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9 月 21 日讯(记者 张屹鹏)在特斯拉、比亚迪等带起跨界自研芯片的节奏后,车企新一轮芯片 " 竞赛 " 已开启。
9 月 21 日,蔚来宣布首款自研芯片——激光雷达主控芯片 " 杨戬 " 将于 10 月量产。据介绍," 杨戬 " 芯片是蔚来智能硬件团队发布的第一颗自研芯片,8 核 64 位处理器,并加配 8 通道 9bit 的 ADC,采样率高达 1GHz,可高效捕获激光雷达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还将为激光雷达降低 50% 的功耗。同时,通过对点云处理延迟的优化," 杨戬 " 芯片实现了更快的功能响应,每秒点云处理能力达到 8m point,并可同时接收原始数据和点云数据,为整个系统提供更好的数据闭环迭代。
" ‘杨戬’可使蔚来单车激光雷达成本下降数百元,一年左右可收回研发成本。"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李斌表示,成本高,是芯片团队选择首先自研该芯片的主因,‘杨戬’是蔚来小试牛刀的产品,并没有用到芯片团队太多的精力," 后续会再开发主力的芯片,并将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发布。"
蔚来高调官宣 " 造芯 " 成功,引发业内不小的关注。有参与研发过自动驾驶芯片的行业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这颗用于激光雷达的芯片与自动驾驶芯片并非同类型,具体要看工艺水平如何。" 如果特别注重功耗采用 7 纳米制程,至少需要几个亿的研发费用。我认为这颗芯片应该主打的是‘够用’。"
据悉,蔚来芯片研发团队组建于 2020 年下半年,目前团队达数百人。尽管李斌并未透露在开发的 " 主力 " 芯片的具体类型,但业界普遍推测,其下一款自研芯片将是自动驾驶芯片。不过,截至目前尚未有其流片的信息传出。
相较蔚来的 " 自研自造 ",同处造车新势力第一阵营的小鹏汽车,却选择了放弃。" 这两件事情(指自研芯片和电芯)最终证明都是没有的。"9 月 19 日,小鹏汽车创始人、董事长何小鹏向财联社记者确认了这一消息。
在何小鹏看来,面对全球化的进展,如果一家企业进行太过深入的产业链布局,则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因为软件和 AI 的融合,比如 2027 年至 2035 年无人驾驶汽车大规模普及,那么现在所有的造车逻辑都将发生改变,之前所有的硬投资将不得不放弃。" 何小鹏称,其现在的逻辑是 " 科技可能发生变革的领域,都不会进行投资,而是采取轻资产的模式 "。
此前有消息称,小鹏汽车计划于今年的 "1024 科技日 " 上发布其自研的对标特斯拉 FSD 的自动驾驶芯片。
与蔚来在芯片领域的 " 激进 " 和小鹏的 " 转向 " 不同,理想汽车则对芯片自研持 " 谨慎 " 的态度。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李想认为,在做芯片之前,应该先做好操作系统,苹果和特斯拉便是现成的案例。不过,理想同样在车规级芯片领域有所储备和布局,只是目前尚无进一步的消息。
理想的 " 谨慎 " 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大多数造车新势力的态度。哪吒汽车近日宣布与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创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共建的整车联合试验室、车规级芯片测试认证联合试验室、数字化场景试验室正式揭牌。根据协议,国创中心将在整车效能、芯片测试、电驱动、电子电气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为哪吒汽车提供相应测试与能效提升服务。
对于外界猜测哪吒汽车将自研芯片的传闻,哪吒汽车内部人士向财联社记者回应称," 我们目前不会自研芯片。"
" 主机厂都希望能够自己定义芯片,实现足够的产品差异化,但研发一颗芯片可能需要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投入,对于汽车公司来说投入和产出并不划算。" 黑芝麻智能 CMO 杨宇欣曾表示。
然而,随着汽车产业电动智能化转型的深入,功率芯片、控制芯片、高性能 SOC 等各类芯片需求快速增长,也促使芯片向集成化发展。广汽研究院智能网联中心电控开发部部长李嘉洁表示,初步估计,电动汽车的芯片数量约为传统燃油车的二倍,而智能化更会让汽车的半导体数量成倍增加。"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高端车型,控制器将超过 100 个,涉及芯片超过 1000 颗,大部分集中在 28nm 以上制程,仅 5% 制程在 28nm 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