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6 月 3 日讯(特约记者 邹俊涛)险资再次开启 " 扫货 " 模式。
6 月 2 日晚和 6 月 3 日上午,浙江交科 ( 002061 ) 和中原高速(600020)先后公告披露,长城人寿通过二级市场增持了公司部分股票,持股比例已达到 5% 以上。公告显示,长城人寿对两家公司的举牌时间分别发生在 6 月 1 日和 6 月 2 日。
此次举牌两家公司,长城人寿给出理由均是基于保险公司自身配置需求以及上市公司配置价值考虑的长期投资。而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两家被举牌公司的主营业务涉及基建行业。长城人寿称,不排除未来 12 个月内继续增持。
今年来,险资举牌有逐渐活跃起来的趋势。中国保险业协会信披平台信息显示, 2023 年至今,国内险资机构举牌已达 8 次(长城人寿举牌中原高速还未更新)。
两家 A 股公司同被举牌
据浙江交科公告,6 月 1 日,长城人寿以自有资金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浙江交科股份 252.01 万股,增持比例为 0.0970%。截至 6 月 2 日,长城人寿持有该公司股份约为 1.31 亿股,占后者总股本的 5.0289%。浙江交科称,本次权益变动前后,控股股东未发生变化,仍为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几乎同时,中原高速也发布公告,长城人寿于 6 月 2 日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公司股份 802.93 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0.35728%。此次增持后,长城人寿共持有公司股份 1.12 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5.00001%。中原高速在公告中称,本次权益变动前后,中原高速的控股股东未发生变化,仍为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在过去数月内,长城人寿对上述两家公司均进行过多次增持,最终实现同步举牌。
长城人寿发布的权益变动书显示,其在今年 2 月~5 月持续买入浙江交科股票,交易均价分别为 5.95 元 / 股、6.11 元 / 股、5.95 元 / 股、6.05 元 / 股。其中,长城人寿在 3 月买入浙江交科股票数量达到 5247.08 万股,占浙江交科总股本的比例为 2.83%。6 月以来,长城人寿累计买入 252.01 万股,买入均价为 4.11 元 / 股。
对于中原高速,长城人寿自今年 1 月份开始就持续买入,在 5 月份停止了交易,直到 6 月初再度大手笔买入。其中,2 月、3 月、4 月买入量最多,均在 1500 万股以上。结合长城人寿的买入均价(最高 3.63 元 / 股)和中原高速的股价来看,长城人寿目前持股已有所浮盈。
据长城人寿官网显示,公司于 2005 年 9 月 16 日正式成立,总部设于北京。截至 2022 年末,公司注册资本金 55.31 亿元,总资产 769 亿元。长城人寿控股股东为北京金融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5 月下旬,长城人寿拟增发新股 6.88 亿股,增资价格为 1.59 元 / 股;增资完成后,长城人寿注册资本将由 55.32 亿元变更为 62.19 亿元。
对于此番举牌的后续安排,长城人寿表示,不排除未来 12 个月内继续增持两家公司。
被举牌公司主营业务均涉及基建
公告显示,本次长城人寿增持行为是基于保险公司自身配置需求以及上市公司配置价值考虑的长期投资,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而财联社记者在翻阅两家公司主营业务情况时发现,长城人寿此番举牌倒是颇为钟情于基建行业,更准确的说是道路桥梁。
中原高速就不必说,公司一直经营高等级公路、大型和特大型独立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管理和维护。目前,公司路桥运营资产主要为京珠国道主干线郑州至漯河高速公路、漯河至驻马店高速公路,以及郑州黄河公路大桥,主营业务收入为郑漯高速公路、漯驻高速公路和郑州黄河大桥车辆通行费收入。
其中,中原高速所拥有郑漯高速和漯驻高速位居京珠国道主干线通道全线的中部,为京珠国道主干线河南省境内交通最为繁忙的路段之一。
浙江交科此前以化工业务为主,但在 2022 年,为减少化工业务周期性波动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公司完成化工业务资产转让,实现基建主业聚焦。
据浙江交科 2022 年年报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 " 基建 + 化工双主业发展 " 向 " 聚焦基建工程主业 " 的回归。浙江交科称,公司的基建施工业务以工程总承包、专业承包等传统竞标项目,以及 PPP、片区开发、建养一体化等投资带动类项目为主要经营模式。
而财联社记者也注意到,浙江交科中标的杭州至宁波国家高速公路(杭绍甬高速)杭州至绍兴段工程 PPP 项目第 SG01 标段在 2021 年 2 月 1 日开工,工期 26 个月,2022 年期间履约进度达到 73.99%。按照工期推算,2023 年二季度该项目有望完工。
从公司经营情况看,浙江交科今年一季度净利润 1.54 亿元,营业收入 71.31 亿元,两项指标均出现较大幅下滑。而中原高速今年一季度的整体营收和净利润均保持较高增长,其中,营收 12.04 亿元,同比增长 27.73%;净利润 3.86 亿元,同比增长 173.58%。
值得关注的是,支撑中原高速业绩增长的逻辑是疫情放开后各地交通物流加速回暖。中金公司在对高速公路上市公司 2023 年 Q1 业绩整体分析后指出,主要公司通行费收入同比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归母净利润则存在一定分化。展望全年,中金公司认为,高速客车流量强劲回暖的态势或延续,货车流量有望随经济修复而恢复增长,客货需求旺盛将对高速公司全年业绩形成支撑。
据财联社记者了解,2022 年以来,围绕着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 " 十四五 " 规划,我国 25 省市区发布 2022 年投资规划,总投资额超 45 万亿元,主要投资方向都在基建、新基建领域。中研网数据显示,2023 年 1-2 月全国固定投资 ( 不含农户 ) 同比增长 5.5%,其中基建投资增速为 9%,细分结构来看,水利、公共设施、道路运输、铁路运输投资同比增长 3%、11.2%、3%、17.8%,公共设施和铁路投资增幅明显。
险资年内举牌已达 8 次
当前,险资已成为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促进险资有效利用,监管部门频频释放相关政策,助力险资机构合理进行资产配置。
从政策角度看,监管机构不断鼓励保险业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引导保险机构将更多资金配置于权益类资产。2022 年年底,银保监会发文鼓励偿付能力充足、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较强的保险公司加大股票等二级市场权益类资产投资。
但险资举牌频次与 A 股市场走势、险资机构对权益市场的判断等因素密切相关。
回顾险资在 A 股市场的举牌历程,2015 年出现险资举牌潮,保险机构在这一年举牌近 40 次。2016-2019 年举牌经历了降温阶段;自 2020 年 23 次的举牌热潮后,险资举牌又呈 " 消极 " 态势。2021 年,险资全年仅举牌 1 次,2022 年的 5 次举牌中有 2 次为被动举牌。
眼下,险资举牌有逐渐活跃起来的趋势。中国保险业协会信披平台信息显示, 2023 年至今,国内险资机构举牌已达 8 次(长城人寿举牌中原高速还未更新)。尤其是此次长城人寿一下子举牌两家上市公司,颇有 " 险资举牌潮回来了 " 之意。
来源:中国保险业协会网站
财联社记者从在网站信息中看到,中国人寿、阳光人寿、太平洋保险、长城人寿先后于今年进行过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