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童筑羊城,广州推动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新快报讯 记者 6 月 1 日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近年来,该局推动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率先开展了儿童友好城市的规划实践,搭建儿童友好城市规划体系。在编制完成《广州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导则》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要求,聚焦如何引导和规范儿童友好社区规划建设,创新开展儿童友好社区规划探索。

社区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为配合各区建设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工作,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了《广州市儿童友好社区规划指引》(以下简称《规划指引》),提出 " 服务设施 - 活动场地 - 出行路径 - 社区治理 " 四方面儿童友好社区规划建设指引,涵盖了空间环境提升和社会环境治理两方面内容,将儿童友好理念贯穿社区设计、建设、管理和服务全生命周期。

《规划指引》遵循广州特色的社区空间指引,结合广州地域特色,构建系统性规划体系和在地化建设指引,结合广州的空间特征和儿童人口分布特征,分类指引社区设施及空间建设,结合设施配置情况、地区儿童人口增长趋势、不同城区社区尺度规模测度,将社区设施和空间建设划分为环境改善型、功能提升型、设施完善型三类,提出差异化的社区优化重点提升策略。

面向气候适应性和人群包容性的设施配置。基于广州岭南地域特征及包容多元的社会特征,从气候适应性和人群包容性视角提升社区设施与空间的规划建设品质。广州长夏无冬、温高湿重,雨量丰沛,宜进行岭南高温湿热气候适应性的社区规划设计。新老城区差异化显著,老城区老龄人口多,密度大,新增空间匮乏,老幼共享型空间需求突出;新城区育龄和儿童人口多,设施用地供给及设置标准宜适度超前。社区空间布局与设施配置具有地区差异,以适应多元人群。

根据儿童的要求,《规划指引》以服务设施、活动场地、出行路径三个维度,从共享型和专享型两个方面,构建 " 三类两型 " 空间要素体系,从建设规模、服务半径、规划要求等方面,明确社区户外及室内儿童活动空间的建设要求。

儿童服务设施:对社区托育早教、幼儿园、儿童之家等专享型服务设施;文化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共享型服务设施进行适儿化改造,打造便利的儿童服务设施。按照人流密度与使用频率,增添各类设施中母婴室、第三卫生间等与儿童相关的个性化服务设施。提倡儿童服务设施进行复合利用,以适应广州多元人群特点要求。

幼儿园园前空间适儿化改造示意图。

文化室室前空间适儿化改造示意图。

儿童活动场地:社区户外儿童游戏空间和设施可与社区公园、小区游园、附属绿地、居民健身场所等室外公共设施结合设置。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心特点分区设置游戏区域和设施,并保证成人看护区与儿童游戏区之间的视线通畅,增强安全感。

儿童出行路径:鼓励社区以学校为中心,依托现有道路空间,设置儿童专用步行通道或有防护设施的人行道,打造安全连续的儿童通学路径。结合道路实际条件,在幼儿园、儿童之家、社区公园等儿童主要活动场所周边,通过减速缓冲带、道路窄化、路口抬高、人行横道抬高等稳静化措施降低车速。对儿童活动高频区域周边道路空间进行地面彩绘、路径标识等适儿化改造。

社区出行空间适儿化改造示意图。

《规划指引》多元支持社区儿童友好社区治理引导。丰富儿童服务形式,推动家庭、学校、社区三方面的儿童服务融合,探索建立家校社联动服务机制,健全儿童服务体系加强儿童教育服务、医疗服务、文体服务、司法服务、安全服务和家庭教育服务等。主要从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设施配置方面做出指引。通过线上普及、线下宣传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措施推广儿童友好理念。依托社区公共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教育及实践活动。结合社区微改造与老旧小区改造,构建社区智慧治理场景与适儿更新场景。

该指引引领构建多元参与的儿童工作格局。建立可持续参与机制,广泛收集儿童与家长意见,形成社区儿童参与公共议题,建立社区儿童参与激励机制。鼓励儿童以儿童对话专家、代表角色参与社区建设,通过规划沙龙、设计竞赛、手绘地图、拍照摄影等途径让儿童发表看法。选举儿童议事会委员,成立社区儿童议事会,搭建家庭、社区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参与平台,鼓励建立 " 互联网 + 社区 " 儿童参与新模式。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 通讯员穗规资宣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