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ZAKER智慧云 免费视频剪辑 合作 加入

招待采摘客 不接订货单丨通河县寒地大樱桃抢“鲜”上市

来源:冰城 +

哈尔滨日报记者 罗彦坤

刚刚进入 4 月,冰城的花还没开草还没绿,但产自通河县的寒地大樱桃却抢 " 鲜 " 上市了。有设施农业助力,通河县发展 " 一村一品 " 特色种植见了成效,其中,清河镇清河村经过 6 年的种植实践,成了远近闻名的 " 樱桃村 ",乡亲们凭借 " 乡村采摘 " 在乡村振兴路上闯出了名堂。

转变经营模式,瞄准更大效益

自开棚以来," 樱桃村 " 就开始了一年里最忙时节。与往年不同,今年乡亲们不是忙着采摘果实,而是守在大棚门口忙着给采摘客发果篮、递剪刀。采摘果实这个收获环节,现在已经成了 " 游客体验 "。

通河冰雪大樱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孟凡才告诉记者,今年,村里的经营模式大转变,采摘客进棚不收门票,采摘的果实每斤卖 100 元 …… 每天进棚采摘的游客能接上溜儿,周末假日得接待上百人,村路边停满了车,游客多来自通河县城和周边县(市)。孟凡才也有了自己的新业务——

拍短视频、直播揽客。不过,揽客归揽客,网上下单一律不接。孟凡才说:" 因为进棚采摘的游客多,樱桃成熟速度现在跟不上游客需求,只得先满足采摘客,不能让人家空跑。"

" 刚开始种植那两年,咱没啥名,线上线下啥招儿都用上了,还愁卖不动货。现在好了,树龄长了,产果也多了,咱倒能坐在家里接待游客、坐地收钱了。这都是因为乡亲们闯出了名堂。"

孟凡才告诉记者,因为 " 樱桃村 " 的产品品质好,去年全村产的近万斤樱桃,被两个 " 大单 " 就全包了,采摘的游客没啥机会。为了做强做大 " 樱桃村 " 的农旅产业,乡亲们商定,今年不接 " 大单 ",探索散客进棚采摘为主的经营模式,增强游客体验感,给 " 樱桃村 " 扬名。

" 技术 + 设施 " 稳固产业根基

2018 年,孟凡才带领着乡亲们从大连引进了第一批樱桃树苗,成立了合作社,尝试种植寒地大樱桃。几年间,乡亲们熟练掌握了特色种植技术:秋季开棚换土、冬季授粉剪枝,肥沃的山林腐殖土、山泉水灌溉成为特色种植有力保障,在设施农业 " 人造冬夏 " 助力下,寒地大樱桃在村里扎根,形成了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鲜果品牌。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为了远期效益,前几年,合作社制定了严格的剪枝疏花规定," 憋 " 大果、限制结果量来养树,大家都遵照着执行,如今果树枝干粗壮,挂果量和品质正逐年提升。

" 进口的车厘子,皮厚肉脆;咱这寒地大樱桃,刚从树上摘下来,皮薄多汁,每一枚果都能赶上一元钱硬币大小。" 指着一株株手臂粗的樱桃树,孟凡才告诉记者,这些樱桃树移栽进棚时就是 "7 年苗 ",如今树龄 13 年,正是好时候,每株挂果六七十斤不成问题。

增添新产品,提升价值链

" 通河大樱桃 " 花期、果期能从严寒冬日持续到 6 月底,棚内景观形成了招人的 " 乡村网红打卡地 ",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就是为了进棚取景拍照,这让孟凡才萌生与影楼合作打造 " 观光农业取景地 " 的想法。他跟当地几家影楼谈过合作,收益虽不算高,但 " 流量 " 却着实增加不少。

记者看到,每栋温室边缘低矮处,都摆着数百盆盆栽树苗。孟凡才告诉记者,那是他设计的 " 果树盆景 ",是花卉市场预订的,今年就能结樱桃,每盆能卖上百元。棚室内的空间因此得到更有效的利用,还增加了一项收益。孟凡才说,如果 " 樱桃村 " 的 " 果树盆景 " 花开百姓家,他们的农旅融合产业,会结下更多硕果。

对于产业之路未来发展方向,孟凡才表示,兴产业技术是关键,他们计划以技术促进黑土生金。今年,合作社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更多优质树种,丰富产品品类,扩大苗木收益,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丰富、优质、多元的产品提升价值链,带领乡亲们创造更大收益,走上农旅融合增收致富路。

编辑 王剑青

值班主编 王坤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