" 幻觉是涌现的对立面,就是大模型在胡说八道。" 陈润生表示,现在各领域都在研究人工智能大模型,但这些大模型极端情况也是业界专业人士所担忧的。

我国数据增量相当于新建 1726 万座图书馆

人工智能大模型似乎距离人们还有些遥远,但数据却离我们很近。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工业数据要素已经逐渐展现其作为 " 新资产 " 的广阔价值。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党委书记田川表示,工业数据的资产化正增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愿,在推进东北的全面振兴上,要通过工业数据把握产业转型和数字经济的新动能。

" 工业数据蕴含的价值不断释放,数据作为新型的生产要素,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基础性的战略资源。" 田川说,相关机构预测到 2035 年,全球数据将能要达到 2142ZB ( 1ZB 等于 10 亿 GB),如果把它存入硬盘的话,可能需要铺满 70 个地球。目前,我国数据资源体量也非常大,2022 年我国数据产量是 8.1ZB,同比增长 22.7%,相当于新建了 1726 万座的国家图书馆。

在工业、制造业等领域,数据如何推动质量与效率提升,成为核心动力?田川表示,随着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应用不断深入,企业在生产流程管理、预测性设备维护等方面会形成了一批基于工业数据的新模式," 比如对设备全生命周期工作状态进行预测,可以实现设备故障率降低 50% 以上,维保的周期缩短了 60% 以上,成本降低了 40% 以上。" 田川说。

北斗大数据实时检测农机作业生产

作为农业大省,如何实现农机与数据相结合?农业农村部农业监测大数据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才聪带来的北斗精准农业案例,给东北农业提供了新技术手段。" 北斗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功能,精准农业里很大程度是基于北斗定位来为其赋能 "。吴才聪说,近些年北斗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典型应用主要包括农机的自动驾驶、农机的精准作业、农机作业的监测等。

" 以收麦为例,在农机上安装北斗建立大数据,可以实时了解收割机的数量分布图,以及小麦收割整个周期的农业机械的移动和分布情,这些数据可以为我们宏观管理提供实时信息服务。" 吴才聪说,基于数据和 5G 网络,管理者可统计每一个安装北斗收割机移动的路线、作业效率、作业面积等信息。" 目前我们做的麦收快讯每天都会通过中央电视台来发布,每到麦收季节,央视新闻就会和我们沟通,看看哪些数据可以展示出来给公众。" 吴才聪说。

今年,吴才聪和他的团队基于大数据和北斗定位,还开展了移动送油试点工程。" 随着种植环境、天气的不同,收割机可能随时出现连轴作业的情况,这时候往往柴油供应不上,如果农民驾驶收割机自己找地方加油,往往会耽误一两个小时作业时间。" 吴才聪说,科研团队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移动送油的试点,通过大数据实时传输农机信息,提升农机续航时间,提升农机作业效率。

编辑 宋芮彤

值班主编 王坤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