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个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便关注到 VR(虚拟现实)领域,他将此称之为 " 灵境 "。在 5 月 27 日举办的 2023 中关村论坛 " 互联网 3.0:未来互联网产业发展论坛 " 上,钱学森以数字人的形式现身,并就 VR 发表观点。同日发布的《北京市互联网 3.0 创新发展白皮书(2023)》(以下简称《白皮书》)提到,数字人、虚拟空间是具有互联网 3.0 特色的典型应用载体。已经成为共识的是,互联网 3.0 是未来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AI 是互联网 3.0 的核心技术之一,生成式 AI 将加速互联网 3.0 发展。
虚实融合的灵境
"VR 是指用科学技术手段向接受的人输送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信息,使接受者感到如亲身临境 ",20 世纪 90 年代,钱学森便提出灵境系统的运用,在写给好友的信中他这样说:" 我对灵境技术及多媒体的兴趣在于它能大大扩展人脑的知觉,因而使人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新的历史时代要开始了,我们应该高兴啊。"
今年 5 月 27 日,钱学森数字人坐在一排书架前再度分享自己的观点:"1990 年,我曾将 VR 翻译成‘灵境’。今天元宇宙概念兴起,我觉得‘灵境’较元宇宙表达的意愿更为广阔深远,也更有中国味。‘灵境’是一个和谐的人机环境,一个崭新的信息空间,即将推动思维科学与大成智慧的发展,将引发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变革。"
《白皮书》认为,互联网 3.0 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集大成者,被视为未来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新形态,高度的智能化、虚实融合发展和完整的经济形态是其主要特征。互联网 3.0 涵盖元宇宙和 Web3 的内涵,体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形态由实向虚、以虚就实、虚实融合的趋势。
《白皮书》指出,互联网 3.0 根据虚实融合程度,可分为初具沉浸式体验阶段、逐步进入虚实体验模糊阶段、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完全融合的成熟阶段。互联网 3.0 成熟形态具备虚实高度融合、开放创作、经济闭环、可持续发展四个核心属性。
新的商业化可能
一直以来,体现虚实融合的元宇宙也吸引了专家、市场、媒体的关注。去年 1 月,《" 十四五 "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将重点发展七大数字经济产业,同时也是元宇宙核心产业,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的理解是元宇宙本质是虚拟的社会经济系。为什么说它是经济系统," 因为数据成为数字经济社会新的生产要素,ICT(信息通信技术)技术成了驱动数字经济的引擎。整个社会将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到分布式经济,再呈现出数字资本与虚实共创的融合 "。
被誉为硅谷精神之父的《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 · 凯利也提到虚实融合后新的商业化可能。
" 正如我们在互联网时期将所有信息数据化了一样,现在我们要把以前没有数据化的所有事物都数据化,让它们可被机器读取,这是一件大事。因为数据化整个世界,让它变得可被算法控制、分析,我们可以利用它来更新改进各种新产品和服务,实际上这跟创造一个新地球一样,一个完整的、数据化的、可被检索并利用的地球。只要你输入一些提示词,AI 就会创造一个新世界,利用物联网我们可以让以前从未被定价的事物具备商业价值,这点让我非常激动。"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
元宇宙未死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白皮书》认为,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XR(扩展现实)交互终端、内容制作工具平台等是互联网 3.0 产业的研究热点,苹果、Meta、微软、谷歌、英伟达、百度、字节跳动、腾讯等国内外科技巨头纷纷开展布局并引领产业发展;数字人、数字藏品等新兴应用快速发展落地,创新主体纷纷开展应用落地探索。
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电气和电子工程学会(IEEE)标准协会主席袁昱,在本次论坛上分享了一张 ChatGPT、元宇宙、NFT 的网络梗图,他这样解释,"3 月以后,产业界发生很多事情,尤其是以 ChatGPT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所以这张梗图上表现了 ChatGPT 现在是一个备受宠爱的孩子,元宇宙好像失宠了,NFT 已经沉到水下 "。
到底是生成式 AI 抢走了元宇宙的风头还是加速元宇宙的发展?
袁昱认为,首先要明确 " 元宇宙已死 " 观点中的元宇宙到底是什么。" 如果是 NFT,是一部分人卖的一些声称是元宇宙的 2D 图片和头像,那我同意‘元宇宙已死’,IEEE 对元宇宙的定义是,是一种数字化的宇宙,它有三种形态:一是纯粹的数字化的不一样的宇宙,二是当下宇宙的数字化扩展,三是当下宇宙的数字化副本,分别对应三种典型的元宇宙应用:VR 型、AR(增强现实)型和数字孪生型。" 他说。
基于这个定义,袁昱表示,生成式 AI 会加速元宇宙的发展,他站在供给侧角度解释," 生成式 AI 可以生成大量的元宇宙的内容。在理解世界的层面,AR 型的元宇宙最大的挑战是对周围世界有精细的理解。此外,还有智能的 NPC(非玩家角色)也需要有深层次人工智能驱动 "。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